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独特的文化习俗

宜昌风俗文化

土家族篝火晚会->舞狮->赛龙舟

土家族地区群山环绕,物产丰富。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吸引中外游客。土家族自称“比兹卡”,一般认为是“土著”的意思。2000

多年前,他们定居在今天的湘西、鄂西,被称为“武陵人”或“巫溪人”。

据记载,赛龙舟的习惯出现在西周时期。青铜器,春秋时期的古代文物?x光片上有古越人过都的图像。看来赛龙舟的习惯在屈原时代之前就有了。战国时期,楚国医生屈原投河自尽而死。于是“楚人为之哀,以舟救之”(见南北朝吴军《续和》),使赛龙舟成为纪念屈原的民间活动。尤其是唐朝以后,朝廷下令纪念屈原,龙舟赛在民间更为普遍地发展起来,几千年来一直无动于衷。

农历五月初五,一些地方俗称五月节。民俗是包粽子,挂香囊,挂菖蒲和艾叶,烧艾条,到河边拜鬼神。公共活动是一年一度的龙舟比赛。五月节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龙舟节”、“端阳节”。端午节的“终”字是“月初”;五月、五日自唐代以来被称为“午月”、“午日”,所以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节”。既然是两个“午”,所以也叫“重午”;此外,因为古人把中午称为“杨晨”,所以它也被称为“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在神话和诗歌中,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源于古代吴越的龙子节。古代先民以龙为图腾,端午节是祭拜龙族祖先的盛大仪式。按照这种说法,端午节的来源是相当古老的。另一种说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是纪念楚国医生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终于在农历五月初五愤然跳入湖南汨罗江而死。人们对他的死感到震惊,在怀念他的同时,他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在河上划龙舟,说他们在寻找他的尸体。食物用竹叶包起来扔进水里,防止龙之类的水兽吞食屈原的尸体。互相学习,就有了今天赛龙舟,吃瓜子的习俗。从这个说法来看,端午节应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根据文献记载,端午节在唐代非常流行。当时,朝廷将屈原定为“忠烈公”,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并向全国各地发文纪念屈原,使端午节成为一个经常性的大型纪念节日。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就像端午节的起源一样。

春节舞狮在各地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延续至今,仍方兴未艾。据记载,南北朝以后,舞狮在民间日益流行,到盛唐时发展到锣鼓伴奏。春节的第一天早上,往往是狮子过巷的时间,往往要推迟到正月十五。

夷陵故里宜昌,是川东鄂西货物集散地,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千百年来,大量的商人来夷陵经商贸易,奠定了创业的基础,感动了世界各地的诗人和达官贵人纷纷慕名而来。物是人非,时过境迁,江水淘出了多少浪漫情怀,但落在夷陵故里的孔夫子的钱,将永存,千古传诵。邮票是精美的艺术品,是认识世界的窗口。在夷陵故里宜昌,集邮活动方兴未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被贬夷陵县令时写了一首诗《乐亭帖》。“驿”是驿站,古代邮政工作者寄信止步的地方。从欧阳修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900多年前古夷陵的邮政文化之一。

火花也叫火柴贴。在宜昌星火收藏圈,《三国演义》历史人物收藏是其主要收藏之一。南京、天津、重庆等地厂商发行的“三国人物精选”、“京剧脸谱”等火柴贴纸成为收藏者的抢手货。(摘自欧阳云森《梦的沧桑》)

宜昌计划建设历史文化长廊。

宜昌将滨江公园建设成历史文化长廊的长远愿景即将成为现实。宜昌名人,如王昭君、屈原、三国等,将用艺术手段做成雕塑,搬进滨江公园。由四川美院两位教授和设计师组成的专家组已与宜昌相关部门展开谈判。据悉,历史文化长廊拟围绕五大主题建设:一是屈原吟诗投江等史实;第二,王昭君出门亲亲;三、鲁迅儒生火烧夷陵,刘备借荆州、赵子龙独骑千里,关羽大败麦城;第四,清江巴人和土家族的文化魅力;第五,葛洲坝和三峡大坝。

咸丰将建成土家族民俗村。

咸丰县决定依托尖山张堂崖土司城独特的文物优势,打造中国最大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尖山被誉为“吊脚楼之乡”。唐崖土司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土司城帅府组织齐全。今天,牌坊、石人石马、张飞庙和土王墓仍保存完好。这里的吊脚楼依山而建,歌舞、服饰、节日、文化、饮食、宗教信仰仍保持着明显的民族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