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道光年间会宁战事是什么情况?
清代西北诸省是中国回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而在同治元年(1862)以前,陕西省是回族人口分布最集中的西北诸省之一。据《中国人口陕西卷》记载,1850年陕西总人口为12107万,而《秦陇吴辉纪略》(1)卷则称“陕西为民七倍,甘肃为民三倍七倍”。所谓“人七归三”也是个大概数字。在此基础上,1.862年前陕西回族人口约为1.50万-200万。
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已“回汉同居,但风俗犹异,我少有怨恨。我离不开它。”回、汉族由于独特的习惯,长期以来把这种“世仇自相残杀”视为理所当然。但清政府利用了这一矛盾,采取了收回汉族的政策,处处偏袒汉族。“所有的争论和争斗,不论是非曲直,都压制了回民。汉人又恢复了欺软怕硬,不知叛逆。亿万人同心,日积月累,仇恨极深。”此外,在政治上,回族也受到了严厉的压制。“自宪殿以来,刑部屡遭唐朝官禁,纵使皂卒也不准再入。”在分析这场战争的原因时,左还指出,“陕西回民之祸,久系所为,惹祸之因,实为汉人。”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场大起义,或者说大动乱,波及整个西北的直接原因,就是那几根不起眼的竹子。
清末太平天国以后,永琏到处涌现,俗称雍。在清朝,胆和兵是有严格区分的。勇气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士兵是正规军。同治元年(1862)春,一批从同州回乡的惠雍,到化州圣山(今陕西滑县)张晓村。一个慧勇看中了村边的竹子,和店主讨价还价要买一些。砍竹子的时候,师傅的爸爸来了。老人得知卖竹子的事,觉得价格低,想反悔。但老人没有责怪儿子不务正业,反而诬陷砍竹的惠勇偷竹,双方发生冲突。恐怕谁也没料到,这场冲突会引发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乱。
按照当地政府规定和民俗,一旦发生抢劫案件,有“警钟长鸣”的说法。竹子的买卖双方发生了冲突。按照车主的说法,是“偷”而不是“买”。打小偷是天经地义的。结果,随着钟声响起,当地的应永不分青红皂白地打死了两个砍竹子的惠勇。由此,麻烦随之而来。
被打死的惠勇当然不服气。不过,这些慧勇是有道理的。他们不是以牙还牙,而是去艾奥瓦州政府投诉,希望政府能主持正义。当时的化州年普瑶是个傻子。他偏袒,扬言要还雍,甚至说:“你伤一个,你就得到十个;韩一个个伤害回民,一个个赶到”(刘东野《任旭化州回归》),把他们踢出州政府。周知的话,在流传中被变成了“不经官方就杀回民”,无疑是火上浇油。说起来,这些慧勇也不想闹事。地方志记载了这一冲突:“为官不是为了说理,而是为了汉人。有传言说杀回民不需要经过官方。这时,回民也听话,不动则已。”(《华阴郡续录》21)如果化州周知能处理好这件事,就不会造成后来的混乱。
化州衙门捕快队长秦英也是穆斯林,他对周知大人的偏心极为不满。俗话说,天下一家。所以,秦英想帮助这些受委屈的慧勇。他带着慧勇来到城外回民聚居的秦家庄,与村里的回民联系,打算成群结队地去州政府上访。在这一点上,回民没有造反的打算。
但是满汉统治者对回民有偏见。陕西省省长刘荣称伊斯兰教为“粗俗的宗教”。回汉之间总是有争斗。秦家庄回民愿意的消息传开,变成了“回鹘造反”。风声很快就传到了政府。渭南团、化州团率领两地团练,开始镇压当地回民,散发“秦不留后”的鸡毛大字报,声称“先平叛”,秦家庄受团练洗礼。事情越来越糟。
汉人叫“回民造反”,回民说“汉人灭了回民”,一场残酷暴力的民族冲突开始迅速蔓延。在附近的县,一些回民首先起来反抗汉人,一些汉人首先起来抢劫应永的回民。整个关中东部处于民族仇杀状态。渭北的耀州、富平、高陵、潼关是最早给回民动手术的。在临潼、渭南、通州、大理、化州、华阴,回族占了上风。回民起义爆发。
五月,起义回民杀了陕西大臣应永(张甫去安抚回民,却在轿子里贴了一张“剿共”的海报)。
此后,Xi安附近的回民响应起义,围攻Xi安。关中西部的凤翔回民也暴露出来了。整个关中陷入了战争。
起义初期,陕西回民军与太平军、捻军有直接接触。1864年,清军大将多隆以欺骗手段袭击了渭河两岸坚固的回民要塞,陕西回民军被迫携妻离子散,退守陕甘边,抵御清军。
陕西回民起义之初,甘肃回民纷纷响应。1864年初,陕西回民陆续进入甘肃,义军日益壮大。在与清军的反复斗争中,甘肃逐渐形成了四个反清斗争中心:以马化龙领导的金鸡堡为中心的起义区;马占鳌领导的以贺州为中心的起义地区;马领导了以肃州(今酒泉)为中心的起义地区。在回民起义军的打击下,清朝在甘肃的统治陷入混乱。陕甘总督杨和刘松山的旧湘军,在进入陕西的回民起义军和捻军的联合进攻下,不知所措,束手无策。
1862年秋,宁夏平原院(今同心)回民马昭远发动起义,反抗政府的敲诈勒索,汉人也主动参加。不久马昭远被上层回民引诱杀害,宁夏回族军攻占宁夏府城(今银川市)、灵州城(今灵武市)。居住在金鸡堡的伊斯兰教新教伊玛目马化龙被推选为反清领袖。马化龙(1810-1871年)宁夏灵州(今灵武市)人。年轻时在山东马、晋安阿訇门下学习阿拉伯语、伊斯兰教经典教义,学会“穿衣挂帐”成为阿訇。65438年至0849年,他继任伊斯兰教何哲人叶派第五代领袖,开始重振何哲人叶派的活动,将何哲人叶派官方推向鼎盛时期。清朝政治腐败,实行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同治二年(1863),马化龙响应滇陕回民反清起义,领导灵州五百保寨回民起义,自卫反击,成为西北回民反清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以“宁军、梁河等地丞相、军机事务总管”之名,坐镇晋吉,统率宁陵、、顾、秦、傅起义军,左右西宁、狄河、肃州、陕西起义军。
由于杨无力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清政府派闽浙总督左为陕甘总督,钦差督办陕甘军务。左明确了“远在先秦之后”的作战方针。
1867年7月,左率所部近两万楚军转战陕西,步步紧逼陕西穆斯林起义军,并将其逐一击破,陕西穆斯林起义军损失惨重。
1868 165438+10月,左决定了陕西的大局,于是加紧准备进军甘肃,拟定了“三路入侵战略”,分三路进军甘肃:
刘松山领兵从绥德向西,指向金鸡堡,就是北路;李耀南、吴世迈领兵从龙州、宝鸡到周琴,为南路;左、刘典领兵从赣州经泰州、长武到荆州,为中路。其中,北路是重点进攻方向。
金鸡堡位于灵州西南25多公里处,东临花马池,南通固原,西临黄河。它是回民起义军在马化隆的中心。
做好一切准备后,左大举进攻甘肃回民叛军。
1869年秋,北路清军刘松山到达灵州,9月8日攻占吴中堡东西郭家桥。中路清军由固原、平凉北上,左转入平凉,形成金鸡堡大包围圈。
在南线,仲卿路军占领了前王城、黑城子、李王堡等村堡,镇守该地的陕西回民起义部队向西撤退。马万春部甘肃回民起义军无法阻挡清军前进,回民大部分在同心城和渭州堡造反,向清军投降。165438+10月中旬,中路清军进入金鸡堡西南的秦衢地区,距金鸡堡仅5公里。
在中路清军的协调下,北路的刘松山夺取了灵州城,打通了后路,从而完成了对金鸡堡地区的包围。
65438+2月起,清军在金鸡堡外围与起义军展开激战。清军步步为营,先后攻占了吴中堡周边和金鸡堡以北的堡寨。依托秦汉二渠,回民叛军挖壕筑墙,步兵靠墙防守,骑兵主动攻敌。65438+2月11,连长简率领楚军进入回民军阵地,被起义军包围,死伤众多,简等人也被杀。
然而,叛乱者的处境非常困难。金鸡堡东西两侧的险地永宁洞、峡口落入清军手中。峡口在堡西,是黄河青铜峡口,秦汉第二运河口。永宁洞是山水流经秦运河涵洞的地方,秦汉第二运河在此交汇,向北流入黄河。
1870,12年2月,起义军从河西渡河,夺回峡谷,击溃前来进攻的清军。
与此同时,回民起义军也向永宁洞方向发起了进攻。
1870年2月9日夜,千余叛军突然从金鸡堡东南进入秦渠南,占领了石家庄、马武寨等地的几个村庄,并修复工事。石家庄是秦运河的要冲。刘松山得知石家庄被占领,连夜领兵进攻。起义军撤退到马武寨继续战斗。14年2月,刘松山在攻打马武寨时中弹身亡。
清军的进攻一次次受挫,士气日渐低落。叛乱分子趁机发起反击。马正刚率领的一支起义军从宁州、正宁进入陕西三水,马也率部从金鸡堡到宁条梁(今陕西靖边西)。两队在甘泉会合,向东攻打韩城、合阳。与马化龙有联系的贺州、滴道回民军也攻占了威远,配合了常工,改变了甘肃的局势。形势对叛乱分子非常有利。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起义军各自为战,无法有效配合,有利局面逐渐丧失。进入陕西的叛军被清军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回甘肃。在金鸡堡一带,马化龙对清政府抱有幻想。被拒绝后,他分兵四路出征。他没有集中兵力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也没有几次进攻永宁洞水口都成功。
起义军的失策给了清军调整部署的时间。左一方面派兵拦截陕西义军,打攻花马池、定边,打通金鸡堡东路的粮道,同时命令刘松山的侄子接管旧湘军,重新组织对金鸡堡的进攻。与此同时,刘锦棠加强了永宁洞的防御,同时在黄河两岸构筑了保护河西走廊的基地,并逐一攻占了从灵州到吴中堡的城堡。
为了从南面进攻金鸡堡,左命令、雷率领中路军夺取峡,在金鸡堡以西的汉运河内外攻占叛军营寨二十余座,逼近金鸡堡西南的洪乐堡。
面对清军的大规模进攻,起义军无所畏惧,顽强抵抗。清军付出沉重代价攻占金鸡堡周边要塞。清军在金鸡堡周围挖了两道深达数米、宽十余米的长壕。城墙建在壕沟的边上,深达十多英尺。这两条壕沟阻止了叛军在堡垒内部突围,也阻止了叛军在堡垒外部救援。清军沿护城河驻扎,北有,东、南有,西南有雷,西有,西北有徐文秀。
在清军的重重包围下,贺州回民起义军派出的两支援军被拦截,金鸡堡的防守形势日益恶化。
1870,65438+31二月,起义军粮食告罄,陈琳带领部分起义军向、雷求救。6天后,马化龙前往刘锦棠军营投降,表示愿意与一人“赔罪”。马化龙和儿子马耀邦向清军交出56支枪、1000多支枪,并上书王家疃村回民起义军投降。同治十年(1871)正月十三,马化龙及亲属、反清头目等1800余人被清廷残忍杀害。他死后,清廷10年在全国各地展示他的头像。为了纪念马化龙的殉难,教民尊称他为“十三爷爷”,并在吴中设立拱北纪念馆。
1871 3月2日,清军攻入王家疃村。金鸡堡之战以起义军的失败而告终。
金鸡堡是陕甘回民起义的核心堡垒。金鸡堡之战的失败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西北地区的反清形势,清军从此在西北地区占据了主动。金鸡堡之战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起义领袖马化龙出身于回民上层。他的反清主要是为了维护和加强自己原有的宗教、政治特权和经济地位,而不是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所以他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口号,也没有战斗到底的决心。他一直想“求饶”,最终辞职,这是金鸡堡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二是起义军没有统一的领导,兵力分散,无法形成强大而集中的打击力量,各部之间协调不好。所以他们往往是各自为战,被敌人打败。当然也有作战指挥的原因。不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及时夺回永宁洞水口,是大错特错。
清军更成功。左根据西北地区的地理特点,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金鸡堡围攻完成后,成功利用深沟高垒挡住了叛军的外援,迫使叛军在绝境中“寻求安慰”。然而清军的胜利也付出了代价。在这场战役中,清军“死伤众多,却屡失大将”。仅刘松山的老湘军就伤亡千余人,因伤致残两千余人。
左承认,十几年来,他的军队伤亡人数没有超过这次战斗,可见清军损失之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