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和室内装饰有什么特点?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包括绘画和雕刻。

绘画具有装饰、象征、保护、象征等多种功能。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蚀,还可以防虫防蚁。颜色的使用是有限的。到了明清时期,朱、黄被定义为至尊色。彩画多出现在横梁、拱门、室内天花板、藻井、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紧密结合,绘制精美,色彩丰富。梁芳的明清彩画最引人注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印章彩画、螺线彩画和苏式彩画。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和造型虽然越来越定型,但在建筑群体的组合和空间氛围的营造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明清建筑最大的成就在园林领域。明代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北方皇家园林是最具艺术感的古建筑。

中国古往今来建造了大量的宫殿,但只有明清两代的宫殿——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保存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南北古城和民居,基本都是这个时期建造的。明清北京城和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房子是中国房子最成功的例子。坛庙和皇陵都是古代的重要建筑。北京目前还保留着明清时期最高级别的祭天坛庙,供奉天地、国家和皇帝祖先。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北京的天坛,至今仍以其连接天地的奇妙艺术打动人心。

明朝的陵墓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自成风格,清朝则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陵墓中最杰出的艺术成就。

以往建筑史研究者常因明清建筑单体艺术性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事实上,明清建筑不仅在艺术上创造群体空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突出梁、柱、檩条的直接结合,减少斗拱作为中间层次的作用。这样既简化了结构,又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用较少的材料获得更多建筑空间的效果。

明清建筑也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在此期间,在中国常见的无梁厅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总之,明清建筑艺术并没有一味地走下坡路,而是仿佛地平线上一抹即将消失的夕阳,依然熠熠生辉。明清建筑

元朝的严酷统治终于被推翻,中国重新回到汉人的手中。然而,一心想要恢复汉唐辉煌的明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种荣耀——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可逆转。明朝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宰相被废除,皇帝成为首席官僚。特务政治也发展到了极致,东西黄、韦锦益等特务组织非常发达。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但此时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时期的生命力,其消极因素越来越明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但在儒家的强大势力面前,这个芽始终没有发芽。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展达到最后一个高峰,即西方近代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李时珍主编《本草纲目》,宋撰写《天工开物》。明末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引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清朝统治者南下攫取革命果实,延续了明朝的君主专制。他们歧视汉人,对汉人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但绥靖与胁迫相结合,助长了奴才嗜利思想,助长了文字狱,阻碍了学术发展。经过短暂的“康乾盛世”,国家形势急转直下,八旗子弟的弓箭长矛无法与洋人的坚船利炮抗衡。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被迫结束,进入了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建筑方面,明清时期达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式简洁、细节繁复的形象。随着斗拱比例的减少,檐口深度的降低,柱子比例的细长,不再使用挑高、侧脚和翻滚,梁和方的比例较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官式建筑呈现出内敛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致而具有象征性。政府式建筑已经完全标准化。在清代,政府颁布了《工部工作守则》,而在民间,则有“建筑手续”和“园林治理”。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这一时期用砖建造的房屋突然增多,城墙也基本用砖建造,用砖建造的“无梁厅”也出现在大型建筑中。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地域特征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园林成就斐然。城建1。帝都北京2。一般城市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由于各种手工业、商业、外贸、军事据点和交通枢纽,景德镇、扬州、阿哈瓦、厦门等各种乡镇在全国各地涌现。这个时候,砖城、护城河、省会、市、县、市都有了自己的规矩。现存保存完好的城墙是奚梦瑶安。建于明洪武三至十一年(1370-1378),唐代在长安皇城基础上扩建。它是在明朝隆庆四年(1570)用砖砌成的,一直保存至今。

明代Xi安城西、南城墙与唐代长安皇城基本相同,东、北城墙向外扩张了约三分之一。墙高12m,顶部12-14m宽,底部15m宽。城呈长方形,南墙长4255米,北墙长4262米,东墙长1886米,西墙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的四面都有城门,每个城门的城楼有三层:城楼在外,箭楼在中,主楼在最里面,是城的正门。瞭望塔和主体建筑用围栏连接起来形成瓮。在城墙的每个角落建一个角楼。城墙上每隔120米有98个敌台(马面、墩),在台上建有敌塔,供士兵遮风挡雨和储存物资。城墙顶部的外侧仍在修复中

有5984个雉鸡间谍(城垛)* * *,有城垛和嘴,用于射箭和了望。里面有女墙没有城垛防止行人摔倒,城周围有护城河。整个城墙气势磅礴,形成了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钟楼位于Xi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街的交汇处。以前楼上有一口大铁钟,每天早上都会敲一次钟,因此得名钟楼。它有36米高。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七年。原为西街广济街,明万历十年(1582)迁至此处。钟楼自下而上由三部分组成:基座、建筑主体和屋顶。基座呈方形,四面有门,从地平线到屋顶的高度为36米。有五个深而宽的建筑,四周有回廊,可以将古城尽收眼底。建筑分上下两层,三重檐四角。屋檐四角如凤凰展翅,顶上覆绿玻璃为金宝顶,一层墙壁粉刷,显得雍容华贵,宛如唐风。建筑集团

这一时期的建筑群通过不同围合空间的变化,采用院落重叠的竖向扩展,配合左右两侧的横向扩展,突出主体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北平故宫为典型。这时候的建筑工匠在组织空间上相当灵活和敏感。

★详见北京故宫单体建筑。

明清建筑有明显的复古倾向。官方建筑不像唐宋时期那样浪漫柔和,而是定下了严肃、正式、硬朗的基调。明代的官式建筑已经高度规范化、定型化,到了清代进一步制度化,但民间建筑的地方特色非常明显。不过也有少数例外,比如北京故宫线条复杂的角楼。

★明清官式建筑详见万荣县街店镇东岳庙北京故宫非云楼。相传建于唐代,现存的是明郑德元年(1506)重建的。楼宽五间,深五间,外三层,内五层,总高约23米。底层有很多木柱,支撑着建筑,形成一个棋盘。在大楼的中央,四根粗大的天柱一直延伸到顶楼。这四根柱子是非云大厦的主要支柱。在田童柱周围,有32根木柱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整体。平面呈方形,中间平面成为折叠的十字,四周是一圈回廊,屋顶轮廓多变;三楼的平面又是方形的,但屋顶形象和中层差不多,顶部覆盖着十字屋脊。

非云的建筑很小,但它有四个屋檐,12个三角形的屋顶边和32个角,给人一种非常高大的感觉。每层楼的屋顶也构成了非云建筑非常丰富的立面构成。角落被万云包围着,它很轻,很容易逃脱。这座楼的屋顶铺着红黄绿琉璃瓦,木质表面不上漆,呈现出木材的本色,黄如琥珀,楼上挂着风铃,清脆清脆。

非云的建筑精致而奇特。宋元绘画中有许多像这样形状复杂的建筑,但保存下来的实物很少,因此具有重要价值。广西容县真武阁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位于容县东门古台之上。亭子有三层,三层宽,一层深。底层延伸为宽五间,深三间,外观三檐。它坐落在山顶上,高度为13.20m,屋檐很大,柱子很低,让真武阁感觉比一般的亭子要快,看起来像是三重檐的单层建筑而不是三层楼。此外,房子的坡度平滑流畅,边角简洁平缓,给一切增添了一种宽厚的精神。非常清新淡雅,是充分表现中国建筑屋顶之美的杰作。底层平面比上面两层大很多,也让轮廓更加鲜明。真武阁不以富贵奢华取胜,而善于淡雅。整个展馆用了近3000块石实铁力木构件,裸露的木质表面全部是灰黑色,而三重屋顶则是青瓦灰脊,色彩极其优雅柔和。远远望去亭台楼阁,隔着南岸辽阔的平原,东南群山巍然耸立,气势磅礴。亭子本身高13米,平台高近20米,也是周边观赏的对象。

地板上有四五根金柱子,贯穿二楼和三楼,它们的脚悬空,在二楼以下5到25毫米,形成了这个建筑的一个特色。宗教建筑

现存的佛教寺庙大多是明清时期重建或新建的,全国各地仍有数千座。中国的寺庙呈现出两种风格:一是位于城市中的大型寺庙,尤其是徒劳无功修建的寺庙,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单一,整体规整对称。一般来说有:山门殿、天王殿,两者之间的院落布置在钟鼓二层;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东侧殿常为加拉太殿,西侧殿常为宗主殿。只有拥有这种双院、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的,才能称之为寺庙。此外,生活区的法堂、经堂、方丈、斋堂、云水堂都布置在后面,或者两侧的小院落里。如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山寺等。二是山村佛寺多是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所变化。分布在天台、庐山等四大名山和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这一类。到了明清时期,大部分寺院都在寺旁的第一个院落里另开罗汉堂。现在全国有十多个地方,有的是新建的。为了方便七僧受戒,一些特许的大寺都有永久的坛厅。明清时期,在藏、蒙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区和华北地区,修建和重建了许多喇嘛庙。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有些已经相当汉化,但总会保留一些基本特征,让人一看就知道。

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寺院中出现了拱券式的砖瓦寺,俗称“无梁寺”,如山西的灵谷寺、宝华山的龙场寺等。这反映了明代以来砖产量的增加,使得已经应用于墓葬中的砖券技术应用于地面建筑。五台山仙通寺的无量殿是一座砖砌建筑,重檐,高20.3米。此殿分上下两层,七间明室,三间暗室,宽28.2米,深16米。它由砖砌成,三个连续的拱门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由开拱相连。它是中国古代砖石艺术的杰作。无量殿前每层有七个亭洞,亭洞内嵌砖匾。无极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无梁建筑的杰作。

明清时期的宝塔种类繁多。在造型上,塔的拱和檐都很细长,像一条环带一样环绕着塔身,轮廓线也和以前不一样。塔因其高耸的身材和突出的形象,在建筑群的整体轮廓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丰富了城市的立体构成,装点了景点。事实上,佛塔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宗教条文,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审美对象。因此,不仅道教和伊斯兰教也建造了一些具有自己风格含义的塔,而且民间也建造了一些风水塔(风格塔)和灯塔。它们在造型、风格、艺术性等方面都受到了佛塔的影响。以广胜寺洪飞塔为例。洪飞塔胜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km处的上思寺,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阁楼式琉璃塔。塔的外部覆盖着琉璃瓦和琉璃瓦。琉璃瓦深浅不一,目光炯炯,故名。这座塔建于汉代,曾多次重建。明嘉靖六年(1527

重建,天启二年(1622),底层加八角,13层,高度47.438+0米。塔身用青砖砌成,每层有檐,塔身自下而上逐渐分化,形成挺拔的轮廓。同时模仿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在转角处应用立柱,在扁大方的表面雕刻花纹,斗拱和各种构件也十分精致。无论是造型还是结构,都体现了明代砖塔的典型风格。塔檐、额头、塔门及各种装饰图案(如观音、罗汉、天王、金刚、龙虎、林峰、花鸟虫等。)均镶嵌黄、绿、蓝三色琉璃,精致炫目,形成华丽繁复的装饰风格。至今色泽如新,显示了明代山西彩玻璃技术的高超水平。塔是中空的,有翻过来的踏板,可以爬上去,是中国玻璃塔的杰作。

金刚宝座塔是群塔的一种,俗称“五塔”。它起源于南亚次大陆,以释迦牟尼佛塔为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曾经出现在北朝的壁画中。但一直没有推广。藏传佛教广泛采用这种五塔形式作为宇宙模型的象征。除了西藏和蒙古,中国北方在明清时期也建造了一些这样的塔。大部分在北京和承德。北京著名的塔有明代的真觉寺、清代的碧云寺塔、西黄寺净城塔。

真觉寺,位于北京西直门外,始建于成化九年(147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为避讳雍正帝,大修改名大正觉寺。因寺内有五座宝塔,故俗称五塔寺。明朝永乐年间(1413左右),一位印度高僧班迪达来到北京,献上五尊金佛和印度风格图案的“佛伽耶塔”。永乐皇帝下令建庙,建塔,按照所呈现的图案,用九年时间完成。

金刚宝座塔由宝座和石塔两部分组成。王座是一个7.7米高的平台,由砖和汉白玉制成,分为6层,从下到上收集了0.5米,外观庄严。最下面一层是住友,最上面五层,每层都是一排佛龛,里面雕刻着一尊佛像。宝座顶端的平台上,有五座方方正正的石塔,檐下密密麻麻:中央宝塔13层,高约8米,象征毗卢泽纳佛;四角宝塔各有11层,高约7米,东塔象征阿济佛;南塔象征宝生佛;西塔象征阿弥陀佛;北塔象征佛的成就。这座塔所象征的佛像叫做五方佛。每座塔都是由数千块预先雕刻好的石头组装而成。宝座南北正中,有一券门。塔内有44级石阶,盘旋而上,通向王座的上层平台。舞台下面还罩着一个圆形玻璃罩。塔座和塔身雕刻有佛像、梵文和宗教装饰。中央塔上刻有一对佛印,寓意“佛印遍天下”。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各部分比例匀称,给人以坚实不可动摇的印象。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四合院的代表。它的庭院宽敞、宽敞,四面的房子都是独立的,之间有游廊连接,居住非常方便。四合院是一个封闭的房子,只有一个街门通向外面。紧闭的大门来自成天地,私密性强,非常适合专属居住。院子里,四面的房子都向院子里开,一家人其乐融融。因为院子宽敞,可以在院子里种树种花,喂鸟喂鱼,堆石头美化环境。居民不仅享受舒适的住房,还分享大自然赋予的美好世界。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重要的装饰墙。它的大部分是由砖制成的。它的主要作用是屏蔽大门内外杂乱死板的墙壁和景物,美化大门处的人口。当人们进出大门时,首先看到的是堆叠精美、雕刻精美的墙壁以及嵌在墙壁上的吉祥文字。穿过一个小吊花门,就是四合院的里屋。内屋是一个院落,由北室、东厢房、西厢房、挂花门的建筑围成。在封建社会,内屋的住宅分配非常严格,位置优越的第一间房子应该由老一辈的祖父和妻子居住。北室三间只有一间对外开放,称为主室。两边两个房间只开了大厅的门,形成一个套间,成为一个明暗相间的格局。正殿是家庭成员在元旦居住、招待亲戚或祭祀祖先的地方,两侧卧室较多。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制下,东边尊贵,占正房,西边卑微,占厢房。东、西厢房可单开或与主房相通,一般用作卧室或书房。东厢房和西厢房都是年轻一代住的。厢房也是明暗相间,中间是客厅,两边是卧室。也可以在南侧隔出一个房间,作为厨房或者餐厅使用。中型以上的四合院,往往建有后方军宅或后盖楼,主要供未婚女子或女仆居住。中国南方的民居院落很小,周围的房屋连成一个整体,称为“一封”,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的房子多采用斗穿式结构,房屋组合灵活,适合地势不平的地方。南方民居多采用白墙白瓦,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在南方,房子的山墙喜欢做成“火山墙”,可以认为是硬山的夸张。在古代一些人口密集的南方城市,屋顶上方的这种山墙确实能起到纵火的作用,同时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式山村民居建筑。土楼可分为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圆形的土楼是最富有客家传统色彩的,也是最震撼的。客家人,原是中国黄河中下游的汉人,在1,900多年前战乱频仍之时被迫南迁。在这漫长的历史动荡时期,为了避免外界的冲击,客家人不得不靠山来经营和群居。起初用当地的生土、碎石、木条等建造单体房屋,后连成大屋,再建造多层方形或圆形土楼,抵御外来压迫,防御土匪。这种奇怪的土楼后来传到了福建,

广东,江西,广西,一个客家地区。从明朝中叶开始,土楼越建越大。在古代甚至解放前,土楼一直是客家人自卫的坚固堡垒。

另外,我国其他地方的民居也很有特色。总之,民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形式相对自由,不受“法”“规”的束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