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璋历史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许多历史人物得到了后人褒贬不一的评价。比如晚清中流砥柱李鸿章,年轻时就认为李鸿章是汉奸。长大后才发现,李鸿章也有他的难处和苦衷。

“年轻人不了解李鸿章,长大后才知道正厅的道理”,这是对李鸿章最好的解释!但是,还是有那些我们从小崇拜的历史人物。长大了才知道都是坏人,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本文就简单分享给大家。

一.匡衡

说到匡衡,有些人可能不认识他,但他“挖墙脚求光明”的故事却广为世人称道。最早记载于刘欣的《西京杂记》:“匡衡小时候读书用功,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没有接住。平衡就是把它的光穿过墙壁,用反射光的书来读。”

“挖墙脚求光明”的故事歌颂了匡衡勇于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精神,为我们努力学习树立了好榜样。甚至《汉书》也把匡衡列为明朝一代。虽然正史中的匡衡学习很努力,但匡衡还是做了官,成了官。

匡衡为了个人利益欺骗了他的儿子邝畅。

《汉书·匡·张·孔·马传》记载:“很久以前,衡子昌骑校尉,酒后杀人,被囚禁。关属常,欲篡常。被发现的时候,只有他不戴帽子才受到惩罚,天子让使者给他戴上信。而有一家专门偷土的公司,规模居然坐以待毙。”

匡衡的儿子匡昶,曾任齐悦校尉,酒后杀人,被捕入狱。岳骑官和匡昶的弟弟要密谋救匡昶。事情被发现后,匡衡脱下官帽,赤着脚去认罪。皇帝派使者下令恢复匡衡的官帽和官鞋。然而,据报道,匡衡垄断和窃取土地,匡衡受到牵连,并被免职。

匡衡利用职务之便,擅自将土地归大臣所有。

《汉书·匡·张·孔·马传》记载:“《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治土地,故法制统一。平衡三职,辅助国民政府,拿到账本,知道郡县真实情况,有国境线,都没什么好处。帐本已定,有法制作后盾,窃地为己利,赐而明衡,举县之计,任意减县界,附于轻忽,附于大臣,都是不行的。”所以你可以发挥它,不治疗它,总理免除了庶人,最后回家。

《春秋》的意思是说诸侯不能独占土地,都要遵循国家法制。匡衡的官职在三个公职中很高。他辅佐国家政事,掌握封地的田书,知道划定郡县界限的实际情况,所以应该正确划界。

然而,匡衡在当地重新清点田地,重新划定封地界限后,仍然违反国家的法律制度,窃取和仲裁土地,以增加其私人利益。其下属官员卢慈和闫明,阿谀匡衡的愿望,歪曲上报封地的统计数字,任意缩小县界,欺骗上下,擅自将土地依附于大臣,都是违法的。"于是皇帝批准了两个人的最后一次表演,匡衡没有受到惩罚,而是被解除了丞相的职务,降为平民。匡衡终于在家中去世。

第二,蔡伦

说到蔡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造纸术”。在纸发明之前,人们先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字,不方便。后来人们在竹片、木板上写字,再编成书,很重。有些人把他们的话写在白纸上。虽然这本书很轻,但是很贵。

蔡伦总结了过去人们的造纸经验,创新造纸技术,改进造纸工艺,最终制成了“蔡侯纸”。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官员蔡伦因为参加政治斗争,喝了毒药而死。

在汉武帝时期,外戚都史家族控制着国家事务。为了讨好窦太后,蔡伦参与将安帝的祖母宋贵人迫害致死,并剥夺了刘清的皇位继承权。窦太后死后,邓太后封蔡伦为龙亭侯。安帝主政后,蔡伦因“宋贵人”和“刘清”事件而服毒身亡。

第三,沈李

谈到沈李,许多人不了解它,但谈到他的诗,它是众所周知的。比如“除草那天是中午,汗水顺着泥土往下滴。谁知道中餐每一粒都是硬的。”这首《悲悯农民》流传千古。然而,沈李做官后,过着奢侈的生活。

沈李步入仕途后,诗歌中对农民的同情基本丧失,逐渐沦为贪官。当时,沈李邀请刘禹锡在扬州时去他家做客。刘禹锡写《致李之妓》:“高髻似宫妆,是杜薇娘之歌。爱管闲事是常事,苏州到处都是。”

这首诗的意思是:美酒佳肴,歌舞升平,李早已习以为常,过着奢华颓废的生活,而我刘禹锡却为之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因为沈李过着奢侈的生活,他作为一个官员是残酷和暴力的。死后被定为酷吏,受到“削士族三官,子孙不得为官”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