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为什么又叫马鹤?

麻将牌,也被称为麻雀牌,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娱乐用具之一。无论国内国外,只要有中国人,就会有麻将牌噼里啪啦的声音。即使在日本,近年来麻将也非常流行。麻将是中国的一大“发明”,而且有国际化趋势!

关于麻将牌的起源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在挚友徐克所著的《清稗笔记》一书中,他说麻将二字是“马挂”音,后来误把马挂当成麻雀,以为是讲江浙口音。其实并不是。江浙口音中,“调”和“确”的发音相差甚远,不太可能混淆。宋汝阳在大年写了《挂马经》,李也写了《挂马谱》,详细记述了挂马戏的剧本。可惜我没见过这种古籍,所以不知道它的细节。

1995年4月25日,美国侨报1995发表文章称,明朝初年民间传说中就有麻将牌。三宝宦官去南洋时,带了夫人艾继武(宦官可以娶妻,史书有记载)。在海上航行时,他感到无聊。郑和用船上“Ta”形的铁饼(不知是什么)、索形的绳子、“万”形的旗、中、汉、白三种形状的旗、东西南北四种形状的旗来区分风向,作为消遣。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很牵强,很难让人相信,因为没有解释,还配有古代名人的故事。而且,如果明初就有麻将这种玩法,为什么明朝以前和清末的书里没有提到?曹雪芹的《红楼梦》虽然详细记述了大观园中的宴饮娱乐,却只字未提麻将。如果当时有麻将的话,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薛姨妈、王夫人、刘姥姥就陪着贾母打几个回合了,鸳鸯也不用三声报牙了。又比如贾珍、薛蟠,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终日沉湎于酒色、赌博、嬉闹,却没有提到他们打麻将。

近年来,苏州作家顾心之撰文,对麻将牌的起源提出了新的看法。顾认为麻将起源于江苏太仓。太仓原是皇家粮仓。和东南主要产粮区一样,生产的粮食(大米)用于北京和边关的俸禄。粮仓容易吸引麻雀觅食,导致麻雀遭殃。守卫粮仓的士兵用火枪抓麻雀取乐。仓库官员不仅不干预,还奖励他们。每个捕鸟者都得到了竹片,并清点了奖励。芯片上刻有文字,也可以作为游戏工具。养牌也是奖励金钱的凭证,所以在赌博中可以用来输赢。这种游戏流传下来,就演变成了麻将牌,也就是今天的麻将牌。“江”可能是“麻雀”的音译。它的玩法和术语都和抓麻雀有关。

就鼓、绳、万张牌的图案来看,鼓是用来抓麻雀的火枪横截面(或枪口)的标志。几个枪管意味着几支火枪。一根绳子是一捆,一只鸟用细绳子捆着,所以绳子的图案是一只鸟;第二绳为竹结,表示鸟足,官员接受时以鸟足计;士兵们把鸟捆成一捆。一万是奖励。风向东南西北,土炮弱。风向影响命中率,开炮时要注意风向。如果打在中间,就会被涂成红色,所以叫“红中”;白色(白板)表示空枪,不打鸟;“胖”就是发财的意思。“砰”是“砰”的意思,是一声枪响。成为品牌就叫“胡”,其实是“鹳”(Hū);鹳是鹰的一种,善于捕鸟,所以每场比赛都赢,就像鹳已经来了,赢了比赛一样。此外,“吃”“吧”等术语都与捕鸟有关。在过去,麻将牌是由竹子制成的,其图案刻在抛光的骨板上,骨板上嵌有竹板。麻将牌是用竹子而不是纸做的,这可能和最初的竹片有关。但是这一点古根汉没有提到。顾关于麻将起源的说法很有说服力,看似可信。

顾在麻将牌中没有提到的“花”,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我在民国初年的麻将牌上见过四朵花。抗战时期,很多沦陷区的人都尽量不去娱乐场所,以免被倭寇汉奸打扰。他们大多闭门在家,整天打麻将,睡斯里兰卡,没日没夜的打牌。他们很有技巧,也很有技巧,在牌上加了四个“Jokers”,使玩牌的方法更加灵活,颇有教育意义。麻将牌里有“Joker”,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造的。

麻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顾没有明确指出。上述《红楼梦》中没有提到打麻将。估计在乾隆中期之前还没有发明麻将。既然火枪可以用来打鸟,那大概是在清朝后期。从太仓守仓的士兵到抓鸟打牌,再到逐渐完善,普及,被大众接受,总有一个过程。清代作家李家宝(1867—1906)写过《官场现形》

记得,第二十九回,有这么一段文字:“孙胡子天天打麻雀嫖姑娘。”近年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研究委员会编撰的《晚清宫廷生活经验》(出版于1982)中提到“他们有时相约作‘叉雀’戏。”可见打麻将在100多年前是很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