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谈谈你对经典诗词节目《经典咏流传》的理解

让古典诗歌插上歌唱的翅膀——评大型文艺节目《经典诵读》

郝晶晶

"成千上万的家庭每天总是用新桃子换旧桃子."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成千上万的家庭聚在一起,尽情欢乐。今年春节,央视综合频道推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唱诵》,不仅开创了“过年新方式”,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遥远辉煌,凝聚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古典诗词》将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体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兼顾内容上的意境悠长和形式上的通俗易懂,唤醒和打磨文学经典,让古典诗词插上歌唱的翅膀自由飞翔,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古典诗词》表现了时代精神。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诗词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也是电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成为渗透到观众心中的一股清泉。但是,如何在传承中发展,是每个媒体工作者的新挑战,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经典诗词可谓文字精美,句子铿锵,实践着中国孩子对“诗”的理解。无论是《尚书》中的"诗言志,宋总言,声为永恒,法为和谐",还是陆贾的《魏》中的"诗为志,口为言",还是董仲舒的《春秋》中的"诗为质",都传递着诗歌的精神意蕴、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总是能深刻体会到其中那种强烈而忧郁的感情,清晰地感受到水和海一样的温柔。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对经典诗词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每一次经历都会加深和升华对经典诗词的理解。事实证明,中国古典诗歌从来没有真正的断层和停滞。代代相传,代代相传,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历久弥新。这是因为它一直是开放包容的,一直是与时俱进的。

经典诗词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传播的是中国优秀经典诗词带来的精神寄托和古代圣贤传递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古典诗歌观察现实生活,顺应时代精神,深入人心,把古人的思想和现在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辩证地传达新的思想和观念。

节目自开播以来,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很多经典作品《八平》微信朋友圈,相关关键词也登上了热搜榜。《明日之歌》让我们在时间的维度上重新思考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台湾音乐家胡德夫将《天津沙秋思》与古老的民歌相结合,创作了《来苏秋思》。所到之处,他的歌里充满了乡愁,也寄托了对故去亲友的无限思念。《进酒》由四个国家的艺术家同台演出,用不同的民族乐器重新诠释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和风格;《苍鹭旅舍》是中英文结合的版本,用英文表达了中国诗歌的艺术美,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古典诗词”将古典诗词的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不仅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而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重新阐释和深入发掘,实现了“古为今用”的真谛。

“和诗和唱”,融合流行元素。

“君子以钟鼓表志,以琴瑟享心”。古典诗歌以独特的方式伴随着流行音乐,将传承的使命托付给舞台上的古典歌手,让观众在视听盛宴中领略诗歌悠远的意境,领略诗歌的魅力与光彩,以音乐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和解剖古典诗歌所蕴含的价值空间和情感世界。在内涵美和节奏美的双重享受中,观众的生活记忆与当下语境发生碰撞,在集体记忆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经典诗词的历史厚重,现代旋律的时尚感,打造了一场文化盛宴。古典诗词不再是“春雪”“清高寡”。它们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中,流淌在人们的血液中,不断汲取着生命的智慧和万物的灵性。所以这个节目集知识性、娱乐性、欣赏性于一体,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沉静和春风。平齐的对仗配合欢快的音乐旋律,使古典诗词在音乐旋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古典歌手不仅是名家,也有后起之秀,还有很多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当他们站在舞台上,都成为经典诗词的传播者和守护者,对生活充满期待,对文化充满敬畏,向观众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惊艳的天籁之音。他们结合自己的音乐风格,巧妙地将古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音符,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诠释传统经典。

整个节目中,既有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也有活泼的流行说唱;屏幕上不仅有经典片段回放,还有精心的现场演绎;既有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配合,也有歌剧与音乐的结合;既有古典乐器的伴奏,又有西洋乐器的伴奏,打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几乎调动了当下音乐创作中的所有流行元素。

欣赏组四位成员从多个角度对经典歌手进行了专业点评,搭建了历史与现代、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让整个节目充满了历史感和人文情怀,展现了节目的文化品位,挖掘了经典诗词背后的感人故事。

同时,节目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与观众有着多元化的互动。微信一摇,观众不再受限于电视的线性传播规律,可以随时随地聆听经典旋律。心形感应设备直接与背景屏幕相连,客观上实现了观众与古典歌手之间的心灵沟通。经典唱诵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传统媒体的积极转型,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实现传播手段的即时性和多元化。

《经典诵经》的舞台设置也完全符合节目的内容表达。笔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古香古韵,与经典歌者选取的场景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整个舞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美与雅。

“有志气就唱”,唱一首生命的赞歌。

古典诗词充满了诗人的情怀和情趣,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将诗词与生活结合起来,提倡“文以载道”、“直抒胸臆”,关注社会历史中人的沉浮。他们用诗歌忠实地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境遇,诉说着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希望,将时代的巨变转化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再融入经典诗词的字里行间。诗、词、曲、赋、乐、画、舞等中国传统文体是中国审美精神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学审美精神。中国古代的圣贤和文人已经诠释了这种审美精神内涵,即追求“真善美”,这种精神内涵深深影响着当下中国的每一个人。古典诗词是对社会的描述,是情感的表达,是对人生的反思。所以,尽管时光和岁月的变迁,我们依然能从经典诗词中找到情感的慰藉和人生的方向,在其中看到高贵的品质,坚毅的毅力和豁达的胸怀。

梁军老师带领贵州山区的孩子们演唱《青苔》,一夜之间登上了许多网站的头条。“阳光不是无处不在,但青春只是来了。苔花小如米,亦开如牡丹。”袁枚的《苔》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价值的真实写照,是对积极人生态度的真诚致敬。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吴一力老师,年近九旬。当她的手在琴键上上下舞动时,我们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爆发力。她的内心依然蕴含着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执着。“亭上松,谷中有中风。风有多大,松枝就有多壮!霜降苦不堪言,岁末总是正确的。不冷,松柏有性。”奥运冠军孙杨正在表演刘震的《哥哥的礼物》,有着令人振奋的远大志向。“爱若长久,不可朝夕。”当香港演员汪明荃和罗家英演唱《鹊桥仙》时,他们上演了现实生活中这对夫妇的深情。“回望萧瑟处,无风无雨无晴。”歌手黄绮珊演唱苏轼的《丁奉》,笑谈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没有被震撼,有没有成功...

当竹简般的LED屏缓缓落在舞台上,经典诗词缓缓呈现,于是现在我们跨越时空,向经典和古人致敬。同时,经典的歌者们也在讲述着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经典的诗句和优美的旋律,更是他们自己的人生。每一首歌都在讲一个故事,讲一段往事,分享一种感受。

“古典诗词”在文化传播和音乐创新上达到了新的审美高度。它从泛娱乐的喧嚣中脱颖而出,坚守自身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将经典诗词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生命力。它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复兴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

(作者:郝晶晶,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专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