韩信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楚王”的称号,背后隐藏着项羽和刘邦共有的情结。
公元前202年的一个冬日,韩信从睡梦中悠悠醒来,当时还有点不好意思。这样悠闲的日子,让他在多年的战斗后,变得有些陌生。他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盖夏之战。在他的围追堵截下,楚霸王项羽战败后在乌江自杀。想到这一点,他感到由衷的自豪。敌人被消灭了,世界被决定了,他也被给予了最富饶的土地。成功了,真正的好日子来了!他不禁满意地笑了。这时,士兵在门外宣布:汉王来了,向将军要虎符。韩信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不过他反应很快,因为他对这一幕并不陌生,而且刘邦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公元前205年春,刘邦平定三秦后,东征项羽。与被项羽驱逐出巴蜀的尴尬不同,刘邦在这次东征中意气风发,信心满满。当然,他有自信的理由,因为他的背后是56万大军的诸侯联盟,这是起义以来他率领的最大的军团。他打着为义帝熊心报仇的旗号,一路攻打楚国的都城彭城。项羽当时忙于平叛,所以刘邦一行进攻非常顺利。这年4月,程鹏被俘。在齐国前线的项羽听说自己的老巢被刘邦端灭了,怒不可遏。他立即下令三万士兵前往彭城。刘邦才刚刚尝到胜利的滋味,项羽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了。56万大军很快分崩离析,主力被项羽歼灭。刘邦仓皇出逃,连家人都顾不上了。他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和二哥刘茜都在这场战斗中被项羽俘虏。在逃命的路上,我遇到了儿子刘英和女儿刘乐。为了跑得更快,他几次把孩子从车厢里踢出来。新郎夏侯婴忍无可忍,几次拦住他们。刘邦非常生气,几次想杀死夏侯婴。如果不是情况危急,谁会愿意丢下自己的孩子?刘邦当时真的是危在旦夕。彭城之战是刘邦和项羽的第一次交锋。他以为自己有了争锋的资本,没想到却被项羽一巴掌扇了回去。他真的看到了项羽的恐怖。彭城战败后,刘邦退守荥阳,与项羽展开了一场非常艰难的拉锯战,几次险些要了项羽的命。公元前204年6月,刘邦派神医周珂、宗恭、魏豹留守荥阳,随夏侯婴逃离荥阳。荥阳失陷后,刘邦连夜渡过黄河,赶到吴休。他自称是汉军的使者,闯进了赵的大营。这时候,韩信和张耳还在睡觉。刘邦趁机夺取了他们的军权,然后调兵遣将,把韩信手里的精兵调到荥阳,继续和项羽作战。等到韩信醒来起床,才知道刘邦来了,带着他的军队走了...韩信所受的委屈与上次只抽调士兵相比,这一次突如其来的“兵权”,显然更加严重。韩信无法反驳,但心中充满了委屈。自从加入刘邦阵营后,就全心全意跟随他,先是献计平定三秦,后又消灭了项羽的大将龙且,平定齐国。在消灭项羽的战斗中,他是最当之无愧的英雄。项羽一死,就匆忙夺取了他的兵权,也就是过河拆桥的意思。世界和平了。没有兵权就没有兵权,韩信安慰自己。然而,令他大为惊讶的是,事情远没有结束。不久,刘邦告诉世人,楚霸王项羽死了,楚国安定了。楚国人民需要安居乐业,现在迫切需要一个贤能之士去楚国承担治理的重任。鉴于齐王韩信是楚人,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情,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改齐王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一时间,全场一片哗然。大家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齐国的国源比楚国富有,他改名为楚王,但实际上是变相的降级。第一,无缘无故被剥夺军权,然后被降职,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会有些反感。他们都在暗中观察韩信的反应。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韩信坦然接受了。韩信的“衣锦还乡”情结韩信的墓碑上有一副对联:“生死为知己,生死为二女。“这里的“生死知己”指的是萧何,自然是明察秋毫,与“成也失萧何,萧何大祸”有异曲同工之妙。《求生二女》中的“求生”二字,指的是那些年为韩信付出的浮生母亲;”“死神”指的是吕后设计杀害韩信的人。其实作为楚人,“楚王”是韩信无法拒绝的称号。这与他早年在楚的卑微经历有关。韩信,楚国淮阴人,出身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像刘邦发迹之前,不喜欢干农活,也干不了农活。温饱一度成为问题。母亲去世后,他甚至四处游荡,吃东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谁都不富裕。他经常向村民乞讨。渐渐的,大家都很讨厌他,见到他就躲。被怀疑没有生计的韩信,只好到处吃饭。他经常吃饭的地方是淮阴南昌的亭长家。一等就是几个月,亭长的老婆很烦,就把饭提前了,赶紧拿到卧室吃。韩信到达范迪安时,亭长一家已经吃完了饭。有一两次,他明白了别人的意思,尴尬又生气,愤然和亭长分手。韩信不得不挨饿,因为他没有地方吃饭。他想到了一个去淮阴门口河边钓鱼的好办法。鱼不好抓,他经常吃上一顿没下一顿。河边有一群妇女,她们经常在那里冲洗。其中一位好心的老妇人,看到他的可怜,每天给他一部分她的饭,直到冲洗工作结束。韩信对老婆婆说:将来我发达了,一定报答你的恩情。老婆婆气愤地说,一个大男孩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说自己发达。我只是出于同情才给你食物,但我没有考虑过你的报酬。臀羞韩信早年的悲惨遭遇是最著名的一次。因为他是武人,所以他经常在身上带着一把剑。淮阴有个凶屠夫,经常欺负他,但他总是沉默不语,显得很窝囊。屠夫越来越欺负他。有一天,屠夫当着众人的面羞辱韩信:“你就是个穷屌丝,还天天装模作样的佩剑。那不是懦弱吗?”“周围一阵笑声。屠夫继续挑衅:“如果你是不怕死的人,就用这把剑刺我,如果你承认你是懦夫,就从我胯下穿过去。”。“韩信当然是怕死的,他还有一腔报偿的野心,他不能死。于是他很淡定的趴在地上,在鄙视的目光中,穿过了屠夫的裤裆。正因为如此,淮阴人深信他是一个无能的懦夫,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他在韩信身上成功了,不仅成功了,而且大大地成功了。他成了百万大军的将军,楚霸王项羽就折在他手里。是时候回家向村民们展示他的功绩和荣耀了!告诉他们,我韩信不是你们眼中的阳痿之人,只是你们当年瞎了眼!我现在要回家了!由此看来,韩信接受楚王的封号似乎也没那么难。韩信回到家乡韩信,马上去做三件事。报复当年鄙视欺负他的人?当然不是。他回去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仇恨。先是来到南昌的亭长家,不让他继续吃,当着亭长媳妇的面给了他们一百块钱。他自豪地说:“做了好人却不做到底,根本不是真正的好人,实际上只是个小人。”然后不顾亭长一家人的瑟瑟发抖,转身扬长而去。第二个找到当年涮布的老婆婆,大方给了她一千块钱,兑现了当年富贵有报的承诺。回想起此刻对韩信的轻视,恐怕这个善良的老女人会后悔得脸色发青。第三件事是找到那个让他经历腿部屈辱的屠夫。屠夫以为他是来复仇的,准备好去死。我不知道,韩信却笑着说:你其实是我的贵人。感谢当年的屈辱,我下定决心要出人头地,斩断今天的屈辱。最后,我还不忘向屠夫解释我不是懦夫:不是不敢杀你,而是我知道杀了你不仅会扬名立万,还会锒铛入狱。衣衫褴褛回到家的韩信,在乡亲们崇敬和羡慕的目光中,心理上无疑是满足和幸福的。以前瞧不起他的人现在都恭顺地拜倒在他的脚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缓解了他的政治挫败感。其实不仅是韩信,项羽、刘邦都无法回避“衣锦还乡”的中国古人情结。项羽与刘邦的“衣锦还乡”情结项羽的都城项羽建立西楚国,与众多大臣议都。有人提出,关中四面环山,不仅有黄河为屏障,还有秦朝留下的坚固封锁,可攻可退,地理位置极为优越。而且关中物产丰富。经过秦帝国的经营,非常富有,是首都最理想的选择。项羽很不以为然,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夜绣,谁知!”意思是如果我发达了,不回老家,就像穿着好衣服走在黑夜里。谁知道呢!作为一个国王,他如此高瞻远瞩,人缘如此之好,以至于他说:“人说楚人冠之以猴,果然如此。”项羽非常生气,命令忠臣把它煮了。他最终决定把楚国的都城定在彭城。彭城有多不合适,后来在与刘邦的战斗中得到了证实。如果当初把首都定在易守难攻的关中,战争中有一个坚固的大后方,项羽可能不会输得这么快这么惨。后来刘邦建立汉朝,也遇到了关于其都城的争论。当时,他的大臣和将军基本上都倾向于把洛阳作为他们的首都。因为洛阳是周朝的故都,历史悠久,不仅有现成的宫殿可以使用,而且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另外,汉军中的士兵大多是关东人,以洛阳为都城,离家乡近。所以一开始刘邦决定顺应民意,定都洛阳。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娄敬的人来了。就像当初建议项羽的那个人说的,关中是都城的不二之选。刘邦听了,茅塞顿开,最后采纳了娄敬的建议,把都城定在了关中。对比项羽和刘邦对同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态度,不难看出项羽的失败其实是必然的。因为“衣锦还乡”的情结,他做出了“以彭城为都”的非理性决定,太幼稚了。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后,在回京途中回到家乡沛县。他在战争中被箭射伤了。当时他不顾身体虚弱,拒绝大臣们的劝阻,毅然回到家乡,住进了沛公宫。刘邦一身金衣回国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在老家住了十天,每天和老乡喝酒聊天,还亲自教老家的120小郎唱歌。酒酣耳热之际,他即兴创作了《大风之歌》:“风起云飞,织女回海中故乡,勇士处处守护?唱着唱着,刘邦忍不住泪流满面,然后拔剑起舞。120少年也纷纷拔剑,和他一起齐声起舞。场面激昂悲凉,让人十分感动。刘邦死后,汉惠帝刘英将沛宫改为高祖殿,刘邦亲自作词的《大风之歌》成为沛宫的官乐。正是因为长时间呆在沛县,耽误了伤势的治疗,使得刘邦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以至于在回长安的路上无法承受马车的颠簸,不得不将车马放慢速度,同时在车上加了层层厚厚的床垫。大仙说,对于韩信来说,虽然“衣锦还乡”带来的荣耀和满足可以抚慰他被刘邦怀疑的挫败感和无助感,但这种慰藉毕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韩信的不幸,与其说是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不如说是君主至上的封建社会的悲剧。他最终没有逃脱为他举起的屠刀,他死在了吕雉的手中。参考资料:《史记》、《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