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公章是怎么来的?

官印,古称官印,是行使权力的信物,所以又称为“玺函”

记录:据说当时姚和秋顺在船上游泳。突然,一只凤凰飞到他们面前,把他们拿着的书递给了姚。这本书装在一个红玉匣里,长三尺,宽八寸,上面放着黄玉验斗,用绳子捆着,两头用泥封着,并盖有“田府”的印章。这表明,印章最初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

秦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公章制度。从宰相邱到县令,君主在任命时都授予官印,同时配发一条佩戴在印扣上的丝带,称为“丝带”,使其可以一直佩戴在身上。

秦末,天下大乱。项梁吩咐项羽拔刀砍下银通的头,然后自封为新郡守,命令各郡“领精兵八千”。这种以印为官,认印不认人的制度,为汉朝所继承。

汉武帝时,穷得养不起妻子的朱买臣突然被任命为家乡会稽县的守卫者。当他回到下榻的会稽县驻京办时,官员们仍视他为穷人,不予理睬,直到发现他“惊魂未定”,怀里抱着一枚印章,立即列队,一起跪拜。这种观念的传承,使得“取大印”、“取印”成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丝带印刷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铸造材料和丝带颜色来区分官阶。比如汉朝丞相太尉为一等大员,金银子绶带;御史二千多石,银银清绶;600多块石头,铜印章和黑丝带;200多块石头,青铜印章,黄丝带。从晋代开始,绶带印制改为绶带印制。绶带印制为皮制,放入官印后系于腰间,以刺绣区分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