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历史上的大地震

河南省是中国地震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河南省654.38+6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一系列地震活动构造带。豫北有三条断裂带,即太行山前断裂带、辽兰断裂带和华北断块南缘断裂带。在河南省西部,还有北秦岭断裂带。这些断裂带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历史上发生过多次5级以上强震或中强地震。因此,完全具备河南省破坏性地震的构造景观。

从公元46年10,也就是东汉建武二十二年九月,今天河南南阳市发生了6.5级地震。截至目前,河南省已记录到4.7级以上地震49次,可造成当地地面破坏和人员伤亡。在造成地面破坏的49次地震中,5.0级以上地震有28次;6.0级以上地震6次。而且在1949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里,河南省没有发生过5.0级以上的地震,而4.7级以上的地震却达到了9次,平均每6年一次。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地震烈度还是频度,河南省都是中国中等地震的省份,即“大地震不多,小地震不多”。

与邻近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六省相比,河南省地震活动具有烈度低、震中分散的特点。全省单位面积释放的能量不仅低于同属于华北断裂带的山西、河北、山东等省,也远低于邻近的陕西。堪比历史上很少发生大破坏性地震的湖北和安徽。虽然历史上河南省发生过一些6.0级以上的大地震,但至今没有发生过7.0级以上的强震,主要是全省没有大范围、高活动性的地震带分布,即使穿过河南省的地震带,比重也很差。强震震中较为分散,多位于与邻省交界地带,如林州、灵宝、淅川、南阳、潢川、项城市。这一特点决定了河南省即使发生强烈地震,也只是在边境地区,不会对省内其他城市造成任何破坏性影响,不会影响全局。

河南省地震活动除了具有低烈度、震中分散的特点外,还具有周期长、重复率低的特点。在这一特征的作用下,河南省地震活动交替呈现相对平静期和显著活跃期。在平静期,地震发生的频率较低,即使发生地震也只是震级较小的地震,不会造成什么大的破坏;但在随后的地震活跃期,地震的频度和震级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大地震活跃期,波动周期更短。根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元年(1368)到1987年,河南省各级地震重复率在华北各省中最低。而且从大小地震的相关性来看,河南省高震级地震的重复率较低,这说明河南省几乎没有大规模强震,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河南省地震活动的周期性较长。

河南省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是震源浅、烈度高。由于地震震级小,震源深度浅,导致地震烈度高,破坏程度明显高于震级的现象。

1978年6月5日21: 25: 37,位于河北平原地震带南端的河南省新乡市发生4.9级地震。这次地震是20世纪河南省发生的为数不多的大规模地震之一。震中位于新乡市郊区朱庄屯,震源深度22公里,震中烈度5度。这次地震的震级不超过5.0级,不算大地震,但却震撼了整个豫北地区,感觉范围远超豫北地区!北起河北省邢台市,南至许昌市,西至山西省晋城市,东至山东省菏泽市近5.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在此之前,1975年4月22日南阳市淅川县4.3级地震和安阳市林州市3.7级地震,由于震源浅,震中烈度高,对地面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造成了人民的财产损失。由此可见河南省地震活动的特点。

震中在河南省的地震,因为震源较浅,在全省留下了不同的烈度区,最高烈度8度,面积800多平方公里。而邻省的几次强震,在河南省留下了烈度远高于省内的地区:陕西滑县8.25级,山西平陆县6.75级,河北磁县7.75级,1815级。但在河南省形成了约4000平方公里的8度区和200平方公里的9度区。可见,省外地震波及河南省并造成破坏也是河南省地震活动的一个特点。

有没有地震取决于地震台网的监测。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南,因其独特的优秀人民,我们的祖先,在物质文明相当原始的古代,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断的努力,监测到了地震。河南的地震监测史,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地震监测史。早在东汉杨家元年(公元132年),中国地震学鼻祖河南南阳人张衡就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及其方位的仪器,并安放在京都洛阳灵台,称为“风后地动仪”。不久之后,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地动仪成功记录了陇西,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的地震,从而开创了人类监测地震的时代。但在此后的1800年间,由于封建割据、军阀混乱、统治者无能疏于管理、“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成为历次战争的主战场,河南各项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地震监测自然无法停止被中止和破坏。直到1967中国科学院大地构造研究室在安阳林州设立地震台,现代地震台网的正式建设才开始。此后,1971年3月,地矿部第一物探大队调整分配到全国,部分回到郑州。中共中央,以及当时的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委托地球物理队回河南省负责河南省的地震工作。并开始在郑州、洛阳、信阳、辉县设立地震台。同年8月,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地球物理队更名为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队,继续负责河南省的地震工作。1972年,物探队接收了林州和镇平两个地震台站,开始了河南省的全面地震工作。8年后,1980年7月,河南省地震局正式成立。之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1983。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地震局关于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工作机构和经办体制改革申报的通知》,决定全国只保留17个省级地震局,而河南。在中央、省市的支持和关怀下,河南省地震监测建设不断发展,广大地震监测工作人员做出了突出贡献。省地震局和地震学会大力倡导和组织地震学术活动,广泛开展工程地震服务和地震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部分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纵观河南省的地震历史,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7.0级以上的强震。诚然,与邻近省份相比,如山西和河北,河南省的诱发性破坏性地震并不多。不多不代表不能预防。早在1983年,国家保存的17个省级地震局中,河南省地震局就很能说明问题。

地处中国中部的河南省,有着无尽的沧桑和辛酸。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耕种劳动,创造了遥远的黄河文明,河南省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起着主导作用。漫长的古代给河南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郑州是3500年前商朝早期的都城。安阳、洛阳、开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河南衰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河南省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京珠、连霍高速在此交汇;京广、陇海、京九三大铁路大动脉穿过河南,还有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与整个黄河流域、整个中国北方的生活息息相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包括河南,还有众多的工矿企业和广阔的原野。河南也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城市密度居全国前列。9000多万人生活在只有654.38+0.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使得河南省的人口和财富高度集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河南省任何一个地区发生5.0级左右的地震,其破坏力远高于中国西部7.0级左右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另外,河南省的地震活动具有震级小、震源浅、烈度高的特点,所以给河南省造成的损失会更大。因此,在河南开展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尤为重要。各地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人口、资源、环境、地震、地质条件,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防震减灾细则。在制定规则时,要加强抗震设防,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干扰和破坏。重视和加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和脆弱地区的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办事。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地震是不可阻挡的。对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国务院从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建立和完善地震监测和报告、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这是一项有效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维护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其中地震监测和报告是基础,地震灾害预防是前提,应急救援是保障。只有三者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减灾的效果。各级政府在制定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建立和完善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给予资金、技术和装备支持。建立健全科技含量高的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做好建筑场地抗震宁静度评估,覆盖居住环境。“十五”期间,要加快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社区建设也要向生态化、人性化转变,人民生活环境要有很大改善。然而,许多地震案例表明,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占地震死亡人数的95%。从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7.8级地震和9月21日台湾省地震的调查中发现,所有建在软弱地基、断层带和海岸上,没有进行地震平静评估和抗震设防措施的建筑物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在规划国土和城乡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场地的地震宁静度评价,为城市建设、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和依据。其次,根据防震减灾法的规定,所有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宁的安居乐业的预留空间,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发生过多次小地震。从1970到2001 65438+2月底,共记录到2.0级以上地震1066次,4级以上地震23次。特别是本世纪初,是地震的第五活跃期,可能会发生多次7级甚至更大的地震,所以目前河南的地震形势非常严峻。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河南省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加强趋势,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强震。比如2月26日濮阳3.5级地震,1998+65438,震中烈度6度;1999年6月22日郑州中牟,3.2级地震,震中烈度4度。2000年4月29日,南阳内乡、镇平发生4.7级地震,震中烈度6度多。西部三门峡、东南部桐柏、北部平顶山、南部湖北襄樊有震感,震中地区普遍听到地声。这次地震是建国以来河南首次出现人员死亡,造成1人死亡,26人受伤,经济损失高达56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