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疆域有多大?也许谭栖祥的地图误导了中国大多数人。
一、唐朝在西南的疆域和势力范围。在唐朝的地图上,这里原本是郡的二级行政区划。但是我们还是要区分国家的性质。内地设立的州叫郑州,由国家派出官员负责行政管辖,也可能由国家任命地方民族首领负责管辖,但无论如何,国家都会有户籍、行政、税务等方面的管理。另一个州,位于边境地区,叫做“吉米州”。集美县没有行政机构,但当地的少数民族领袖被授予对秘书处的管辖权。前者属于领地,后者如果有军事管制就是势力范围,没有军事管制就连势力范围都算不上。
谭启祥版唐代地图
郑州和吉米的区别大部分都是非常容易区分的,但是西南地区比较特殊。唐初,大陆统一后,西南、岭南地区最流行的土族姓氏相继附后,被册封为刺史职。这些州分别属于岭南路、江南西路、建南路。这些地方的吉米州和北方的吉米州差别很大。唐朝在这里的控制力远大于北方,甚至还有一些行政干预。因此,西南地区总体上处于领土和势力范围的状态。在时间上,唐朝对西南羁縻地区的控制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力的减弱而减弱。在空间上,岭南地区和乾州地区的控制力更强,而云南地区的控制力基本处于滞留状态。
唐朝疆域英文版
前州总督府有50个羁縻州,其中唐初以六州(瓮安)、燕(关岭)、庄(今惠水)、冲(石阡)、应(三都)、矩(今贵阳)为主,唐玄宗时期才降为羁縻。泸州都督府所领的那、撒、燕、咸四州,是乐器风格初期的郑州,一出生就下到羁縻州。而茅州总督府所辖的魏、伊两州,原属羁縻州,后改为郑州。屠、燕、车、项、冉、琼、茹七国,起初也是羁縻国,后来“时势正”。这反映了唐朝对乾州、剑南等地控制力度的变化。可以说,西南各大州所辖的羁縻州,是唐朝不稳定的疆域。这里“友敌互疑”“兵军互防”。唐朝官方经常派官员进行调整,声称“卿等虽远,各有部落,各归国家”。
总的来说,唐玄宗以前,这些地区处于势力范围和疆域徘徊的状态。贵州、四川盆地边缘、岭南一带,一般可以认为是唐朝的疆域,而云南从未纳入疆域。起初,云南所有的羁縻州都在授予爨氏等政权。由于统一王国尚未形成,他们无法与唐朝抗衡,只能臣服。开元年间,南诏崛起,统一了刘钊地区,西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民族政权。这个政权时而投靠唐朝,时而攻击唐朝。可以说,南诏的建立,代表了唐朝势力从云南的撤退。开元年间,设置贵州中路,即加强对贵州的控制,防止南诏。
二、唐朝的势力范围在东北,唐朝疆域的最北部是河北路,只要管辖今天的河北地区。在山海关之外,唐朝没有设立郑州,而是设立了大量的几米府州。唐朝在东北的几米府州的册封也分两种情况:一种只是名义上的册封,没有军事管制;另一种是推崇地方领导人,但有军事控制。前者不是势力范围,只是中国古代朝贡体系中的一项政策,后者可以看作是唐朝的势力范围。
唐中期谭版地图:唐朝在东北不封顶。
唐代东北地区居住着扶余、契丹、Xi、十卫、漠红、三汗等民族。唐初高句丽实力强大,唐太宗、多次与陈、韩建立的新罗,扶余人建立的高句丽、百济联手。660年,百济灭亡,唐朝册封其余各部,设立五个都督府,包括金雄。668年,高句丽灭亡,唐朝后来设立安东都护府和瀛州都护府,控制其土地。但是,契丹和Xi是同一个种族,不同的名字,位于西辽河,开始向东突投降。东突解体后,向唐朝投降,先后建立了宋末都督和绕勒都督两个俘虏,以他们的诸侯为自己的首领。
一张更客观的早期唐玄宗地图。
高句丽、百济、契丹、Xi民族建立的都护、羁縻都督,都是在唐朝的军事力量下建立的,所以是唐朝的势力范围。唐朝高句丽、百济灭亡后,东北没有行政组织,也正因如此,唐朝对东北的控制非常不稳定。武则天时期,契丹开始反对唐朝,多次出兵攻打颍州,史称“颍州之乱”,标志着契丹脱离了唐朝的控制。新罗不断挤压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势力。670年,新罗吞并百济故里,之后继续向北推进,唐朝的安东胡夫不得不迁徙到辽东。
安东·胡夫向内移动。
在谭栖祥的版图上,辽阔的黑龙江利益也被纳入中晚唐的版图。这很客观。唐朝后期,其势力基本撤出辽东,更不用说遥远的黑龙江了。颍州之乱后,高句丽匈奴部逃往辽东,拒绝唐朝封爵。697年,莫宏在天门岭之战中击败了唐朝的军队,随后契丹再次封锁了唐朝与辽东的联系。莫宏首领趁机在吉林立国,自称“震王”。从各种历史现象的表面看,唐朝的军事力量在这一时期逐渐撤出辽东地区。714年,安东胡夫迁至颍州(潮阳),安史之乱后彻底废除。
渤海国与新罗:据辽代文献记载,唐末渤海占据辽东。
唐玄宗年间,东北的黑水、渤海(地震国)、石围被册封,名义上称为黑水、渤海、石围大都督,于是谭启祥将它们全部纳入唐中后期的版图。事实上,唐朝的所有势力早已撤出东北,安东的保护也从内地撤下,唐朝的封爵也只是名存实亡。综上所述,东北从未被纳入唐朝的行政区划版图,而只是在唐高宗时期,辽东和辽西才被纳入其安东胡夫的势力范围。
三、唐朝在西北的势力范围和领土,西北地区,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在谭启祥的版图上,整个蒙古高原、西域、中亚、阿富汗都被画在了唐朝的版图上。这种画法是否客观,值得探讨。我把这个西北地区分为沙漠地区(漠南、漠北)、西域、中亚、土霍洛等地区进行探索。
现在被称为蒙古高原的沙漠,被戈壁滩和阴山分为漠北和漠南。起初,漠南的河套地区也是游牧区,但经过秦汉北魏的长期发展,河套变成了农耕区。唐初,石梁被划分为河套。628年,唐太宗灭了梁的都城,把它纳入关内道。因此,漠南地区的河套就这样被纳入了唐朝的版图。630年,唐朝灭东突,在其中设立一些羁縻府州,宣布将整个漠南地区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647年,唐太宗灭薛延陀,漠北被纳入势力范围。薛延陀的范围是“东有漠红,西有突厥,南有沙奇(戈壁),北有巨轮水”。这里的居伦水是呼伦湖,不是平行湖。这里说明唐朝对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存在可能不是很清楚。
顾颉刚画的是唐朝的疆域,浅色部分是势力范围。
西部地区的情况会更复杂。唐太宗时期,天山以南的高昌国等地被军队攻占,设立了西州(吐鲁番)、伊州(哈密)、汀州(吉木萨尔)。这三个州不是吉木萨尔,而是和内地差不多的郑州。这三个州的刺史是中央派官员担任官员,一般都是侍卫官兼任。因此,西域东部的一部分是唐朝的领土,也是唐朝管理整个西域和中亚的据点。640年,唐太宗在西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后来武则天设置的北庭都护府为汀州。648年,唐太宗进一步攻占天山南部,设立龟兹、焉耆、于田(和田)、疏勒(喀什)四个军事基地,史称“安西四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据点不是领地,是势力范围,但控制力很强。
唐代西域谭本
唐高宗时期,与西突厥斯坦的战争进入全面爆发阶段。历史上记载西突厥于657年灭亡。事实上,西突厥直到唐末才被消灭。历史上西突厥斯坦一直处于分裂状态。648年,阿什那胡鲁表示投降唐朝,他的部将被册封为瑶池总督府。但唐太宗死后,公然发动反唐战争。公元651年,阿希那呼鲁打败伊皮舍奎可汗,自称“沙伯罗可汗”。随后,两个西突厥部落交战。唐朝趁机进攻西突厥,657年,阿什那呼鲁被灭,其他突厥各部暂时接受唐朝封都督。此时唐朝的势力范围达到了顶峰。
唐朝相对客观的疆域
唐朝对漠北及西域游牧部落的控制力非常弱,甚至西突厥大部分部落都处于名义上封爵势力范围的阶段,更不用说领地了。武则天时期,东突厥和西突厥都公开反攻唐朝。682年,东突恢复中国,唐朝的势力范围从漠北消失。直到745年,回纥汗国取代了东突。回鹘可汗虽然在唐朝接受了都护府的称号,但只是名义上的,并没有控制。西域方面,662年,咄氏土魁姓可汗反帝,从此天山以北地区脱离了唐朝的控制。
至于吐火罗(阿富汗),纳入唐朝版图更是可笑。661年,* * *帝国灭波斯帝国,波斯帝国太子逃到土火罗,向唐朝求援,被册封为“波斯都督”。在谭启祥的唐朝地图上,波斯一角被小心翼翼地标上:波斯总督。然而,在这个“都督”上任之前,* * *于664年占领了土霍洛,随后波斯王子逃往长安。此后,这位“波斯王”和“波斯总督”就一直住在长安。所以唐朝的势力范围还没到东北就被* * *占领了。
* * *帝国的扩张
在中亚,当时生活着大岳家族的后裔“昭武九星”,他们曾被西突厥控制。657年后,这些小国接受了唐朝的封爵,成为名义上的大都督。谭栖祥因此把唐朝的版图画到了咸海。但是唐朝从来没有派军队来过这里。* * *波斯帝国灭亡后,出兵征服“昭武九姓”。开元年间,唐朝军队开始在石国(塔什干)地区与* * *展开争夺。750年,* * *军在尼禄之战中击败了唐朝的军队,于是* * *的势力开始进入西域。好在后来吐蕃强大了,阻碍了* * *的进一步东扩。
安史之乱后,唐朝军队开始撤离西域,吐蕃占领河西走廊,阻断了西域与内地的交通。随后几十年,安西四镇逐渐被吐蕃吞并。790年,安西四镇全部失陷,唐朝的势力全部撤出西域。
综合起来,唐朝鼎盛时期的疆域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如果算上势力范围,约为654.38+00万平方公里。这个峰值数据维持的时间很短,也就是几十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势力范围消失,疆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
唐朝(129)大都督(7)部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