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孙中山被称为“国父”

孙中山“国父”的由来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被尊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这既体现了亿万人民对这位“推翻专制、缔造和平”的中华民国缔造者的由衷敬仰和热爱,也源于国民政府的一项特别法令。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当国家危亡,民意所迫,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振作起来。1940年4月1日(一说3月29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全国从此称呼孙中山为“国父”。这份公告,全文约300字,简洁明了,大致指-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致函我党行政院长孙先生,领导国民革命,创建中华民国,革新政治制度,夯实天下基础,谋求国际平等,荣立四表,大有作为。我所有远离故土的国民,都应该受到尊重,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在第103次会议上一致决议,尊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并据此将案情记录到州政府。等这个原因,既然应该清楚了,就把顺序做回来,转到它身上,都跟着它走。这个顺序。”

据说国民党当局的这份文件是要“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意识和团结* * *抗敌侵略的民族精神,增强全国人民到底的意志”。应该说,此举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正因为如此,孙中山先生以国家法令的形式被授予了中华民国“国父”的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其实早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开申请发布上述通告的四年前,就已经有人率先在全国郑重提议将孙中山奉为“国父”。始作俑者是国民党资深元老、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1936年11月,林森在纪念孙中山诞辰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他说:

“总理生于1866年,也就是民国前四十六年的十月六日。按阳历是11月12日,中华民国国父诞生。这是我们值得纪念的一天...他在民国元年当选第一任总统时,为了推动南北统一,坚持天下为公的理念,并不惜以此示荣,辞去总统职务。这种伟大的精神在中外历史上都不容易见到,所以我们全国人民都尊称总理为国父...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父亲人格的伟大……”

林森在这次演讲中三次提到“国父”。虽然此前孙中山也曾在少数不寻常的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但这一次,作为国家元首,林森第一次在非同寻常的庄严场合下如此大张旗鼓地表扬他。因此格外引人注目,有着特殊的政治分量。

林森(1867-1943),福建闽侯人。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从同盟会时代到国民党改组,他一直是孙中山先生倚重的得力骨干。他的国民党“一大”代表资格是孙中山亲自指定的。1932年1月,林森升任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8月因不幸车祸病逝,任职十二年。中共中央在给汤姆林森治丧委员会的慰问电中,称赞他“领导抗日,为国家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