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1.当你复习不了这个科目的时候,还是要担心另一个科目。比如你复习数学的时候,还记得自己作文太差,这样只会两面讨好。

晚上最好十点睡觉,这样中午可以复习,有问题下午直接问老师。晚自习三个小时刚好够做一套120分钟的模拟卷,然后再花40到50分钟分析错题,巩固对应的知识点。真正理解一套题比熬夜“刷硬值”更有收获。-陈玉玲(考入eecs)

2.知识点最好是第一遍理解,第一遍之后需要两遍甚至更多的时间去理解。——石迅雷(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

3.注意分类记笔记,以黑色笔记为基础,红色笔记为重点。平时做题的时候,总结在本子上,有些经验以和自己对话的形式写在旁边。——吴毅夫(考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4.高一高二是打基础,所以要注重课本本身,把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习题都做好,不必太在意教辅材料。例如,历史书中多次提到著名京剧演员谭教天(谭鑫培)。我们不妨翻翻课本,看看他出现了多少次,有多少东西可以串起来,可以作为综合命题中的线索。

另外,有两个规则可以坚持:一是坚持使用答题卡,加强考试氛围,避免被答案纠缠。二是找出自己的错题规律。每次做完模拟试卷,统计各大知识点的错题率,多次积累考试数据,自己画折线图,做大数据分析,找规律。——黄沾(考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实验班)

有些人喜欢在试卷上批改错题,但其实错题集更容易保存和阅读。每当大考来了,就看错题集。——李博洋(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

6.听课的时候,我会根据老师的步骤、思路和问题认真思考,把模棱两可的地方记下来,然后及时举手提问,也不担心自己的问题简单或者幼稚。——程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录取)

7.数学大结局的第二题我没算出来,但不影响我下次考试的表现。我要保证的不是做难题,而是做得简单而不丢分,为难题多加分。最后数学只考了压轴。

英语学习方法:一、重视写作;二是熟悉高中最基本的语法;第三,多背单词、短语、动词;第四,熟悉文章结构和句子结构;第五,把学过的高级单词和短语用在作文里,多写。做好这些事,可以事半功倍。——任浪(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

8.准备一个笔记本。每遇到一个知识点,就写一个自己生活的题目。一两天做这些题,自己命题,很有意思。——谢(考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9.考前做一套异地模拟试卷,考完之后自己打分。这样做的好处是让你的思维更加活跃。——黄家旺(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录取)

10.课本远比练习本重要。教材是我们做题前需要搭建的框架。只有先熟悉框架,再不断练习做题,才能把我们所研究的建筑建造得更加完整。——陈(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研究所)

11.文科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活用。比如一个政治题目是“文化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其实按照书中的一句话来说,“这是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保证。”这就是问题,用书上的答案。——黄北辰(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笨办法有效。比如学习生物的时候,我会用笔记本和四本教材把教材抄两遍,但是这个笨办法事后证明非常有效。-丁浩(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录取)

13.看似理解,不代表真的理解。只有回到课本上,理解透彻,才能真正打好基础。打好基础后,关键不是多做题,解决难题,而是尝试“一题多解”和“一题多解”。——卓立(清华大学建筑系录取)

14.在课堂上,你不做很多笔记。老师讲知识点,你就记下来。如果你谈论方法论,你不会把它们写下来。做题的时候要去类比。要出一道题,首先要想好出题人想考哪些知识点。——何其林(走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15.一般只会背最基本的原理和公式,其他公式可以推导。有一次我通宵算出了泰勒展开式,节省了时间,也更容易理解公式。——李一舟(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

16.有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有比标准答案更好的解决方法,觉得之前的问题好像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就回去再做一遍。如果解决问题的思路可行,我会找一个大概的方法总结出来,然后写下来。-刘显东(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录取)

17.每次考试前,我都会花一整天的时间看完所有的课本,包括课本下角的笔记。对于最熟悉的生物教材,我基本能记住多少页,每句话在哪里。——米波(被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录取)

18.课堂效率最重要。课前摆好草稿纸和笔,上课跟着老师一起画,一起算,一起想。这样可以消除课堂疲劳,提高课堂效率。——于佳(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研究所)

19.任何好的问题都会被编号收集。除了问题,还有我在对的时间遇到的“心灵鸡汤”和吸引我的前沿知识。几乎每门学科都有很好的习题书,其中仅物理就有7本。——李(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研究所)

20.不要忽视小试卷。我的很多分类灵感都是从小小的试卷上获得的。整理小卷子可以提供最详细的复习资源,没有知识死角。每天晚自习,花一刻钟做好明天的学习计划,就是在保证课堂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查漏补缺。——郑(清华大学数学系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