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有什么特产?

贵阳有什么特产?

导语:贵阳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特色,就是好吃多了。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贵阳的特色美食。欢迎阅读!

贵州省会贵阳是一座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风景秀丽,“山中有城,绿化带环绕,森林环绕,林中有城”。多彩贵阳可以领略民族风情,欣赏美景,看青山绿水,吃很多当地或民族的美味小吃。

特色美食有八宝甲鱼、百合牛肉、炒木耳根、北渡鱼、冰粉、波波糖、香肠面、豆豉火锅、豆腐脑饺子、豆沙窝、面点藕粉、面点粥、宫保鸡丁、宫保鳝鱼、怪噜粉。

1,王昌面简介

王昌面,又名昌邑面,是贵州著名的汉族风味面条。在贵州众多小吃中,以色、香、味“三绝”著称。具有血嫩、面酥、香辣、汤鲜的风味和口感,红而不辣、油而不腻、酥而不生。肠是猪的大肠,王是猪血。再加上面条,三者将相辅相成。“肠旺”是“肠旺”的谐音,意为吉祥。贵阳市区所有小吃街都有卖。

历史和文化

王昌面条是贵州贵阳的一种著名食物。它最早创建于清末。据说100多年前,贵阳北门桥一带就有多起肉案。桥上有两家面馆,福面馆和燕面馆。他们用猪肉肥肠和猪血制作香肠面,以吸引前来购买肉类和蔬菜的顾客。两家面馆相互竞争,提高了王昌面的品质,最终在桂阳销售,一直到现在都是贵州人最喜欢的早餐类型之一。

工作方法

王昌面的主要原料是猪大肠、新鲜猪血和鸭蛋卷面。配料和调料有20多种。主料和配料的制作很有讲究。猪的大肠越肥越好。里外洗净,用盐和醋反复搓,把黏糊糊的东西搓到肠壁上,再用清水反复浸泡,去除腥味。然后放入木盆或瓷陶盆中(切忌放在金属器皿中),将肠椒、山奈、八角放入锅中煮熟,再取出切成片。然后将姜、葱、山奈、八角放入砂锅中慢炖。血很嫩,吃的时候还要切成块放在汤锅里。脆皮哨子等食材是猪的烂头肉或五花肉,以鸡蛋面、肥肠、血旺、脆皮哨子四种原料为基础,再加入鸡汤、红辣椒等调料。经过12道工序,生产出成品。它的汤是鲜红色的,面条是蛋黄的,肥肠是白色的,葱花是淡绿色的,豆芽是金黄色的。盛在碗里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咽下去就更香了。面条酥脆爽口,食之不黏;肉哨子脆脆的,肠子鲜嫩;辣而不凶,油而不腻;汤很好吃,回味很长。

2.贵阳丝绸娃娃介绍

丝娃娃是贵阳街头最常见的小吃。这个名字一看真的很震撼,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对着高徒带来的娃娃形状的长生果大喊:罪啊,罪啊!丝绸娃娃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们有大有小,形状像裹在襁褓里的婴儿。贵阳丝娃娃用米粉煮熟,做成波氏形状的小圆饼,各种佐料,如萝卜丝、破耳朵、绿豆芽、海带、炒黄豆、花椒酱,包在面团里,小卷着吃,也叫素春卷。味道清香,特色十足。

工作方法

材料:精粉250克,绿豆芽50克,海带25克,酸萝卜25克,大头菜25克,碎耳根25克,芹菜25克,蕨菜25克,凉面25克,笋丝25克,脆黄豆20克。调料:盐、香油、酱油、醋、味精、姜沫、葱花等。面粉加水,揉少许盐调匀(水与面粉的比例为65,438+0: 6),烧热锅,刷油晾干,然后左手抓面团滚到锅底,形成直径9厘米的圆形薄皮,立即用右手提起,做成几十个张春卷,放入蒸笼蒸熟,使其变软,便于装饭。有些家庭还使用电熨斗来制作薄皮蛋糕。你可以用杵把面团放在熨斗底部做成一块。然后将绿豆芽、海带、芹菜、蕨菜用开水焯一下。如果材料丰富,可以放几十盘,凉面、粉条、腌萝卜、胡萝卜丝、脆皮哨子、破耳朵、生菜丝、黄瓜丝,分别放入小盘,小碗放酱油、醋、黄瓜。将各种素菜丝放入春卷的皮中,包裹成上大下小的口袋形状。加入脆大豆,倒入胡椒粉汁。

3.糖麻球简介

汤麻圆是著名的汉族小吃。壳薄中空,形似圆形,色泽金黄,糯甜。糯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装入布袋悬挂。水沥干后,静置4-5小时。待浆面自然发酵至微酸后,加入碱和糖揉成长条。搓成圆球后,粘上芝麻,放在温热的油锅里炸。煎的时候,用平底漏勺的背面反复按压煎,直到空了,外壳呈金黄色。

工作方法

材料:糯米粉500克,芝麻50克。调料:糖25克,植物油、碱等适量。

2制作方法:油炸。糯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装入布袋悬挂。水沥干后,静置4-5小时。待浆面自然发酵至微酸后,加入碱和糖揉成长条。搓成圆球后,粘上芝麻,放在温热的油锅里炸。煎的时候,用平底漏勺的背面反复按压煎,直到空了,外壳呈金黄色。

4.贵阳酸汤鱼介绍

酸汤鱼,苗族特有的食物,酸味鲜美,辣劲十足,让人食欲大开。一般是先加入特产烂辣椒和当地很多营养丰富的中草药,用番茄酸熬制天然酸汤,再将清洗干净的活鱼放入锅中煮熟。酸汤是用煮熟的大米泔水做成的,最好的酸汤应该是白色的。清亮的酸汤,吃起来酸香,醇厚的味道略差。另外,用西红柿冲泡的红酸汤更完美。如果再加点黄豆芽、小竹笋、野葱做辅料,味道会更独特。

历史和文化

说到酸汤鱼,就不能不提酸汤。去贵州不能不吃酸汤鱼。据传说,在远古时代,苗岭山上住着一个名叫安娜的女孩。她不仅漂亮,而且能歌善舞,还能酿好酒。这酒有兰花的香味,像山泉一样清澈。数百名方圆男孩来做爱。每个来做爱的姑娘都倒一碗自己酿的酒,姑娘不是被喜欢的吃了。她只觉得味道很酸,心也凉了,却不想离开。夜幕降临,芦笙长鸣,山歌阵阵,男生用山歌唤女生在房前屋后相会。姑娘只好隔着篱笆唱:“酸汤,酸郎!”传说酸汤的食用历史悠久。原来的酸汤是由尾酒酿造后制成,再经过自然发酵等多种做法,变成热米汤。省外的一些小饭馆也用贵州的烂辣椒配西红柿、白醋、柠檬酸做“酸汤”。

工作方法

1.稻谷鱼洗净切块,豆芽洗净,葱姜洗净切块,青蒜叶洗净备用;2.把酸汤放进锅里。烧开后倒入笋干、姜片、豆芽、酸菜丝、鲶鱼块、葱段、青蒜叶、少许盐、胡椒粉、鸡精炖10分钟。它的味道鲜美芳香。

5.爱情豆腐果简介

爱豆腐果是贵阳著名的小吃之一。其特点是名字奇特,寓意深刻,风味独特。将豆腐切成小块,用适量碱水发酵,放在有眼的铁皮或擦过食用油的铁网上,用糠壳和锯末小火烘烤。烤至外壳焦黄发亮,鼓鼓如吹气时,剖开,用花椒、酱油、醋、香油、味精、葱花、蒜泥、姜末、耳根混合成的“蘸水”盛出,趁热吃,麻辣鲜嫩,咸鲜爽口。

历史和文化

“爱豆腐果”是烤豆腐果的别称。它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昵称,是因为它的流行与抗日战争中的一个浪漫故事有关。1939年期间,中国的北、东、中部有很大一部分已经沦陷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日军还对西南大后方进行了空袭。当时贵阳也是他们攻击的重要目标。自从贵阳遭到空袭后,警报频繁,有时一天好几次。郊区的东山和彭家桥是人们躲避空袭的藏身之地。彭家桥附近,一对年近半百的张华锋夫妇在菜地里搭了几间小屋,作为制作“烤豆腐果”的地方,这里制作的烤豆腐果被拿到外地摆摊,沿街叫卖。空袭开始后,这些小屋成了躲避空袭的地方,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因为空袭,张华锋和他的妻子没有上街做生意。他们发现躲避警报的人经常会饿着肚子,无法回家吃饭,于是他们把这些作坊变成了商店,向躲避警报的人出售烤豆腐果。因为烤豆腐果速度快,吃起来简单,价格便宜,又能充饥,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工作方法

材料:酸汤豆腐500克,65438+碎耳根050克。调料:辣椒粉、酱油、盐、味精、香油、苦蒜、山苍子、花椒粉、姜米、葱花、碱水。

制作方法:1,烘焙。豆腐切成5厘米宽、7厘米长、3厘米厚的长方块,用碱水浸泡,捞出放入竹篮中。2.盖上湿布,发酵12小时以上。3.将碎穗根和苦蒜切碎,放入碗中,加入酱油、味精、香油、花椒粉、花椒粉、姜米、葱花拌匀,制成调料备用。4.用糠壳在专制的铁孔炉上烤腐乳,烤至腐乳两面黄嫩,再用竹片将侧面切开成口,舀入拌好的调料。

6.贵阳辣子鸡介绍

贵阳辣子鸡是贵州特色菜。做法是将鸡肉切块用香料腌制,然后放入油锅炸熟后捞起。在油锅里放很多巴赞辣椒。辣椒做好之后,把鸡块倒回锅里一起煮。这道菜可以是家常菜,也可以是火锅。因为辣子鸡炒干后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所以很多人都储存起来慢慢享用。

工作方法

材料:鸡翅300克、干辣椒50克、花椒1汤匙、葱15克、姜15克、蒜15克、绍兴酒1汤匙、酱油1汤匙、糖和盐1茶匙。

做法:1,鸡洗净,剁成小块;干辣椒切段;洋葱切段,生姜拍碎,大蒜切片。2.用绍酒、糖、盐、葱和姜腌制鸡块至少半小时。3.炒锅放大火,倒入半锅油,加热到五六成时,将鸡块煎熟;要炸出鸡块表面的水分,鸡块收缩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控干备用,葱段姜片捞起。4.炒锅留4汤匙油(约50克),烧至五成热,放入干辣椒、花椒、葱、姜、蒜炒香,立即放入鸡块翻炒,煮酱油,滴香油,最后放入味精翻炒均匀,出锅。

7.蛋糕粥简介

耙饼粥是贵州贵阳的一种汉族风味小吃。是“饼”和“粥”的结合。其味道清香清淡,甜而不腻,健脾生津,深受咸宜老少喜爱。

工作方法

1.先将糯米粉、粘米粉与粗磨颗粒以3:7的比例混合,加糖,放入小蒸锅蒸成饼。

2.将一小碗菱角粉(或藕粉)放入有开水的“粥”中,将“饼”放入其中捣碎。

3.撒上玫瑰糖、白糖、炒花生、炒芝麻和各种果脯,即可食用。

8.豆腐丸子简介

豆腐脑是贵州的一种特色小吃,其中雷佳豆腐脑最为著名。雷佳豆腐紫苑以豆腐为主料,烹饪方法以软煎为主,口味属于家常口味。

贵阳有很多种小吃。有些老贵阳的一定记得,解放前有这样一句关于贵阳小吃的“顺口溜”:“豆腐水饺繁荣面,荷叶饼店;头上刷个大包,就有一个姓馄饨的陪着……”而这个“顺口溜”所指的豆腐脑,就是雷佳豆腐脑,成立于1874。以下是豆腐丸子的代表“雷佳豆腐丸子”的发展史。

历史和文化

同治死豆腐真理子出现了

时间追溯到1874(清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死后,朝廷下令全国“禁宰”(禁止宰杀猪、牛、羊、鸡鸭等。)整整三天,官员和百姓都不准吃肉。地处西南边陲的贵阳也不例外。

“禁止宰杀”令一出,豆腐坊的生意就红火起来。此时,家住贵阳、以开豆腐作坊为生的雷端藻和妻子“雷三太”确信这是一个扩大生意的好机会。他们认为既然政府禁止人们吃饺子,他们就干脆用豆腐做饺子。于是,他们尝试制作豆腐,加入适量的盐、碱、香料、葱花等调料,搅拌均匀,揉成核桃大小的丸子,然后放在植物油锅里炸熟出售。

令人惊讶的是,这款小小的煎豆腐饺子一出来就深受贵阳人的喜爱。精明的“雷三太”明确了生产经营分工,生意越做越红火。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雷佳豆腐丸子”成了桂阳有名的小吃。

小豆腐真理子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

从第一代到第三代,“雷佳豆腐紫苑”的店铺一直位于桂阳第三牌楼(中华南路)。由于雷三太制定的严格的选材原则和制作工艺,一直到解放初期,生意都很好。1956公私合营后,由于工作需要,雷家第三代人雷从兴夫妇被政府调到不同单位,这个家族式店铺也就没开了。

1960政府号召发展贵阳名小吃。借此机会,雷从兴夫妇重操旧业,恢复了“雷佳豆腐紫苑”的老字号。但由于道路改造需要拆除原有店铺,雷从兴夫妇只好在当时的中华南路102号经营。虽然是在一个狭窄的巷子里重新开业,但确实印证了那句老话——“好酒不怕巷子深”,开业后依然顾客盈门。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贵州考察时,品尝了“雷佳豆腐丸子”,赞不绝口。

上世纪80年代,由于雷家第三代经营者去世,其子女没有继续开店。直到1991,在政府和亲友的鼓励下,雷山祥兄弟第四代才在中华南路旧址复业。

1995“雷佳豆腐紫苑”店因道路改造再次面临拆迁。之后,由于未能找到合适的门面,“雷佳豆腐丸子”一直处于停业状态。2000年,雷家后人在阳明路上找了一个20平米左右的门面,重新开始经营。这时,“雷佳豆腐真理子”已经传到了第五代石勒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