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屯村的历史
这个村庄历史悠久。村西的团义老城遗址原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人为破坏,于1973年文物普查中更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光绪《平阴县志》及史迹记载,“春秋相公十八年,栾莹为军所败”。杜注:“平阴西有鸾山。续考古录云,今名汀山,城西南三里。”《康熙字典》对“乱”字的解释是:“这座山的名字是姜维栾莹的军队。平阴西有丘。”遗址位于东峦山顶,已被人严重破坏,看不到城址痕迹。西北大部分的山因为取石头被破坏了,另外三面也变成了梯田,文化层大部分被破坏了。该场地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悬崖上有灰坑、灶坑、红烧土块、红灰陶片、兽骨、蚌类等东西裸露在外。而且偶尔还能看到磨制石器。收集到的标本有石斧、素面红陶足、直口边浅腹饰凸弦的灰陶豆盘、饰绳线和附加桩线的红灰陶片、平凿的红鼎腿。根据这一研究,该遗址的时代上限为岳石文化,下限为战国时期。山上的太阳是明朝军事使者乔的陵墓。民国时期被盗,现在石虎、石马、石羊、沈诗等人还存在。在小屯村北的石门山上,有平阴八景之一的“石门晚照”。现有石门为洞穴,高3m,宽5m,长19.5m..经考古部门鉴定,石门是我国最早的古建筑,人工挖掘于东周时期。平阴在古代是东阿的咽喉,在洞底的石面上,至今还留有车马长期通行留下的车辙。清光绪《平阴县志》载:“春秋三年隐居,齐郑结盟石门”。《山东考古续录》载:“河北北部卢希安县西南60里有一古石门”。明朝崇祯年间,兖州刺史李恪题写了《小云门》一书,并将此石刻在巨洞北面的石壁上。历经2500多年的风雨侵蚀,石门仍能看到它的原貌。石门不仅是穿越落基山的古隧道,也是一道诱人的风景。唐代“朱熹六杰”之一的张树明曾隐居于此。唐代诗人杜甫和明代大臣余都留下了赞美石门道教的诗篇。旧录曰:“黄昏,太阳再照,赤辉如虹,自洞出。”这叫“石门晚报”。现在因为道路分流,不再有车马经过,但是古建筑的风貌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