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大纲!急!
知识清单-清楚地测试什么
第一,祖国的古代居民
1,元谋人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
所在地: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内。(黄河流域)
二、原始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时间:大约6000年前。
地点: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磨石器和骨器应用广泛。米饭和蔬菜。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2.半坡人
时间:大约五六千年前。
地点:陕西省Xi市半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磨制石器应用广泛。种小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米的国家。)
第三,神奇的古代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颜地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为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不是,教人种田的神农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为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类的始祖(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发明很多:制造武器,制造车、船、宫殿,教人挖井,染五色衣服。
4.姚舜禹:相传,黄帝之后,姚舜禹是中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当时采用的是退位制度,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民主选举产生的。(退位的依据:德与才)
姚:节俭、朴素、爱民。
顺:勤劳孝顺父母。
于:治水有功。
考点2:国家的出现和社会的变化
知识清单-清楚地测试什么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政治制度:从一开始,王位世袭制就取代了退位制。(“公共世界”变成了“家庭世界”)
第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唐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殷,统治稳定。
3.灭绝: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征服周,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牧野之战大败商军。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濠江。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和土地国有制。
3.死: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四,东周
(1)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的五霸。
齐桓公:第一霸权:管仲改革,“尊王拒洋”,葵涌同盟。
晋文公:“远离三栋房子”。
楚庄王:赢得中原。
越王勾践:睡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汉。(形势图)(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汉居中。)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
1,目的:强兵,一个富裕的国家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作;实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末期最繁荣的诸侯国,为以后吞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将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奉献精神。
考点三:建立统一的国家
知识清单-清楚地测试什么
一、秦的统治和秦末的农民战争
(1)秦朝的统治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秦始皇摄)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北至长城。(测试图)
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割据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局面。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二)陈广起义。
1,地点:大泽乡(安徽)
2.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和项羽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主动性。
第二,汉朝的统治
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都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繁荣: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2.东汉:时间:25-220年。创始人:刘秀。首都:洛阳。
第三,秦始皇和汉武帝
(1)秦始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皇帝。
成绩: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长期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轨道,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
统治是残酷的:重税、严厉的刑法和众多的军役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焚书坑儒:毁文化抑思想。
(2)汉武帝的统一
背景:经济繁荣,国力强大。
措施:1。政治:颁布升官法令,夺取大批列侯的封号。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国子监,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任用儒生为官。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4.军事方面:多次派卫青和霍去病大规模进攻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
结果:出现了统一的情况。
第四,丝绸之路
1,张骞接西域。
西域:汉代指玉门关,即今新疆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南、天山南北的地区。
目的:为了与大岳联合进攻匈奴,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65438年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到西域的情况,以及西域画像与汉朝交流的愿望。
西汉第二次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开篇时间:西汉武帝时。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道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考点4:政治权力分离与民族融合
知识清单-清楚地测试什么
一、三权分立的基本情况
(1)赤壁之战:2008年。
1,交战双方:曹操VS孙刘连军
2.结果:孙刘联军以少兵击败曹骏。
3.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形势图)
220年,曹丕废汉帝后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
222年,孙权称王。229年,他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
263年,魏灭蜀。280年,西晋灭吴,三国历史终结。
(三)晋朝
265年,西晋的创始人司马燕于316年灭亡。
东晋是司马睿于317年建立的,建都于康。
④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分为东魏和北齐。
西魏→北周
第二,民族融合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主要内容
1,实行官俸制,严惩腐败;
2.颁布均田制;
3.迁都洛阳;
4.摆脱鲜卑旧俗,接受汉民族先进文化。
(加强民族融合的具体措施)
a、朝廷必须使用汉语,禁止鲜卑语。
官员和他们的家人必须穿汉服。
c、改鲜卑姓为汉族姓,改皇族姓为拓跋氏为袁氏。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采用汉族的官方制度和法律。
f、学习汉族礼仪,尊孔,以孝治国,倡导尊老敬老的风气。
(2)历史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北方民族的进步,加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人口南迁。
时间:东汉末年至北魏统一。
区域:宜州、荆州、扬州、闽南流域、岭南地区。
结果:人口南迁和民族交流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第三,江南的发展
时间:三国两晋南北朝
理由:1,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向南方迁移,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稳定。
3.南方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安抚南迁的流民。
4.政治重心南移。
5.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气候湿热,土地肥沃)。
6、大量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7.南北劳动人民的交流和辛勤劳动。
史实: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片荒地被开垦成了良田。
3.江南主要种植水稻,推广绿肥、牛耕、粪肥。
4.江南推广小麦种植。
5.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也很发达。
考点5:繁荣开放的社会
知识清单-清楚地测试什么
首先,建立
隋朝:581年,隋文帝建立,定都长安。
唐朝:618年,李渊建都长安。
第二,政治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理由:吸取隋朝教训,减免地租,提倡节俭。
表现:轻薄,崇尚节俭;
知人善任,重视可教;
沿袭隋朝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
合并县县,大力精简机构;
完善科举制度,发展大兴学堂。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统治是贞观遗风。(郑袁,)
重用人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发展农桑,把开垦耕地和生产粮食作为奖惩地方官员的重要依据。减少徭役。),首次进宫考试,武举,为官“自荐”制度,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重用吴家,任用酷吏,鼓励告密。大兴佛教。
3)、唐玄宗的开元史圣
业绩:稳定政局;任命姚崇、宋景为相;大力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严格执法。
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第三,教育(科举制度的演变)
1),科举制度的诞生
隋文帝时,开始以科目考试的方式来录用人才。(以前选官主要看家世的高低。)
杨迪在隋朝时,设立了科举部,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意义: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普通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与此同时,选官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拓宽了统治者吸收和拉拢人才的途径。对后世影响深远。
2)科举制度的完善
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武则天创造了科举和武举。
唐玄宗年间,诗赋被作为进士的主要内容。
永久科目:明经(主要为儒家经典)和进士(主要为诗歌和政治理论)
3)科举制度的衰落
明代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这种八股制度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1905)才被废除。
4)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完善了用人制度,有才能的学者才有机会到各个政府机关工作。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但后来却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四。中外民族关系与交流
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
1),接触吐蕃。
接吻:唐太宗送文成公主进藏迎娶松赞干布。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送到西藏嫁给尺带珠丹。
教众:821年,唐、范教众立碑“逆境慈悲,非暴力”。(拉萨大昭寺前)
2)、外交
一、驻唐使节:日本驻唐使节。2000年有13批次。(各国排名第一)
把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日本;
推动了日本的改革;它促进了日本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b、鉴真杜东:鉴真,唐代最有影响的僧人,曾前往日本讲学,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日本设计唐庙;日本医药界视他为始祖。)
c、玄奘西游记:唐初著名高僧玄奘游历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佛经翻译是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
——学习两人不屈不挠的奉献精神。
考点6: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知识清单-清楚地测试什么
一是辽、宋、夏、金政权并存,经济重心南移
1)辽、宋、夏、金政权并存。
1,共存:(北宋与辽、西夏、大理共存)
辽:916年,契丹族耶律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北京,后改名辽。
北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东京)。
西夏:1038年,元昊,党项,建都庆。
2.对抗:(南宋与金、西夏、大理并存)
金:1115年,女真完颜阿骨打建立。
南宋:1127,建立赵建设,定都临安。岳飞是个抗金明星。
2)、经济重心南移(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
时间: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南迁,南宋完成。(标志:谚语“苏沪熟,天下足”)
历史事实:宋朝
一、南方生产的发展
农业: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引进占城大米。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棉花传播到长江流域。
手工业: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纺织业发达,采煤业和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b、商业繁荣
商业城市多而繁华,打破了居住区和商业区的界限,“瓦西”出现了。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广州和泉州已成为大型商业港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的四川。
二,元朝的建立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1),元朝的建立。
1206年,铁木真(后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2)、民族关系的发展
a、元朝统一,很多汉人来到边疆,边疆各民族也大量迁居中原、江南,与汉人杂居。
b、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民族,通过与汉族的长期共存和融合,逐渐汉化。
C.自唐代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与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长期杂居,相互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最重要的表现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公元400年,元朝设立郑玄院,主管藏区事务,加强了与藏族人民的接触和交流。元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考点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
知识清单-清楚地测试什么
首先,明朝加强了专制统治
(1)政权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
(2)措施:
1,改变统治组织:(1)在中央政府中,撤掉中央刺史,废除宰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
(2)在地方上,取消行省,设立三个直属中央的部门,分别负责民政和财政、监狱和军事,监督对臣民的监视和调查。
2.设置东厂、西厂和皇帝直接控制的锦衣卫。这是高度强化的君主制的表现。
3、实行八股拿学者开刀,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第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郑和下西洋
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时间和频率:1405-1433年;七次。
最远的目的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岸,
影响: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工作、经商。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南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比欧洲航海家下西洋到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