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日本三菱还强的招商局为什么会“倒闭”?

我“非自然”,这是对的问题。

中海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航运公司,也是最早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同治十一年(1872),由洋务学堂官僚李鸿章创办,次年在上海正式设立总局,定为官督商办企业。李鸿章曾夸口:《商人汽船》其实是洋务创立40年来最成功的一部著作。然而,李最引以为傲的航船招商局,尽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终等待它的,还是破产的命运。与此同时,日本三菱公司仍然是世界机械制造业的巨头。

成立背景

晚清洋务派以“师夷”为起点,目标是“制夷”。这样,晚清军事工业和国防建设的改革建设路径就具有了优先性。但洋务派很快发现,军事工业和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因为民富国强。不久,李鸿章等人不仅重视“军事洋务”工程,还大力发展“民事洋务”事业。

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攫取了中国沿海、沿江航行的特权。香港、上海和其他地方的外国公司利用这些特权经营船舶运输业务——运载货物和人员。其中最著名的有美国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怡和轮船公司和太古轮船公司。他们垄断了中国沿海和沿江的航运业,获利丰厚。比如启昌1862在上海创立,起步早,吨位大。1866年一年获利22万两以上,1871年暴涨至95万两以上。不到几年,资本总额从最初的100万飙升至225万。

与国外船公司的“野蛮生长”相比,中国的传统帆船运动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例如,1862年夏天,上海沙船业元老王永生的一名船夫服毒自杀。要知道,嘉庆道光年间,沙船运输业空前繁荣。大豆从北运到南,粮食从南运到北,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样一艘沙船一年能来回七八趟,利润还是蛮可观的。据说上海港鼎盛时期有5000艘沙船,65438+万水兵。

当然,这也为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业的出现提供了一些条件和机遇,但中国必须抓住机遇:运用西方先进的航运工具和管理方法,抵御外国列强对航运业的入侵。

其实,为了解决“漕运危机”,早在1867年,容闳就建议曾国藩征集股份,购买西方先进船只,组建中海公司。只是曾国藩为了“维稳”,答:“运粮...是沙船里常见的生意,除非万不得已,我是不会换地图的。”

1872年3月,丞相衙门再次上书曾国藩、李鸿章,询问用船承担漕运事宜,希望他们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一个月后,曾国藩病逝,重担落在了李鸿章身上。结果得到三个建议:修运河;修复废弃的垃圾船,继续维持航运;朝廷增加了沙船业的水运成本。然而,这三个建议都被李鸿章拒绝了。他认为,这条有800多年历史的运河,即使尽其所能利用,每年的运石量也只有10万石,对水运大局没有影响;在航运条件便利的情况下,花巨资修建运河,并不疯狂;修复这些垃圾至少需要3000万两白银,还需要400多个容量为万石的仓库。朝廷哪里有那么多钱?增加沙船的水运费,能让你省一时,却省不了一辈子。

最后,同年8月,李鸿章命浙江船务委员会委员朱启昂及其幕僚盛宣怀起草筹建中的“中海招商局”章程。朱启昂带着弟弟朱启的圣旨到上海设立“商帮船局”。为了使公司能够运转,李鸿章拿出民间资金5.2万,以7%的利息借给直隶65,438+03.5万,并于同年2月23日向总理衙门提交了成立中国轮船招商局的报告。李鸿章在报告中提出“华商集资组建船务公司,由官方经理指挥,授予水运专利,以保障公司利润。”并明确指出了商办官督的基本理念:“目前没有官办商船,也不需要官办合作,故商办官督仍应进行,官办官督应掌握其轮廓,考察其利弊,同时听取商事总监及其他商人的独立意见。”

1873 65438+10月4日,海运招商局正式开始营业。它所有的财产就是上海和天津的三艘船,仓库和码头,以及运输20万石粮食的专利权。

朱启昂想让胡雪岩打头阵,但没有得到回应。原来,当时上海商人担心自己的商业股份权利被“官督”所“吃掉”。结果直到4月份才筹集到65438+两百万现金和65438+两百万认购承诺。

“商业办公室”管理

中海招商成立后,借助其优越的设施和技术,迅速抢占了帆船业务。虽然有远洋运输公司的竞争,但它年复一年地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公司得以继续发展壮大。"它的商业繁荣将与西方航运并驾齐驱。"这一切,除了李鸿章的积极支持外,也与该局高层的“当好经理”有关,名义上实行“官督商办”,但招商局的经营权却掌握在商人唐和手中。为了吸引巨商入股,唐牵头投资白银8.2万两,附股24.2万两,各自动员亲朋好友大举投资。很快,各地富商开始加入,招商局献银654.38+0万两的任务在短时间内完成。重组后的第二年,招商局净利润高达8.2万两白银。接着,加速购买船只,扩大业务。到1876,招商局拥有11艘船,成为当时航运业的新生力量。

随着1883年中法战争的爆发,列强不仅侵略中国边疆,而且加速了经济侵略。凭借不平等条约中的条款,中国通商口岸的外国船只成倍增加,中国入华极为严重,严重影响了其经济。为了摆脱贸易和金融危机,清政府加快了控制民企的步伐。当时最大的民营船公司招商局自然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

当时,上海爆发了金融危机。此时任招商局局长,原总经理唐已离职,官方代表兼总经理盛宣怀因贪污被弹劾。

面对毫无准备的金融危机,徐润措手不及,经营不善,公司蒙受巨大损失。李鸿章趁机将当时已经在天津任海关官员的盛宣怀“发配局以维持一切”。

最终,盛宣怀通过调查振兴招商局,将和唐“排挤”出去。

“官办”时期

在中国近代史上,盛宣怀被誉为“商业之父”,甚至在后来的民国时期,都非常倚重他,但勤政务实的盛宣怀在任期内引入了更多的官僚气息。公司的财务、人事、业务等重大事项。,都是由盛宣怀总理决定的,不是董事会。监事的任免全部由北洋大臣批准。这样,轮船投资公司在李鸿章手里就完全成了一个官办企业。

1884之后,有危机感的民营商人对中海商人的投资热情开始有了很大的下降。从1888开始,招商局进入“官方监管,商业运作”时期。1890年,公司总资本从最高峰的533.5万骤降至275438+00万。利润大幅下滑,到1920,中海招商亏损已达2000万两。

唯一受益的是清政府:据统计,从1884年到1911年的27年间,中国海运局和电报局这两家近代企业共向政府报销白银350万元,占两局总股本的60%。也难怪郑在《商叹》中透露出无尽的无奈与苍凉:“轮船招徕开平矿,是商人尽其商股所创”,“谓之“护商剥商,府督商如虎也”。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明治政府以惊人的低价将国内大型航运公司长崎造船厂转让给岩崎弥太郎,成为“三菱”,后来成为完全商业化的企业。

1909年,招商局船舶划归邮电部管辖。事实上,招商局的命运并非特例。几乎所有清末有民间资本的洋务企业,如开平煤矿、上海机织布局、天津上海电报局等,都有类似的命运。

尽管如此,中海招商局的成立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引进了一些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抵御外来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写了这么多,给一个苦力给那些飘过来的人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