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干饭把子肉的历史

赵家干食堂已有上百年历史。清朝光绪末年,一个叫赵殿龙的小伙子,挑着一担扁担,在济南的北岗子、湾子巷(当时叫湾子巷)摆摊,专做米、米。后来,新市场建成后,赵殿龙又在市场里建了两间木屋,取名“赵佳干饭店”。赵殿龙于1932去世,其子赵忠祥继承父业。1934年在大观园东北角又开了一家“赵家干饭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经营状况并没有下滑。

赵家干餐饮店没有豪华的装修,店里连天花板都没有。可以看到檩条和横梁,但这里的食客却络绎不绝。穿着绸缎的财主,小棉袄外面扎腰的小贩,都可以进店里,一起吃一锅饭,享受一坛子肉。

店里挂着食客送的牌匾,上面写着“迟明丽霞”四个大字。当时,在《华北新闻》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赵干米店的报道。

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做的菜和北方人不一样,讲究细节和搭配。吃饭的时候,餐桌上可以摆几个盘子。盘子里的配菜才是真正的“配菜”,少到北方人都舍不得吃。

很多南方人来到济南,如果有机会吃到赵氏干饭店的“有肉干饭”,往往会为之倾倒。有些南方人吃了一辈子饭,大多记不清哪顿饭特别好吃,但对济南的“米干饭配猪肉”记忆深刻。

赵家干饭店的米干饭之所以闻名省内外,是因为“肉好,饭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