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从阶级方面分析各个学派代表的思想。
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初具规模。攻周时曰:“雉无晨,雉臣唯家。”伯夷和舒淇事件是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但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部落的普遍存在和分封制的实行,加上政治军事合并的不断发生,使得东周时期各国学者持有不同的观念。彼此难辩,百家争鸣。这是一个中国政治文化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代。就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而言,儒、法、道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三大学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和孝。一方面,他说“君君、臣、父、子”,维护了礼制,从而维护了等级制度和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他说:“君臣以礼,臣以忠”,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他还说“危国不入,乱国不活”,“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强调国民的独立人格。
孟子,在孔子之后,甚至把人民上升到了高于君主和国家的地位。孟子曾说:民为贵,国为次,君为轻。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主和臣民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应要求对方无条件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仁政”,反对过度剥削和压迫,提出了富民利民的思想。先秦儒家并不提倡节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实施儒家思想的工具。
儒家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稳定,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不能特命。但是,人们认为儒家思想从先秦到秦朝仍然处于低位,这是不公平的。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已经遍布七国。秦朝的时候,秦始皇要坑害方士术士,儿子傅肃就为他们辩护,理由是他们毕竟有些是儒生。秦朝也有儒生担任朝廷以上的大臣。这些都说明秦朝并没有特别排斥儒生。所谓“骗儒”,其实就是骗方士、魔术师,包括一些儒生。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的统一成为当务之急,儒家思想自然成为统治者的思想支柱之一。历史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而惊人的。
2)道教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在诸侯之间跑来跑去求任命。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主张无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如果王厚能保持它,一切将是自给自足的。"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 "道”,即“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无所作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所以“道”也是“无为”。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能守住“道”而不失去它,人民就能过上平静朴素的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的杨朱认为“天下丢一文钱是不行的,可知天下一人不取;“大家不亏一毛钱,大家对世界不好,世界被统治。”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但“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忽视和不作为。道家思想对一些新朝建立时顺应民情,制定休养生息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军压境,必有凶年”,道教对战争等激烈的社会动荡非常反感。他们进一步认为,好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政府,而不知道管理者的管理。人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道教不同意。西汉初年,大多数统治者都以道家思想为主要的管理思想,可见道家思想在一个战乱的国家能够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用法治代替礼治,法律要统一,不考虑个人关系。但实际上,法家的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是大相径庭的。因为在战国时期,因为所有的国家都是贵族继承,贵族拥有特权,控制着国家政治,导致了君主制的衰落和政治腐败。在这种环境下,法家通过提高君权和反对贵族特权得到了君主的奖赏。在法家理论中,君主拥有立法权和司法权。君主制定的法律在被人民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用一些手段来考察和考验下属,甚至用一些“技巧”让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让人畏惧君主、战战兢兢。这也是后来君权被反复提起的理论来源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立法者,却不受法律约束。
先秦时期的法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吴起主张国家安全“在德而不危”。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人说“儒教是秘法”不无道理。比如隋文帝虽然推崇儒家,但他曾经派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严惩这些不知所措的官员。这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的运用。儒家是维护旧的君权和贵族制度,法家是抬高君权,压制贵族权力。
4)先秦时期的其他学派。
先秦时期除了儒、道、法之外,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他学派。如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治国的重要理论依据。每一个朝代,都会在五行中推崇一种“德”,以五德共存的原则来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又如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惠施等人研究名辩理论,启发各派对“名”与“实”的问题进行反复辩论和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起源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思想虽然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后世不再像先秦那样竞相创校,而是在先秦诸子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外来思想,或相互融合,进一步发展;或者用先秦诸子的名字和学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