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二次模考失分原因及对策
1.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导致了错误。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六个部分是历史学科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历史高考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出现了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对于考生来说,掌握史实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必须纠正对基础知识的忽视:要努力保证基础知识的完整,充分理解高考记忆范围内的知识;要重视对历史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要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透彻理解历史现象;要把握历史阶段的特点,搞清楚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
2.阅读能力不足。阅读能力是指从课本、试题或其他文字、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会细读,即不注意与教材正文密切相关的插图、语录和小字。二是看不懂题目,也就是抓不住题目和限定词,导致漏答和错答。第三,看不懂史料,即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不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要纠正这类问题,就要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第一,阅读教材要注意“精、粗、细”的过程,提高掌握知识的熟练度和准确度。其次要学会审题,也就是培养审题能力。仔细阅读,尽量提取更多有效信息,如材料题材、限定词、材料来源、描述等明确的题目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之间可以经常讨论,互相学习,学会多角度提取信息。
3.综合应用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差。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各科知识,还包括从其他媒介获得的知识,以及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生活常识。这里的迁移能力是指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会单独运用知识,在特定环境下综合几种知识,但形成新的情境后,由于缺乏迁移能力,无法解决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尽可能多的接触相关的学科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多学科知识解释历史,可以轻松突破难题,也有利于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在学习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不仅可以培养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迁移能力,还有助于发现不同学科的思维特点,纠正学习方法上的错误,提高各科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