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老天府」分布区有哪些共同的优势?

“天府”原意是天然的宝库,指地势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指首都或天子的宝库。“天府之国”是指在被称为“丰饶”的土地上建立政权或被确立为国家首都的相对独立的地区,其范围大于“丰饶”。比如关中地区是周秦汉唐的都城,成都是七次帝都。在中国历史上,有七个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或“天府之国”:

1,关中地区(战国至明朝):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说,公元前338年,苏秦游说秦,说“秦四封锁之国,依山傍水,东有河流,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也是天府之国。”这是文献中关于天府之国的最早记录。关中被官方称为“天府之国”,始于秦汉时期的张亮。《汉书》第四十卷,张亮建议刘邦定都关中,说:“伏关中左有信,右有龙树,良田千里...这个所谓的黄金之城在千里之外,是天府之国。”先秦至元明时期,关中地区曾被称为“天府之国”或“天府之国”。但是,清朝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称为“天府之国”了。

2.成都平原(唐以来):《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李炳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为“沃野千里,数陆海。干的时候就汲水下渗,下雨的时候就堵着水闸。所以记住了水旱跟随人,人不知饥。无饥荒之时,天下谓之丰裕。”《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危,良田千里,天府之国,故高祖为帝。”《陈集》卷五:“府属天府之国,金城冶铁,而风俗之富。”虽然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或“天府之国”的时间晚于关中,但自都江堰建成以来,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社会经济得到了不断发展。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元气大伤,成都平原后来居上。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许多人迁居成都平原,改变了四川地广人稀的局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天府之国”的美誉流传至今。

3.华北北部(明清):虽然华北北部的燕京地区在战国末期也被称为“天府”,但自秦汉以后就没有人这么说了,直到明清建立北京,才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大明统一志》卷一:“京师古蓟之地,左有大海,右有太行山,北有雍河,南有洮河,胜于天下第一。真是天府之国。”

4.江淮(北宋)以南地区略似“江南”。《闽江记》卷二十八《送孙抚慰书》:“呵呵!江淮以南,天府之国。周世宗的力量,我曾祖父的神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5.太原附近(五代)。书屋袁贵卷461:《唐天宝》...在晋阳十载,他除了担任黄门侍郎之外,还掌管中国书法。皇帝试图爬上男孩的佛寺,看着并州,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或者:‘这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皇帝说,‘我称唐勇为黄金城,但这不是黄金城。’情况就是这样。"

6.榆中(明朝)。福建中部是福州及其西南地区。屠本君《闽中误会原序》:“余殿山河,鱼鳖咸;周邓是豆,鳊鱼是简。.....福建是仙奥地区,天府之国,又临海而东,浙江通博,沿海而南,与广州接壤。”

7.盛京(清朝)。盛京就是沈阳。帝国满洲起源考辨(卷十九)盛京土产民族风俗、物产、帝制杂诗十二首:“盛京山川丰富,土壤肥沃。盖薄,停滞之气响,在天府之国,而我国亿万年之灵长王业,亦有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