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并实施一些措施的朝代是哪个朝代?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朝代。

因为汉代皇室宣扬“孝”的思想来治理天下,目的当然是通过强化封建伦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时以“仁、孝”为宣传主线的封建伦理逐渐系统化(成熟)。统治者认为子女在家无条件孝顺父母,进入社会后自然无条件效忠统治者。汉代没有科举,对人才的考察主要以孝道为主,所以被称为“举荐人才为官”当然,汉初惠帝和孝文帝的孝道,不仅履行了他们的孝义,而且延伸到治国方略,开创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教育模式。其中,《肖文皇帝》是最著名的作品,无论是从《大学》的修订,还是《孝经》中皇帝的孝道,都完美地体现了传统孝道的精神。正是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创造了一个强大的、相对稳定的、长久的时代。所以后来的各个朝代都拼命相信自己是以“孝”治天下的,甚至更好的说法,称之为“仁孝治天下”。虽然大部分画虎狗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像纳拉勒(慈禧)就被打死了。

总之,因为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他死后,谥号被冠以“孝”字,以示汉朝的功德。文帝为母尝汤,后被编为二十四孝的故事。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朝所有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为惠帝、孝文帝、武帝、赵迪,都表现了他们对朝廷的政治追求。

此外,西汉还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还建立了“兴孝”的官员选拔制度,将孝道的遵守和实践与寻求荣誉和获得奖励联系起来,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大的推动力。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孝和孝的官方记载,大概属于《后汉书》。《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期的叶凡(396 ~ 445)所作。这部史书在《史记》和《汉书》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一步。虽然没有使用“孝子传”的标题,但江、刘周、赵的39卷本《刘传》是专门记载孝子的。本卷记载了许多以孝顺仁义著称的人物。汉安帝年间(107 ~ 125),汝南有一个叫薛豹的人,他好学,死了母亲,甚至以孝顺出名。父亲娶了第二任妻子后,开始恨薛豹,逼他分居。薛豹日夜嚎啕大哭,不肯离去,以致被父亲毒打。不得已,薛豹在屋外搭了一间小屋,住在那里,仍然每天早上来扫;他父亲又生气了,把他开除了。于是他在更远的村口建了一间小屋,但从没忘记早晚向父亲拜年。过了一年多,他父母觉得丢人,让他回来住。后来父母去世,薛豹哀悼了六年,超过了规定的丧礼,因为三年已经够了。

很快,哥哥要求分割财产,分开,薛宝没能阻止,就平分了财产。临别时,薛豹问老奴婢道:“我跟你久了,你不能用。”在分割土地和房产时,他问那些被遗弃的人,说:“我年轻时经营过,我感到怀旧。”分器皿时,他要了旧的、坏的,说:“我习惯了一直用的。”后来弟弟的财产被糟蹋了好几次,薛豹经常给救济物资。汉安帝建光年间,公车官署特徵薛豹,官拜石忠。但薛豹天生心冷,自称有病,不做官,只求一死。于是朝廷下诏,允许他保留官职,回去养病。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汉代孝的具体情况。第一,后人,尤其是今天的人,往往习惯于从功利的角度去观察,怀疑当时的孝子是作伪,是作秀,或者是追名逐利。雪宝或许能让后人看到一个真实的、天真无邪的孝子形象。第二,他的孝顺表现在父母去世前,父母去世后,分居时,甚至朝廷让他做官时。第三,汉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孝子,根据他的要求和具体情况,提拔他,任命他的官职,甚至保留他的官职。这种做法在社会上营造和谐氛围可想而知。如果汉朝真的全是封建落后,天昏地暗,混混横行,没有良好的社会风气,能持续四百多年吗?这一点也值得后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