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知青岁月一千字
下午,当我有一点空闲的时候,我打开我的书,仔细检查目录。看到过去几个知名乡镇党的名字和现在几个同事朋友的名字,我很开心。我觉得一定要先看他们的文章才能分享。看完目录,我首先读到的是沈默老师写的序言。随着序言的叙述,我由衷地感到:“称他们为知青,是一个怀旧的时代,是一个辉煌灿烂的人生。”写下这段话的时候,我觉得是那么的精辟,那么的感人,那么的深思,那么的遐想,那么的震撼!当我在序言中读到王春玲的文章《远祭王玉蓉》时,我在描述了王玉蓉的事故、营救和停止呼吸之后,感到一阵悲伤。当我读到“不知道如果玉容的父母今天再读到这段话会是什么样”时,我突然感到泪水夺眶而出,那种失去亲人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和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在我心中升起。
看了序言,又看了杨主编的《知青上山下山运动概述》,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从解放初期到60年代“文革”到70年代末“知青上山下山”的概况,受益匪浅。因为工作原因,没时间浏览,就把书拿回家,抽空看了一遍。从后记中得知,这本书是一本以回忆录为主要内容的资料书,客观记录了当时的具体历史。市委党史研究室历时18个月,共收集知青投稿159篇,珍贵照片142张,历史文献资料65438+万字,从中收集到从不同侧面反映知青生活的稿件91篇,照片98张,选编历史文献资料3万余字,收入本书。我仔细看了文章,都是来自我市11县(区)和“三线兵”的作品。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要说:感谢市委和党史研究室的编辑们,感谢他们为记录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经历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这本书的出版为我们这一代人留下了美好而震撼心灵的记忆!同时,也为下一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他们和书中的父母能够沿着当年的“知青路”走下去,激励他们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同时也要感谢结语中提到的所有素不相识的同志们,他们为这本书付出了努力和汗水。看完这些资料,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乡党、同事、朋友们的优秀作品,让我理解了他们当时的经历,被他们字里行间的话所感动。宋金富的结论:“生命之舟还在航行,我们还在路上,我们还要奋斗”让我热血沸腾!戴希平描述的“学插秧”一天后的感受,当时让我觉得苦涩,但一句笑话方言让我笑了,一扫苦涩的感觉。他最后一句:“我怀念知青的生活”让我也有同感。我曾经的主人之子陈东风说:农民是我的老师,他们教会了我如何解读《人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理解和认可。以后看其他作者的文章时,对许志琴《我爱我家》中的一次事故“用煤油煮面条”这一节是这样描述的:每当想起这次面条事件,心里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用煤油煮面是我想象不到的,但我们知青“乐在其中”。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真正的“怪面”。令人神往,回味无穷,难以忘怀。让我从他的话里记起,好像当时他们在吃面,我的心都绷紧了。我想:也许看完这本书,就不会再有这样的话了。还有赵国庆的《杀猪》,把我带回了记忆。他们要把一只小猪崽变成一只大肥猪有多难。他的文章没有写养猪的艰辛,而是强调了杀猪前后的经历,描述了知青和村民即将闻到肉香,吃到大块肉的抓猪杀猪全过程,也描述了他们看到猪肉时看到村民热切的眼神时的内心活动。随着文章的高潮,我的思绪跟着他的文字在跑,在踢,在抓,在抖,在杀,在伤,在笑,最后我的心在抖...但他们的做法让我感受到了同样的“痒,甜,舒服”。鲁公的五个钱媛简单而真实,所以他在开头写道:“此事已过。”我的兄弟姐妹们有许多好文章深深打动了我...
当我读到书中最后十篇关于“三线兵”的文章时,我的心随着故事的情节被提起又放下。这十条更让我震惊。虽然我没有那种经历,但我初中的几个同学都亲身经历了生死的洗礼。那时候经常去一个同学家玩,经常听说她儿子的事,看到阿姨发来的照片。但我从未听说过文中描述的施工现场。“三线建设”之辛苦,让人不敢想象。当时都是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按现在的年龄能叫“年轻人”吗?),总之可以说是漫长的三年,但他们的经历却是惊心动魄的。文章的字里行间,他们描述着自己的点点滴滴。他们离开父母和家人,来到“三线”工地——向莆铁路线。我为国家和三线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可惜我没看过反映“三线建设”的纪录片,但我从文章里了解到,他们的岁月甚至比知青还要艰难。我还听说过:“如果你想沿着翔宇坐火车,你可以看到沿线山坡上学生们的坟墓。”当时都是15到18岁的年轻人。我想:现在这个年纪的孩子还在上高中,有的甚至在父母怀里撒娇。但是他们(* * *有114的同学,包括BJ19的同学)永远埋在那里了!我想:每次去清明节,活着的亲人一定会给自己的孩子或者兄弟献祭。一想到这些,我就忍不住难过,喉咙会发紧,眼泪会涌出眼眶。我的同龄人,如果能活着回来,应该和我们一样老,和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此时写作,不禁想起我的初中同学(能记起名字的)如李秉诚、袁宝志、卞仲良、周等。在上天的保佑下,他们安全地回到了父母身边。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开了BJ,但如果他们能读到这本书,他们肯定会有所感触。我可以说“军人”,虽然当年没有为* * *和中国献出生命,但他们总能洒热血!所以,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能用那种鄙视或者嘲讽来评价我们这一代人了。如果大家都能看这本书,我想这种现象不会再发生了!这一点可以从李涛的文章《三线士官生,一个特殊的群体》开篇就说明,“三线士官生是30多年前中国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运动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于海波难忘的生日馒头》中,描写了战友们分享一块馒头为他庆生的场景。他的结论是:“对于今天许多人的生日来说,那些生日馒头比生日蛋糕、生日聚会和舞会更珍贵,更难忘。”蒋建生(也是我的家乡党)在《特殊的精神财富》的最后结语中写道:“可以说,三线学生兵是我国青年学生体育史上极其独特的一页,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不会重演的一个故事。"
思绪随着书页向左转,心中感慨万千。我不敢跟沈默先生提起这件事,但我还是忍不住感到心中澎湃。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你,不是因为我也写了一篇笨拙的文章,而是我想让知青或者三线学生和他们的兄弟姐妹以及下一代永远记住他们和我们的生活,记住过去的岁月,记住过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