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历史渊源
2.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和甘肃的一种民间歌舞。它生长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经过几代人的创造逐渐形成。从周朝开始,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因此得名。由于枣梆子是作为打击乐器使用的,所以又叫“梆子腔”,又因为打击时发出“梦幻”的声音,所以俗称“梆子”。
3.清代李《雨村戏》云:“民间传说钱家饰集数百,有戏。它始于陕西,以擂鼓为板,秦越响应。又紧又慢,俗谓梆子腔,谓之乱奏。”“乱弹”一词在中国戏曲声腔中有多种含义。过去,除昆曲和高腔以外的剧种被称为“乱弹”,有些剧种被称为“乱弹”。有些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等,至今仍作为梆子腔系的总称,以秦腔为基础。
4.秦腔历史悠久。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的传奇抄《壶中莲花》中,有一句歌词是用“西秦腔二犯”的声音唱出来的,而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不仅在当时或以前形成,而且还流传到了其他地方。
5.然而,关于它的起源却众说纷纭。一般来说,它形成于秦朝(或先秦),形成于唐朝,形成于明朝。《碗中莲花》是江南无名氏的作品,证明流传到了江南。江南离陕西远,传播需要时间。据此,秦腔应该是在明朝中期形成的。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创办的华清班,曾在甘肃、陕西等地赫赫有名。后来在陕西省,秦腔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是通州梆子,西路是西府秦腔,南路演变成了汉调,中路是Xi安,俗称秦腔。秦腔艺术历史悠久。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开辟梨园,训练孩子们唱歌,既有宫廷音乐,也有民歌。梨园音乐家李龟年,原为陕西民间艺人。他的《秦王破阵乐》被称为秦王腔,简称“强秦”。这可能是最早的秦腔音乐。后来受宋词的影响,秦腔从内容到形式日趋完善。明代嘉靖年间,甘肃、陕西的秦腔逐渐演变为梆子戏。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秦腔歌唱家从蜀中入京,以其动人的音色、通俗的话语和高超的演技轰动了北京。现在京剧里的西皮行云唱腔就是从秦腔里来的。
6.秦腔可分两路:西路流入四川,成为梆子;东路是晋剧,豫剧,河北剧。秦腔又称“秦腔”、“随意戏”、“梆子戏”。民间俗称“戏”,清代中期以后,北京等地又被称为“西秦腔”、“陕西梆子”。在陕西省,秦腔因方言和语音的不同而演变成四种:流行于关中中东府通州(今大理)一带的叫通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伏Xi安一带,称为“Xi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一带,称为“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称“刁寒大”(即南路秦腔)。秦腔在陕西省的关中、商洛、汉中等地非常流行。热门地区西至龙州,东至潼关,北至玉林,南至宁强。现已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青海、宁夏、新、云南。1949之后也传到了台湾省,远至吉尔吉斯斯坦。
7.清代是秦腔的鼎盛时期。秦腔的鼎盛时期是乾隆年间(1736—1795)。这一时期,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秦腔社,仅xi安就有富宝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36个秦腔社。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后出现的张的《秦腔理论》、颜昌明的《采英记》、吴昌元的《传》、周的《乾隆年间电影理论》(1736-1795),都是比较好的。《秦云采英传》载:“Xi安乐部著名音乐家三十六人。“这些社团都是秦腔社团,每个社团都有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秦腔演员魏长生三次进京演出,使六班京剧无人问津,许多昆曲、京剧艺人改演秦腔。半个多世纪以来,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重要剧种,在全国很多地方也很流行。据清代相关史料统计,当时除山海关外,东北三省并无秦腔的足迹,其他省份均有流行。在流行的过程中,秦腔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演变为多种多样的梆子戏,在各地的流行地位被取代并逐渐缩小。至清末,成为流行于西北的地方戏。
8.1912年,以“移风易俗”为宗旨的陕西易俗社在xi安成立,在秦腔、音乐唱腔、表演艺术、导演、舞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编辑了大量反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等地纷纷仿效陕西易俗社的建制,成立了戏曲团体。比如山东的易俗社,河北的天津,华素社,甘肃的平乐社,宁夏的觉民社。易俗社曾两次在北平、武汉和甘肃演出。Xi先后成立了三义社等秦腔班社。
9.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艺术家大胆探索,展现革命现实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陕甘宁边区人民剧团成立于1938年7月,紧密配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斗争,创作排演了《血泪复仇》等一大批新秦腔。彭同志在给《血泪的复仇》作者马建玲的信中说:“热烈欢迎贫苦劳动人民和革命战士,组织强大武器发动群众。”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会议还授予马建玲“人民艺术家”称号,人民剧团获得“特殊模范”奖旗。
10.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成立了县级以上专业秦腔剧团。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已有300多个专业秦腔剧团,包括秦腔研究所秦腔剧团、甘肃秦腔剧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秦腔剧团、青海秦腔剧团(后更名为西宁秦腔剧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金梦剧团等。此外,各地还建立了戏剧学校,为秦腔艺术的繁荣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