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鞭子和狼牙棒

“冷兵器”——鞭子和狼牙棒

鞭和锤可以说是中国古兵器史上的年轻选手。无论是刀、斧、戟还是钩锤,它们的历史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古代,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末期。然而,鞭子和狼牙棒是不同的。古代武器中没有它们的原型。

就两种武器而言,我们现在说的所谓“鞭”,其实就是硬鞭。相比之下,还有一种由鞭衍生而来的鞭,本文就不讨论了。铁鞭的起源,我认为是起源于鞭打器具中的“鞭”而非“鞭”。所谓藤,就是竹子或荆条。这就是我们在现代看到的铁鞭形似竹节的原因。

已知的关于鞭子的最早记录来自五代。据《新五代安崇荣传》记载,五代金末将军安崇荣曾使一条大铁鞭,当时称为“铁鞭王”。清代冯、冯玉南所著《金石所》中记载了五代时期的铁鞭。有一幅五代使臣王所用铁鞭的画像,并注明汉代鞭长六尺二寸(约140 cm),清代重十五斤(约九斤)。每节用铜条包裹,柄部用木条装饰,用铜包裹,柄端如锤,四周有“一心报国”四个字。字是绿色的,好像是熔铜做的。因此,这条铁鞭也被称为“报国之鞭”。此鞭旧藏于汶上西门外的王良太师庙,清朝时移入汶上县图书馆。王的武勇代代相传,就连《水浒传》中的英雄也以铁鞭作为衡量武勇的标准。

鞭子的形状比较复杂,一般分为许多节。武学总纲十三节,尖端如锥,可刺。作者认为铁鞭的型号是以当时用作刑具或刑具的竹鞭命名的。其实铁鞭在早期只是作为一种威慑手段,后期才逐渐应用于作战。北宋时期关于鞭子的记载很多,相关记载留在了《武学通论》中,并附有图片。

五代后梁使王用“心为国之鞭”

狼牙棒是在鞭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梅斯还在《吴要》中留下了相关的记载并画了一幅画。锏长,四棱无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与鞭完全不同。宋代官员制作的铁锏在现代也有流传。

6月29日,1985,福建省博物馆收到收藏家林仲谦捐赠的一把铁锏。由北宋友成尚书制作,著名抗金名将李纲监制。做工精良。此锏长94.2厘米,柄长20.1厘米,重3.6公斤。锏柄为瓜锤形,覆紫檀木,头部附近穿孔,腰间可挂挂绳。锏柄与边缘之间有四瓣格栅,直径7厘米,厚0.4厘米。车身边缘紧贴格栅,上面写着“靖康元年李刚之”七字篆书。字镶嵌金饰,依然清晰可辨。

武学经典总论中的中号鞭、锏、枷木刻。

需要注意的是,鞭子和狼牙棒的形状不是定制的,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体质和用途进行改变。因此,它们不是标准的军用武器,而是个人装备的武器。《武学典籍通论》记载:“铁鞭、铁锏为两种颜色,鞭的形状、大小、长短可根据人力使用。有人把它做成四棱的,铁锏,叫做方刃,都是鞭子。”明《武北之》亦是如此。清代《兵战戟》载:“形似刀者,为铁锏,四刃无刃,似方刃;形似铁鞭,纯铁打造,形似竹根结。鞭子有大有短,各取所需。”

1985年6月29日,收藏家林仲谦捐赠给福建省博物馆的铁锏由李刚监制。

鞭子和锤子可以被步兵使用,它们是非常灵活的攻击武器。不仅在宋代,在西夏、辽金时期也是如此。明清沿袭了宋代的鞭槌造型。芮建英使用的铁鞭在《大清法典》中有所描绘,长约74厘米。还有一种吕英使用的双头锏,形似剑,锋利无比。它们长约86厘米,每只重0.82公斤。可以看出,鞭子和狼牙棒的形状和重量都非常灵活,是士兵尤其是骑兵的绝佳补充。在宋代,骑兵或武将一般喜欢在马背上携带几件武器,以防损伤。同时这两种武器也可以算是中国特有的骑兵武器,因为西方骑兵的钝器大多使用锤子,而不是这种类似于剑的武器。

《铁鞭与谷多骑马图》是以宋代重甲时代为背景绘制的。重甲时代盛行重武器,所以画面两边,一个是骨头,一个是铁鞭。(杨)据

宋朝有很多善于使用皮鞭和榔头的将军。《宋史》卷二七四《王继勋传》载:“军阵常用铁鞭、铁枪、铁,军名‘王三铁’。”《宋史》(卷325)刘平川(附王爵),说:少勇善骑射,可用铁杖铁鞭。北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桂王在狮子堡与西夏军交战时,遭到敌兵袭击。左手持杵,右手持鞭,所向披靡。次年010-300,死于濠水川。形势凶猛,甚至“铁鞭压弯”。《宋史》卷二七九《呼延赞传》也说:“雍熙任马葭步兵副司令四年。他试着提出作战计划,军事策略,宿营策略,请教首领,召见武将,赞剑,持铁鞭枣枪,绕朝四圈。四子会旺,变,求,现,共舞。给白金124带。《宋史》卷290《狄青传》(附张羽)据记载,北宋康定元年,张羽与西夏骑兵在清涧、兖州赵安寨交战,直取雷米·马丁,故军中称之为‘张铁剑’。《宋史》(卷325)任福川(附《桑梓传》)据记载,在濠水川之战中,任福“持四刃铁剑,立于阵中,左颊中枪,割喉而死”。此外,开封府邱勇人桑意“勇武不凡,善用刀枪铁片”。水川战死沙场。除了宋军,《宋史》(卷325)刘平川(附王爵)也记载,北宋宝元元年,道马步军副都督刘平在兖州与西夏军交战。从山的四面八方进攻。”最后,刘平被俘虏,这说明西夏的许多骑兵都使用铁鞭。据《晋史》(卷八十六:《乌烟瘴气传》)记载,晋六年(公元1161),乌烟瘴气在新南威尔士州与契丹作战,“左右手各持两铁简。铁剑万户’”。契丹军大败,吴言察领兵追击。”左摇右摆的铁溜,令人触目惊心。"

鞭子和锤大多是骑兵在战场上使用的,因为骑兵可以利用马的速度来提高战斗效率。明代火器盛行后,鞭、槌逐渐失去价值。但是,在现代武术中,皮鞭和狼牙棒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鞭和锤对于骑兵的价值在于,随着盔甲的发展,可以在长期作战中尽可能减少武器的损耗,对敌人造成有效的伤害。虽然鞭子和狼牙棒不是军队的标准装备,但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矮个子士兵已经到了一个变革的门槛。由于盔甲的进步,刀剑等老式冷兵器已经跟不上战场的需求,战斗武器成为主流。与骨斧等重型武器相比,柔韧的皮鞭和锤其实更适合士兵进行攻防作战。然而热武器的发明打断了这一过程,我们也错过了看到鞭子和maces像剑一样用了几百年才达到顶峰,只能看着它们像流星一样擦肩而过,转瞬即逝。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这可能是冷兵器无法逃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