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历史地位
阅读胶东史料,经常会看到“登州镇总兵”的官衔。起初以为其管辖范围仅限于胶东半岛,但细究之下才知道,登州镇总兵不仅能统辖胶东兵马,还一度控制山东绿营,是镇上的大官。以下在史料的基础上,简单盘点邓州镇总兵的历史渊源和职权范围。1,源于清朝承袭明朝的制度。邓州镇主将这一官衔虽然主要存在于清代,但却始于明末。邓州历来是海防重地。唐宋时期,经常有军队驻扎。明初,为抵御倭寇,先后有登州卫、登州营。到万历、天启,朝鲜之战、后金之战相继爆发,特别是辽东半岛大部分丧失后,登州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因此,明朝在胶东地区先后设置总督邓莱、总司令官邓莱,构筑针对后金的海上防线。清代光绪版《登州府志》载:“天启元年,设登濑巡抚褒军务,负责沿海守备和东江诸岛;两年时间,我们设立了登来总指挥部。”邓莱总兵在邓州镇总兵面前。但明末朝廷政令多变,地方官职调整频繁。总督邓莱和连长邓莱定下时间和时间,后来总督邓莱重新设立,连长邓莱迁到临清,这个岗位不再设立。明末清初的十年间,山东省有两个大将军,临清镇控山海,益州镇守漕河。两镇管辖范围大致以齐长城为界,地属临清镇,地属益州镇。胶东属于其地,属临清镇管辖。这种情况在顺治十一年后逐渐改变,益州镇改为交州镇,顺治十七年,临清镇改为登州镇。这时,邓州镇连长的官衔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2.管辖邓州镇连长成立之初,管辖范围应与原临清镇大致相同。下辖的主要营地有文登营、武定营、宁府营。康熙二十二年,交州镇降为交州营,取消总都督,改副都督。此时山东全境只剩下一个连长,就是邓州镇连长。按照绿营制度,提督在连长之上。康熙二十一年,山东知府被废。虽然巡抚也可以管总兵,但毕竟属于文官序列。因此,在当时山东省的绿营体系中,登州镇主将实质上是最高官职。所以《邓州县志》说:“省内二十七营,皆归此镇管。”然而,邓州地处胶东一隅,距离山东本土很远。古代交通不便,我们鞭长莫及。因此,雍正年间,清廷再次做出调整,在内地设立兖州镇,与邓州镇分而治之。调整后有文登、交州二协和济南、莱州、即墨、青州、武定、安东、宁府、寿乐等营,归登州镇总兵指挥。从目前的划分来看,德州、东营、滨州、济南、淄博、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等市,以及山东省的海岸线都归邓州镇总兵管辖。嘉庆年间,朝廷再次调整,兖州镇划归曹州镇,邓州镇部分辖区划归兖州镇。调整后,济南营、武定营、安东营划归兖州镇,其余归兖州镇。此时邓州镇总兵的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邓州、莱州、青州之地(类似于文官中的邓来青路),也就是最广义的胶东地区。3.登州镇作为历届大将军的代表,靠近渤海海峡,控制京畿咽喉,因此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乾隆皇帝曾在圣旨中说:“山东登州镇将军缺兵甚急,特调顾春来补。”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在邓州镇当连长,可不是一般人。乾隆十一年,调任登州镇的连长,是汉军打着黄旗的马寿树。马的名字听起来像一个学者,但他却是一个天生的武术冠军。据史载,乾隆元年,马福书考上一级武馆,被授予一级侍卫。五年,授山东莱州大营。七年,迁胶州营为助理将军。十一年在邓州镇当连长。连长是二级武官,一般人可能要几十年才能上。但马出身武状元,起点高,又有大旗,所以提拔得很快。离开登州镇后,辗转福建、广东,最终成为福建地知府,成为高官。清朝早中期,虽然战乱频繁,但邓州镇基本不涉及。不打仗,总兵不出名。邓州镇的总兵中,最著名的是光绪年间的章高元。在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的历史事件中,他的名字作为当事人被反复提及。章高元,合肥人,淮军将领。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与外国军队打交道。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德国强租胶州湾都有他的身影。不幸的是,结果每况愈下。中法战争中,他帮助刘铭传保卫台湾。甲午战争期间,他在辽东不利。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时,他被俘,担任当时的登州镇连长。梁启超《李文忠公务略》记载:“德军闻讯,以战船破入胶州湾,拔中国旗,立德国旗,将连长章高元掳去。”当时清军战斗力与德军相差甚远,胶州湾失守,很难批判章高元。他被释放后,被调到其他岗位,以平淡收场。虽然章高元调离了胶东,但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目前,栈桥是青岛著名的海滨景点,据记载是章高元最早建造的。不过,当时修建栈桥是为了军事功能,现在却是游人如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