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2玄奘游天竺取经:玄奘出家后,遍访天下佛教名师。由于各派学说不一,难以下定论,于是他决定去天竺学佛。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经凉州,西行至玉门关,经过艰难跋涉,抵达天竺。我最早是在那烂陀寺跟杰贤学的。后来,他游历天竺,与当地学者论道,声名大噪。十七年,行程五万里,西行印度取经,带回52筐佛经。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翻译经书,翻译经书和论著75部,1335卷。玄奘西游加强了东西方的陆路联系,促进了东西方与古代中国和天竺(今印度)的文化交流。从此,佛教的完整教义传入中国,弥补了西汉时期从佛教传入中国的教义的不完整性,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3.郑和下西洋:1405、11年7月(明朝永乐三年),皇帝成祖命令宦官郑和率领240多艘船、27400名船员的庞大船队出航,访问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深了明朝与南海(今东南亚)和东非的友好关系,被称为郑和下西洋每次从苏州刘家岗出发,直到1433(明朝宣德8年),航行了7次。最后一次,八年四月玄德回古里,病死于船上。郑和下西洋远超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近一个世纪,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他可以算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比迪亚兹早57年去了非洲。郑和下西洋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推向顶峰,成为15、16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促进海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它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郑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学习。
4.凯尔波罗来到中国:元朝时期,经过两次下西洋,疆域辽阔,东西方贸易畅通频繁。许多西方商人来来往往,其中一些人受到元朝的礼遇。凯尔·波罗是其中之一。凯尔·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商人。1275年,凯尔波罗随父叔到达商都,受到忽必烈的礼遇。从那以后,凯尔·波洛一直在帝国法庭工作。这期间,他走遍了中国,他被中国的辽阔和富饶惊呆了。他去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北京。1298年,凯尔波罗参与了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战争,同年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认识了作家露丝·蒂倩,于是有了凯尔·波罗口述、露丝·蒂倩录音的《马可·波罗游记》。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中国的繁荣富强。发达的工商业、熙熙攘攘的市场、华丽廉价的丝绸织锦、富丽堂皇的都城、完善便捷的驿道交通、纸币的普遍流通等等。《马可·波罗游记》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
5.新罗使节与留学生:唐初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都与中国有交往。新罗于675年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后,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直至唐朝末年。两国互派使节,不断地由陆路和海路往来。“奉命送别,全城遣使”的诗句,派往新罗当使节,可见国人对派遣使节到新罗的重视。新罗王不断派遣使节带着珍贵的礼物到长安,唐朝也经常给新罗珍贵的礼物。开元年间,曾赠一次给新罗300匹精美的丝绸(唐代给十匹杂色,通常包括两匹绢布、两匹绢、两匹绢、四匹绢)。新罗派遣大量留学生到长安留学。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837年,唐朝新罗学生多达216人。840年,完成学业回国的新罗留学生有105人。从821到唐末,新罗有58名学生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取得了“宾公”(意为外国进士)。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18岁进士,29岁回到新罗。他用汉文撰写了20卷《归毕沅耕》,保存了当时中国的大量史料,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新唐书》中有记载,可见当时已有重视。新罗留学生回国后带回了许多中国文化典籍,对吸收和传播唐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