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参观武侯祠的感受。(抓紧时间!)

武侯祠:1500年的沉思

梁衡

中国历史上名人无数,但没有一个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唤起人们长久的记忆;中华大地上的祠堂数不胜数,没有一座能像成都的武侯祠那样,让生命无限崇敬,无尽思索,深深遗憾。这座传奇建筑让海内外所有的仰慕者一提起就有一种神秘的向往。

武侯祠位于成都稍南的闹市区。两棵古老的榕树充当屏风,一对石狮子守卫着庙门,街道上有一个猩红色的飞檐。只要站在门口,一种尘世的暂时离别,圣地的肃穆感就来了。入口是一个庭院,满是绿树鲜花,一条50米长的隧道直通第二道门,道路两旁是一座唐代和明代的古碑。树荫的清凉,古碑的偏僻,先教你有个情绪准备:我们要去拜访一位1500年前的哲学家。此外,还有一个四合院,深约50米。刘备殿檐上翘,立于正中。左右回廊分别设有28个文官武将,经过刘备厅,下十一级台阶,经过庭院,又是一个四合院。东、西、南三面有回廊相连,北面是诸葛亮堂。从诸葛亮殿出发,沿着一堵红墙和一条竹制的通道,你可以到达惠玲,它是这座庙宇的西部。这是刘备的墓,夕阳触及古墓中的老松,让人想起遥远的汉魏。从诸葛亮堂向东有一扇门通向一个巨大的花园。这些树、寺庙、坟墓都被一堵红墙围着,墙外是车马,里面是白森森的。诸葛亮1500年后还能享受这个拜神之地,前面是天子庙,右边是始皇帝陵。千百年来一直在烧香,这种天气真的是绝无仅有。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有生之年最后一次与魏作战时战死在军中。当时国家梁柱倾斜,人民丧父,举国悲痛。百姓要求建庙,朝廷以礼拒建庙。于是每年清明节,百姓在野外祭天,举国痛归。30年后,民心难破,朝廷准许在诸葛亮去世的定军山建第一座庙。我就不想再开了,全国各地武侯的庙也不少。成都最早的寺庙建于西晋,此后有过多次变迁。一、武侯祠毗邻刘备祠,诸葛亮祠前香火鼎盛,刘备祠前车马稀少。明朝初年,天下的皇帝春竹来朝拜,他很不高兴。他下令废除武侯祠,只把它附在刘备殿旁的诸葛亮身上。不想事与愿违,百姓称全寺为武侯祠,香火更甚。到了康熙时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干脆改成了君臣庙,刘备在前,诸葛在后。后来朝廷多次重申,将该寺改名为昭烈寺(皇帝刘备谥号),并在大门上悬挂了一块巨大的牌匾。但历朝历代,人们一直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文物古迹遭到疯狂破坏,但武侯祠依然完好无损,每年仍有200万人前往参观。这是一个让人们去感受和表达情感的地方,一个借过去来证明现在的地方。

我走过一个又一个院落,悄悄走到诸葛亮堂。这个寺庙不像一般的佛寺那么黑暗。它是宰相治理国家的地方。寺庙的柱子直立,寺庙的正面是开放的,容纳了所有人的感情。诸葛亮坐在中间的平台上,戴着黑色的丝巾,拿着一把羽扇,聚精会神地思考着。往事一千多年,历史的尘埃也无法将他从沉思中唤醒。身边是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诸葛亮死后,詹和商都在争夺蜀汉政权的战斗中牺牲了。殿后三面有铜鼓,是丞相当初治军用的。他们锈迹斑斑,斑驳陆离,但威望犹存。我沉默了很久,能听到车马的声音。他的两部名著写在寺庙的左右两面墙上,左边是《隆中对》,反复分析预测几十年后世界会发生什么;右边是“一个老师的榜样”,表达了一颗忧国忧民的心。透过他深邃的眼神,我试图发现这位东方“思想家”的过去。我看见他在国家的混乱中,穿着粗茶,在山里耕田;只见他羽翼未丰,羽扇一挥,83万曹兵化为乌有。我看到了他砍马苏时难以形容的浑浊泪水;当他向他已故的主人报告他的财产时,我看到了他平静和无私的心。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总希望蜀国赢。真的不是为了刘备,而是为了诸葛亮。这样一个比天还高,把宇宙展示得很好的人,不赢,是上帝的慈悲。但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场最壮丽的悲剧。

如果他生在古代的周朝和盛唐,他会成为周公和魏徵;如果上天再给他十年时间,他可能会创造出另一个盛汉。如果他不那么愚蠢和忠诚,他会根据刘备的遗言取代阿逗,也许会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我的胸中翻腾着太多的“如果”。我抬头一看,诸葛亮还在静静地坐着,眼神更加清澈,手里的羽扇似乎刚刚轻轻挥过。我不觉得自己的想法可笑。我知道他已经静静的坐了1500年,他知道命运不可违,英雄无法创造现状。

1500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却从此赢得了众人的心。我从大厅走下来,沿着院子里的回廊走。这个天井式的庭院就像一条历史隧道。我们可以随意查看唐宋时期的遗迹,甚至可以在玄关驻足,与古人老友谈心。杜甫去这座庙的次数最多。他的名言“但在他征服之前,他已经死了”常常让英雄们哭泣,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题。院东有一方唐碑,正面、被面、侧面密密麻麻写着字或诗,都在和杜甫作悲壮的歌。唐代碑文说:“天年若为节日,不难效法伟人之牺牲,成君子之志。”元代的一首诗叹道:“正统必传千古不耻,不可分成败三分。”明朝的一首诗简直恨历史无法改写:“托一个孤儿不负你的期望,我恨日夜流入岷江。”南、东两廊的墙壁上,前后各有一幅岳飞草书的模型,墨迹如泪,黑底白字,如漆黑的廊中闪电。我默默念着“不知说什么好”,念着“两贼相争,王业不偏”。看墨似泪,笔似枪似戟。我听说这两位忠臣。这座天井式的神龛,1500年来一直笼罩在诸葛俊的英气中,逐渐积淀成一个国魂。我看到一个又一个,他们在这里叹息、呼喊或冥想。他们中有诗人、将军、朝廷大臣、政府官员,甚至还有瓜分巴蜀的草头王。但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背景,什么使命,只要在这个小院里一站,就会是庄严的呼唤。大家被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被他的忠诚所激动,被他的淡泊野心所净化,被他的聪明所迷醉。有才华并不难。历史上,像秦桧这样的大汉奸也有歪才。拥有美德并不难。世界上有很多对别人好的人。难得他们德才兼备,才华横溢,乐于造福天下,功德无量,不骄不躁。

历史已经过去,现在我们追溯过去,或许不会那么痛恨“曹贼”,但对诸葛亮更加亲切。这说明诸葛亮在那场历史战争中,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克曹而灭魏。他只是想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在践行自己的行为准则。他试图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蜀、魏、吴之争正是这三次实验的载体。他体会到了做人的价值,体会到了历史伟人的价值。公元247年,记载“恒温征蜀,尤时吾为武侯小官,年逾百岁。文汶问:“今有谁能与丞相诸葛相比?”答:‘诸葛在此时并无异样之感,在位以来也未曾与他相提并论。“这也许不可信,但诸葛亮确实意识到了时空的存在。古往今来,有两种人,一种为当下而活,拼命享受,至死不渝;一个人是为理想而生的,他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无论官职多大,总要沦落为人;不管他的寿命有多长,他总会变成鬼;然而,只有少数人有幸被人民筛选,被历史选为神,享受四季的牺牲,得到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