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外国历史上五次著名的战争

1.坎奈战役

公元前216年6月2日,迦太基在意大利东南海岸坎尼附近的罗马与80000步兵和1000骑兵作战,取得辉煌胜利。这就是西方军事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卡尼战役。

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半岛之间隔着一条宽约3公里的狭窄海峡。但西西里当时是在迦太基人手中,是经过与希腊人漫长而激烈的斗争,付出巨大代价才得到的。当然,迦太基人不想把它交给罗马人。这样,两国之间必然会发生冲突。迦太基位于北非的突尼斯,当时是地中海的主要商业枢纽。当罗马还是一个羽翼未丰的城邦时,迦太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统治着大西洋到埃及西部的北非海岸,西班牙南部,以及西地中海的岛屿,从西西里到直布罗陀。迦太基军队拥有庞大的陆军和强大的海军。在罗马建立海军之前,迦太基的海军在西地中海是不可战胜的。

公元前264年,两个大国开始争夺西西里。最终迦太基求和,于公元前241年与罗马签订和约,向罗马支付大量赔款,割让西西里。

自从迦太基与罗马签订了屈辱的和平条约后,它就一直试图报复。23年后,迦太基新任总司令汉尼拔率军翻越被认为不可逾越的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罗马的意大利平原上,并于公元前216年春天攻占了罗马的重要粮仓,极大地惊动了罗马。罗马的统治者瓦洛率领80000名步兵和6000名骑兵来到卡尼,决心夺回这座城市。

公元前216年6月的一天,罗马和迦太基在卡尼附近的海边平原各就各位,准备决一死战。罗马总司令瓦洛依仗优势兵力,摆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8万步兵排成70列,密集队形摆在中央,骑兵部署在左右两侧。这个队形的长度比左右两边的宽度都长。目的是用精锐步兵强力冲击,突破对方中央防线,一举成功。迦太基军队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只有5万多人。但是,汉尼拔是一个具有非凡指挥能力的指挥官。战前,他反复观察战场周围的地形和气候,知道战场距离大海只有5公里,中午海面上经常刮起强烈的东风。所以,他选择了一个背风的地方作为阵地。并且提前在一个山谷中埋伏了一个小分队,带队的军官接到命令,如果战斗中刮起了东风,就攻击敌人的后方。同时挑选了500名勇敢的步兵,让他们在手持长武器的同时,可以在衣服里藏一把短匕首,随时准备执行特殊任务。针对罗马军队的企图,汉尼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立场:中间是战斗力较弱的两万步兵,呈半月形排列,突出的一面向敌,两侧战斗力较强;半月形的两端都是精锐骑兵。一切准备就绪后,早上8点,辽阔的战场上响起了刺耳的军号声。然后,几十万人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声,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开始了。从一开始,罗马步兵就全力进攻迦太基步兵的中心。正如汉尼拔所料,短时间内,中部迦太基步兵抵挡不住罗马步兵的猛烈进攻,节节败退。就这样,半月形的地层弯了进去,原本对罗马人来说是凸的部分,现在变成凹的了。

罗马军队越是挤进去,迦太基的队伍就越是从两边向内收缩。罗马军队的整个队形纵向越来越长,横向越来越窄。当罗马军队渗透到一定程度时,汉尼拔指挥他的精锐步兵和骑兵迅速挤压敌人的两翼。同时向500名衣服里有短匕首的强壮步兵发送预定信号。我看到那500步兵冲向罗马军队,好像是逃兵。罗马人以为他们是来投降的,瓦罗赶紧让手下拿走他们的剑和盾,放到己方部队的防守区。中午时分,海面上刮起了强劲的东风,卷起漫天黄沙,让朝东的罗马士兵难以睁开眼睛,相互碰撞,自己受了不少伤,弄得一片狼藉。时机一到,汉尼拔毫不犹豫地发起了全面反击的命令。刹时间,被放在了罗马军队的后面。

边上的500名迦太基步兵,突然从怀中拔出匕首,奋力刺向附近的罗马士兵;一支埋伏在山谷里的军队也冲了下来,闯进了罗马军队;迦太基军队两翼骑兵出击,击溃罗马军队骑兵,切断罗马军队退路;两翼的步兵继续挤压夹在中间的罗马军队。不一会儿,迦太基军队形成了一个圆圈,包围了罗马军团。密集的标枪、投石器和箭从四面八方射向罗马军队。缩成一团的罗马军队无处藏身,一排排倒在地上。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战斗持续了12小时,直到黄昏后才结束。罗马八万大军七万人阵亡。执政官保卢斯和军团分配学校全部阵亡,指挥决战的总司令瓦罗带领残部逃走。迦太基军队只损失了6000人。

2.英法百年战争。

“幸福岁月的战争”指的是英法之间,然后是勃艮第之间的战争,从1337-1453。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116年。在百年战争中,许多新的战术和武器被开发出来。

1154年,法国最有权势的贵族,安茹伯爵(诺曼底公爵和阿基坦公爵)亨利因为母亲的血缘关系继承了英国王位,他就是英国金雀花王朝的创始人亨利二世。亨利二世扮演着非常罕见的双重角色:一方面,他是英国国王,也是英国至高无上的君主;另一方面,作为法国的安茹伯爵、诺曼底公爵和阿基坦公爵,亨利二世不可否认是一个法国人,是法国国王无可指责的朝臣。作为国王,他是英格兰的统治者;作为公爵和伯爵,他也是法国的臣民。所以,除非他自愿放弃法国国籍,放弃他在法国的一切权利,否则他作为一个法国公民,必须对法国国王言听计从。如果他那样做了,就意味着他必须把他作为法国贵族继承的大片法国领土归还给法国国王,这些领土比整个英格兰还要富有——安茹、诺曼底和阿基坦等等。

老奸巨猾的亨利二世采取了“欺骗策略”。他一方面承认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是他的合法主人,另一方面又对法国国王的命令置若罔闻,完全不履行作为法国贵族的任何义务。

英法之间这种没有君主,没有大臣,利益纠葛的混乱局面,一直在双方后代中延续,直到百年战争的来临。

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去世后,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三世正式提出继承法国王位的要求。

14世纪,法国人试图将英国人从法国西南部赶走,从而统一了法国。英国当然不想退出,想夺回诺曼底、曼恩、安茹等祖地。当时英法因贸易利益争夺法兰德斯,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因为法兰德斯表面上属于法国,但实际上是单独管理,经常与英国进行羊毛贸易。战争的导火索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在法国卡佩罗王朝沦为孤儿时,想由近亲继承法国王位,但最终被腓力六世夺得,于是爱德华三世为夺取法国王位向法国宣战。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和佛兰德斯的王公站在英国一边,苏格兰和教皇支持法国。当时的英军是雇佣军制度,由步兵、弓箭手和雇佣骑兵组成,由国王本人统一指挥,而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组成。根据形势的变化,百年战争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337-1360)是佛兰德斯和基恩之战。首先,在1340年的施洛兹战役中,英军击败法军,夺取制海权,阻止法军入侵。随后在1346年8月的克雷西战役中,英军取得了陆上优势,经过11个月的围攻,成功占领了法国海防要塞加莱。随着胜利,英国在内维尔克罗斯战役中击败了苏格兰的入侵,并俘虏了亲法王大卫二世,这大大降低了苏格兰对英国的威胁。1348年黑死病席卷欧洲,两国停战十年,直到1356年英国再次开战,在法国西南部俘虏了凯斯和加斯科尼。然后他用同样的策略在普瓦捷战役中再次击败了法国人。因为英军的勒索和法国的经济崩溃,法国平民发动了起义。于是,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雷蒂尼签订了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和约,将卢瓦尔河以南到比利牛斯山脉的所有领土割让给英国。

第二阶段(1360-1400)的发生是因为法国国王查理五世想要报仇雪恨,夺回被英国占领的地区。查理五世重组军队,雇佣步兵取代大部分骑兵,建立野战炮兵,重建舰队。内政方面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整顿了税收制度以安抚民众。时机成熟时,他任命b·杜格斯克林(B. Duguesclin)为陆军总司令,以奇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并在多次战役中击败英军。到1380,英军已经被迫撤退到沿海地区。英王为了避免法国领土的全面丧失,与法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只保留了五个港口,分别是波尔多、巴约讷、布列斯特、瑟堡和加莱,以及波尔多和巴约讷之间的部分连接地区。

第三阶段(1415-1429)在法国勃艮第派和阿曼雅克派发生冲突时,英国恢复战争,农民和市民也起义了。1415年,英军在阿赞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随即与勃艮第公爵结盟,攻占法国北部大部分地区。法王查理六世无力组织有效抵抗,只于21年5月26日在特鲁瓦签订了特鲁瓦和约,这几乎等于承认了法国的亡国。把法国变成英法的一部分。英国国王亨利五世随即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他有权在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然而,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同年去世。结果,法国新国王查理七世和英国新国王亨利六世再次争夺法国王位,百年战争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1429-1453),法国人民不堪英军压迫,纷纷组织游击战,对法军帮助很大。游击队经常设下埋伏,抓捕英国收税人,消灭英军,从而达到牵制英国的效果。虽然在1428 10年,英国和勃艮第两大派系进逼奥尔良并包围了这座城市,使得法军的形势大为不利,但就在这个时候,圣女贞德这位被千古称颂的救世主出现在了法国。在她的指挥下,法军于1429年5月解除了英军对奥尔良的围攻,取得重大胜利,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虽然圣女贞德很快被英军俘虏,并以女巫罪被处决,但这激起了法国全国的愤慨,使法军大举反攻。1437年,法军收复首都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1450年解放马恩和诺曼底,随后1453年夺回吉内。终于在1453 65438+10月19年6月,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了除加莱以外的所有领土,百年战争就这样彻底结束了。

3.七年战争

1756 ~ 1763年期间,由欧洲主要国家(英国和法国,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俄的国际政治利益相冲突)组成的两个交战集团,为争夺欧洲、北美、印度等广大地区和海域的殖民地和领地而进行战争。

七年战争前夕,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酝酿着巨大的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其中,英法之间的矛盾对大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6年底到70年代,英国打败了西班牙和荷兰。仅存的强劲对手英法之间的矛盾迅速上升,两国决战不可避免。其次,普奥与奥的矛盾。由于神圣罗马帝国被分割成一系列独立的附庸国,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最强大的,它们都想成为德意志附庸国中的霸主。与此同时,由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领地西里西亚在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被普鲁士占领,两国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再次是俄与俄的矛盾。18世纪初沙皇俄国击败瑞典成为欧洲强国后,继续推行西扩南扩政策,首先针对东普鲁士。普鲁士的日益强大和对外扩张构成了俄国西进的阻力,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在上述背景下,各国积极争取盟友,孤立对手,进行尖锐复杂的外交斗争。

其中,英国的目的是夺取法国殖民地,垄断整个海权;保诚集团试图吞并萨克森州,将波兰变成其下属国家。奥地利试图削弱中欧霸权竞争对手普鲁士,收复1740年占领的西里西亚。法国试图吞并英王在欧洲的世袭领地汉诺威,保护法国在美洲和东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鲁士的势力。瑞典试图夺取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俄国试图阻止普鲁士的东侵,在西部扩张领土。各种矛盾和利益错综交织,导致了两种对立同盟的建立:一种是汉诺威、黑森-卡塞尔、不伦瑞克等一些德意志诸侯国参与的盎格鲁-普鲁士同盟,另一种是加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瑞典、萨克森和大部分德意志诸侯国组成的法奥同盟。

战争始于普鲁士入侵萨克森。1756年8月28日,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军队(95000人)突然入侵萨克森,包围了萨克森军队(18000人),迫使该部于15年10月28日投降。1757年战争中,腓特烈二世利用法奥俄联盟步伐不协调(法国春季开打,而俄罗斯夏季才开始行动)和军队薄弱(30多万人)先对奥地利开战。蒲军(654.38+092万)从四面向布拉格发起向心攻击。5月6日,蒲军打败了由布劳恩元帅指挥的6万奥地利军队,并将他们围困在布拉格。然而,前来增援的奥地利元帅道恩及其部下(5万余人)于6月18日在科林附近击败蒲军,迫使蒲军放弃捷克。4月,德·埃斯特尔元帅率领的法军(7万人)占领黑塞-卡塞尔,在克洛斯特-塞文附近击溃汉诺威军队(3万人),攻占汉诺威。8月,索比茨亲王指挥的法国军队(57,000人)抵达艾森纳赫,威胁普鲁士。腓特烈二世调集主力迎击法军,于10月5日在罗斯巴赫战役(11757)中击败法军。随后,他迅速将其部队(4万人)转移到西里西亚。当时奥军黎明部包围了西里西亚的施韦德尼茨,占领了布雷斯劳(弗罗茨瓦夫)。65438年2月5日,奥地利军队也在洛伊滕战役中被腓特烈二世击败。与进攻东普图的俄军(70,000人)作战的是蒲军(30,000人),由勒瓦尔德元帅指挥。7月5日,部分俄军(24000人)在阿普拉克·辛元帅的指挥下,在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下,攻占了梅梅尔(克莱佩达)、蒂尔西特(苏军茨克)、坎宾宁(古谢夫)和因斯特堡(切尔尼亚霍夫斯克)。8月30日,俄军在耶格尔斯托达德附近的战斗中击败了莱瓦尔德,打开了通往东普鲁士的道路(见斯托达德战役,耶格尔)。但阿普拉辛认为腓特烈二世的追随者彼得三世很快就会成为俄罗斯皇帝(伊丽莎白·彼得罗夫斯基女王生病了),于是下令军队撤出梅梅尔。为此,他被女王送上法庭受审,职位由费尔莫尔将军接替。瑞士军队(23000人)9月进攻波美拉尼亚的斯特丁(什切青),但俄军撤出梅梅尔后,也撤回拉尔孔。这样,蒲军在1757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1758之战,反普联盟出动316千人,而腓特烈二世的军队只有14.5千人。反普鲁士联盟虽然拥有两倍以上的优势兵力,但由于步调不一致,合作不协调,未能发挥作用。1757年2月进攻东普鲁士的俄军于1758年6月占领东普鲁士,将其划入俄罗斯版图。1758年夏,俄军(58000人)包围了库斯特林(Koschen)。奥地利在西里西亚和萨克森采取消极防御,因为害怕俄国胜利,而法国在黑森-卡塞尔和汉诺威也是如此。腓特烈二世集中兵力,企图逐一击败奥俄两大主要敌人,于是从西里西亚入侵捷克,包围奥尔米(奥罗穆茨)。但当他得知屈斯特林被围困后,就把主力转移到屈斯特林去打。8月25日,宗多夫血战,双方不分胜负。蒲军撤退到Qustirling。俄罗斯军队撤退到兰茨贝格,从那里撤退到波美拉尼亚,然后随着冬天的到来撤退到维斯瓦河以东。

1759年初,反普联军35.2万人,英普联军约22.2万人。俄罗斯在1759战争中的计划是在波兹南地区集结军队,以便他们随后可以前往奥得河与奥地利军队会师。4月,40,000名俄罗斯军队(自6月30日起由才华横溢的Saltykov将军指挥)向奥得河推进。韦德尔将军的蒲军(3万人)企图拦截俄军,但在7月23日的帕尔齐希战役(1759)中被俄军击败。萨尔蒂科夫在克罗森的劳东(18,000)加入奥地利军队,占领法兰克福(奥得河畔)后,建议黎明一起进攻柏林。道斯拒绝了这一建议,并试图将军事行动转向西里西亚。腓特烈二世决定抵抗萨尔蒂科夫对柏林的进攻。8月12日,在库内斯多夫战役中,蒲军军队(48000人)被击败(见库内斯多夫战役)。然而,由于奥地利军队最高统帅部的过失,征服普鲁士首都柏林并结束战争的可能性未能实现。俄罗斯军队撤退到维斯瓦河以东。在西线,法国盟军为保卫黑塞-卡塞尔和汉诺威而战。汉诺威,1年8月,明登要塞被围,失败。所以,尽管俄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1759之战并没有取得重大战果,这是奥地利奉行的政策造成的,害怕普鲁士被彻底打败,俄军力量得到加强。1759战争中,反普鲁士联盟内部矛盾激化。法国反对东普鲁士归俄国所有,准备与英国签订和约,但和谈以失败告终。

1760年,腓特烈二世下大力气把兵力增加到10-12万。反普鲁士联盟有22万军队。协约国计划采取一致行动:俄国和奥地利军队在西里西亚,帝国军在萨克森,法军在对付汉诺威。腓特烈二世转而防御,以保护他的补给线和军事仓库。俄国和奥地利军队在敌人的交通线上作战,试图迫使蒲军放弃其占领的要塞和城市。由于道斯逃脱了协同行动,萨尔蒂科夫将俄军主力转移到波美拉尼亚,并派部分兵力进攻柏林。结果,由车尔尼雪夫将军率领的俄罗斯军队(23000人)于65438年10月9日占领了柏林。然而,当腓特烈二世率领的7万蒲军军队逼近柏林时,车尔尼雪夫军队在摧毁了敌人的补给站和其他军事设施后,从柏林撤出,加入了在法兰克福作战的俄军主力。1760的战争结束了,双方的形势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1761的战争中,12+06发生了一件大事。这是鲁米安采夫将军指挥的俄军,在波罗的海舰队的配合下,攻占了普鲁士的坚固堡垒科尔伯格(见Kovo Brzeg)。布托尔·林元帅(接替生病的萨尔蒂科夫)率领俄军在波美拉尼亚站稳脚跟后,与瑞士军队建立了联系,以便* * *能从北面对柏林实施突然袭击。在1761的战争中,保诚失去了南西里西亚,被切断了与波兰(保诚的粮食供应地)和波罗的海的联系。普鲁士有麻烦了。然而,情况发生了变化。1762 65438+10月5日,伊丽莎白女王彼得罗夫娜病逝,腓特烈二世的追随者彼得三世登基,使得俄罗斯退出战争,将俄军占领的土地全部归还普鲁士。此后,5月5日与普鲁士签订了同盟条约,从而使普鲁士免遭彻底毁灭。继俄罗斯之后,瑞典也于5月22日1762退出战争。

1762战役中,蒲军在俄军车尔尼雪夫军(暂并入蒲军)的协助下,将奥军赶出西里西亚和萨克森,并在弗雷堡附近的战役(1762.6438+00)中击败帝国军。但战争已使交战双方疲惫不堪,于是普法于165438+10月3日签订了初步和约,普奥于165438+10月24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4.克里米亚战争(又称“克里米亚战争”)

1853年,土耳其、英国、法国和撒丁岛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沙皇俄国的失败告终。

这场战争的表面原因是宗教问题。俄罗斯要求奥斯曼帝国在“圣地”建立俄罗斯保护国,用于保护奥斯曼帝国的东正教徒。这个请求被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苏丹拒绝了。法国的天主教徒和英国的新教徒也反对俄罗斯试图在巴勒斯坦建立据点。苏丹拒绝后,俄罗斯决定以此为由采取军事行动。1853年,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断交,开始占领多瑙河流域的土耳其属地。

战争的真正原因是奥斯曼帝国的逐渐内部瓦解。俄罗斯认为这是它扩大在欧洲影响力的好机会,尤其是它获得通往地中海和占领巴尔干半岛的好机会。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统治此时显然已经摇摇欲坠,而俄罗斯则在争夺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权。英法反对俄罗斯扩张。他们不希望俄罗斯为了维护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而获取这些战略要地。

1854年底英法对俄宣战,1855皮埃蒙特-撒丁加入联盟。奥地利迫使俄国从多瑙河撤军,却没有帮助英法围攻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舰队。因此,奥地利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它没有主动参与这场战争。塞瓦斯托波尔围城近一年后,英法联军占领了一个重要要塞,随后俄军撤出克里米亚半岛。

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之一是奥地利、普鲁士和俄罗斯神圣联盟的终结。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战后普鲁士与俄国关系变好,与奥地利关系恶化,俄奥关系恶化。英法也在战后开始与俄国重修旧好,于是奥地利越来越孤立。到目前为止,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种地位正在减弱,而普鲁士的地位正在增强。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发动普奥战争,打败奥地利,将其排除在德国之外。后来发动普法战争,普鲁士获胜并领导建立德意志帝国。结果,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开始向不利于奥地利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奥地利的衰弱使得皮埃蒙特撒丁岛更加强大。皮埃蒙特撒丁岛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1861年,在法国的支持下,皮埃蒙特-撒丁岛实现了建立意大利王国的目标。

5.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

一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的进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同盟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和奥匈帝国是盟友,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盟友。1914至1918期间,亚洲、欧洲、美洲多个国家加入同盟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意大利是盟国,但英法俄与意大利签订了秘密条约,承诺给意大利一些土地。于是,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抗协约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加了这场战争,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战争爆发前几年,德国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制定了一个以速战速决为特点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在六周内集中优势兵力击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俄罗斯。相应的,法国也制定了17的计划,在普法战争后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然而,战争的发展出乎这些军事家的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都不可行。

1965438+200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收购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国人向比利时宣战。到8月9日,德军已经成功地占领了比利时全境,并正在驱逐比利时的法军,使其返回法国。8月21日,德军分五路进攻法国北部,法军失陷,被迫撤退。9月3日,德军已向巴黎挺进,法国政府被迫退守波尔多。9月5日-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郊区爆发了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坚守安娜河前线,战斗转为阵地战。随后,双方朝着海上方向爆发了机动战,英法联军大败。德军成功夺取了法国东北部的大片领土,却始终无法切断英法之间的运输线。后来双方爆发了佛兰德之战,但双方都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战果。于是,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1915年春,英法联军发起了两轮攻势,香巴尼和阿尔道伊斯,德军主力集中在东线。但由于战术陈旧,缺乏强大火力掩护,德军成功抵抗,伤亡惨重。当年4月,德军反攻,首次使用毒气,双方损失更加严重。结果在1915的西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德军也死伤610000人,但战争依然僵持不下。

1916年2月,东线压力稍减,德军主力再次转战西线,在凡尔登与法军爆发了一场战役。结果,经过7个多月的激战,德军仍未能攻占凡尔登。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当年7月初与德军爆发了索姆河战役,战况更加惨烈。虽然英军在这场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了坦克,但在双方伤亡约1.2万后,战争仍无重大突破,一直持续到当年的11月,西线再次陷入僵局,但盟军开始在战争中占据主动。

1965438+200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国大使佩吉收到齐默尔曼的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向美国宣战,德国将帮助把美国西南部归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于当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在西线发起春季攻势,在兰斯和索瓦松之间与德军交战,历时* * *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65438+万后依然毫无进展,引起了法军士兵的骚动。战争再次陷入僵局,法军因为内部动荡无力自卫,英军不得不负责西线的防御。当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运抵欧洲,于是英军再次猛攻西线,但在损失654.38+0万余人后,依然无法改变战争的僵局。

1917年,东线因为俄国十月革命和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在西线,打算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的1918年夏天打败英法,以求扭转局势。1965438+2008年3月至7月,德军在西线连续发起五次大规模攻势,前两次攻势在损失14万兵力后仍一无所获。美军已经抵达欧洲,这大大增强了盟军的实力。当年5月底,德军发起第三次攻势,成功突破法军防线,推进到距巴黎仅37公里的地方,但无法歼灭英法联军主力,对方损失654.38+0.3万人。在6月9日至6月13日的五天时间里,德军发动了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连接起来,集中兵力进攻巴黎,但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决心发动第五次进攻。但在失去15师后,因为一无所获,自身军力耗尽,只好退守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是被动防御。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盟友——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和奥匈帝国——继续作战,导致中国经济崩溃,各民族起义。结果他们无力再战,先后与协约国媾和。最后德国发生政变,和协约国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65438+10月9日,德国柏林发生十一月革命,凯撒·威廉二世不得不退位,逃往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建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6月165438+10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