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老影子:萨拉齐,1931长城外的古镇,土墙,泥泞的街道。

在内蒙古包头和呼和浩特之间,有一个古镇——萨拉齐。

1931年,美国土壤学家彭德尔顿来到大青山脚下。在考察当地土壤情况的同时,他还用相机记录下了这座塞外古镇的文化风貌。

这组图片大部分是彭德尔顿拍摄的,我也收录了一些其他时期拍摄的照片,让大家对萨拉齐的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萨拉齐城墙修建较晚。同治七年(1868)动工,历时两年多完工。城墙是土造的,高近七米,环绕城有九里多。图为1931的城外场景。那时候是做土坯的地方,很多土坯整齐的放在地上晾干。

萨拉齐城墙建成之初,* *有四个城门,分别是西门的定远门、南门的水清门和北门的磐安门。后来由于运煤的需要,在西北城墙上开了一个长垣门。这张图是民国时期萨拉齐的东门——泰安门。

对比这张图中的角楼和上图中的门楼,会发现两者风格非常接近。与其他地方的同类建筑相比,这个城市的建筑更窄。这张图是1945左右拍的。

1929的萨拉齐街景很热闹。那时候街道很宽,但是街道中心经常使用马车的路面很差。下雨时,地面是泥泞的。

1912 65438+10月1,中华民国成立。同年5月,萨拉齐富民通知堂改为萨拉齐县,办事处改为县府。图为民国时期县府大门前的景象。透过大门,可以看到办公室的庭院和大厅。

从1927到1929,萨拉齐居住的土默川平原连年遭受饥荒,百姓水深火热。这里是当时最大的非政府慈善组织萨拉齐饥荒救济协会的总部。

萨拉齐饥荒救济总部后院,一边堆着柴火,另一边堆着食物。为了防潮,大部分粮袋都用雨布覆盖。从庭院俯瞰群山,一望无际,非常壮观。

村里的土地庙,供奉着土地神。土地庙是旧社会中国分布最广的小庙。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一座甚至几座寺庙,有时在荒野的路边也能看到。

萨拉齐省巴克图一处废弃庭院的屋顶已经消失,只剩下一片废墟。和当时其他房子一样,墙是土坯的,墙很厚。

魏军村外的路面比两边的农田低很多,行人就像走在山沟里。沿路的田地被石头围着,里面种着罂粟。

一个人在前面牵着牛,另一个人在后面拿着钹。他们正在黄土地上播种。

锅是中国传统的播种工具。将种子放入盆中,盆脚插入土中,可由动物或人力向前拖动,边开沟边播种。画面中,一把名为“土子”的农具还拉在帮焦的男子肩上,其目的是压实已播下的松土。

一个人骑着驴从萨拉齐到托克托县,但是他不舒服。因为道路崎岖不平,他不得不叉开双脚,努力保持平衡。

彭德尔顿一行乘车前往托克托县。在那些日子里,汽车是稀罕物。当他们休息的时候,自然有一些当地的人过来观看,他们的眼中流露出好奇。

这是当地人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三驾马车。路边是庄稼地。为了防止马损坏庄稼,马夫给马套上了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