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财务制度的改革方向是什么?银行审计的意义及审计风险的形式

1994之后,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通过改革,四大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当前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的缺陷决定了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运行机制尤其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量积累的不良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处置,潜在风险仍然很大。

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而四大行近期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消化历史包袱。同时,按照国际一流银行的要求,全面建设各类银行体系。

第一,是时候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了。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体系的中坚力量,在整个银行业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4之后,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了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艰难转型。通过改革,四大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十年前相比,银行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银行不良资产率迅速降低,银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然而,当前的问题不容忽视。突出表现为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的缺陷决定了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运行机制尤其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大量积累的不良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处置,潜在风险仍然很大。国外的许多教训证明,银行危机通常是金融危机的核心因素。一方面,银行危机往往通过信贷链快速传导,引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即使金融危机不是由银行直接引发的,银行危机通常也会接踵而至,带来或加深金融领域的危机。

如前所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经营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要保证中国的金融安全,首先要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国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到2006年,中国将完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取消所有现有的限制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包括设立分行和发放牌照)的非审慎措施,并允许其享受与中资银行同等的待遇。这意味着,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外资银行将毫无障碍地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如果不加快改革,中国的银行可能会进一步丧失竞争力。

总之,在四大行拥有巨额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等银行安全指标非常脆弱,外资银行准备大举进入的情况下,一旦2005年之后出现风吹草动,或者因为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就有可能出现一家银行大面积转移存款,引发一家甚至几家银行的挤兑,最终造成金融恐慌。从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来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只要这三年不能拿出一个对外界透明有效的解决方案,我们就完全没有理由高枕无忧,盲目乐观,绝不能拿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赌注。因此,我们应该吸取其他国家银行危机的教训,加快中国四大银行的改革?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对于防范和化解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

四大行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解决现有的巨大金融风险,通过各种改革措施把四大行打造成能够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抗衡的金融企业。但是,第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改革后再好的制度,再好的管理人,也只能抑制新增不良贷款的产生,仍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改革后高资产质量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最近四大行改革的核心和首要问题是消化历史包袱。

第二,解决历史包袱的途径

(1)首先要认真遵循巴塞尔协议审慎监管要求的实质,而不是简单套用巴塞尔协议的相关公式,对四大行的资产损失有一个正确透彻的计算,这是寻求解决历史包袱的最基本前提。银行资产损失的计算应包括信用损失和非信用损失、境内损失和境外损失、表内损失和表外损失以及损失准备金计提缺口的汇总计算。不能再简单地把虚的账面资本算成资本,而必须考虑大量未核销的不良贷款和非信贷资产的预期损失。在计算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时,信贷和非信贷资产损失大于损失准备金计提的余额,应当从账面资本中扣除。当然,相当于准备金缺口的资产也相应地从风险资产中扣除。按照这个要求,目前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肯定比公布的情况差,但这真实反映了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国际监管经验和世界一流银行稳健经营的要求。

(2)要明确化解四大行风险的总体思路。经过监管层近几年的努力,四大行的风险底数和发展趋势已经基本明确,海外银行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限屈指可数。我们既不能低估风险,也不能丧失信心。

总的思路应该是:运筹帷幄,统筹安排;透明的信息和稳定的信心;区分情况,分类处置;多方融资,合力解决。

规划和统筹安排:四大行的风险化解要整体考虑,不能分头研究,不能没有规划就决定上一个。要解决四大行的风险,需要整体考虑还有100多家其他股份制银行,30000多家农信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有风险化解的政府负担。在大型银行上市中,需要从国家金融业整体考虑,考虑政府仍应牢牢控股绝对或相对控股的骨干商业银行,能够左右和影响金融大局。这是未来稳定中国金融体系的需要。

信息透明,信心稳定:由于国内外舆论一直充斥着对四大行不利的言论,我们的解决方案宜早不宜迟,越晚越有可能引起国内外各方对四大行不良贷款基数的怀疑。解决方案越透明越好。越不透明,几年后在国内外媒体舆论的引导下,居民就越容易不信任银行。这似乎和处理“非典”灾难一样,前期的信息不透明往往导致后期的被动局面。

区别情况,分门别类处理:四大行普遍不良资产情况严重,但也有一部分不像有些人想象和猜测的那么糟糕。所以解决方案应该是一个银行一个银行单独制定,而不是绑在一起算总账,不能只提出静态的原则性口号和笼统的方案。

多方融资,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必须有人买单,化解风险。由于四大行的风险水平和自身挖潜能力不同,应利用一切可能的市场条件,从不同渠道筹集资金,尽可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总之,四大行改革能上市就上市,需要拆分就拆分,需要注资就注资。通过对现有数据的认真计算,四大银行提出了具体的、整体的操作方案,到2005年底不良贷款风险将基本化解。

(3)考虑到部分银行重组后准备上市,应抓紧运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和信息的充分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交易所认可和接受。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是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融资的重要条件。准备上市的银行应提前聘请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银行的财务数据进行全面调整和评估。

三、按照国际一流银行的要求构建综合银行体系。

银行综合改革的内容很多。一般来说,有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二是组织管理,三是业务运营。对于我国目前的银行来说,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在上述三个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重建制度。下面,只简述重点。

(一)努力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构,目标是理清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并为管理者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确保从制度上彻底打破管理者“官本位”的观点。目前条件基本成熟。在考虑我国目前国情的基础上,除四大行的一把手或部分副职外,政府应发文明确取消各级银行支行行长的行政级别,改为聘任制。要让层级管理者明确自己是企业家,是银行家,不是官员,自己的第一目标是为投资人赚钱,赚钱,再赚钱。而且这样的机制必须形成,管理者会因为失职而遭受巨大的财务损失。如果要追究管理者的责任,银行就不赚钱了,管理者也会下台。

除了在改造改组为股份公司时按照公司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外,只要仍然保留政府出资的独资公司形式的法人单位,就必须建立董事会或监事会的组织,行使所有者权力,对银行实施最终的实质性控制。包括制定银行发展战略;聘任和解聘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考核其经营业绩,决定其薪酬,指导和监督其确保实现所有者的经营目标;指导和监督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内部管理环境,有效控制风险;审批银行的重大经营计划和决策;审核运营商的报告,指导和检查内部审计和审计部门的工作等。在选择董事会或监事会成员时,除代表国家利益的部门代表外,还应考虑吸引具有专业知识、实际管理经验、良好职业道德和市场认可的优秀专业人士。为了保证董事会或监事会不受内部人控制并能真正发挥有效作用,一是不允许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或监事会成员;二是董事会或监事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半是优秀的外部专业人士,高薪聘用;第三,董事会或监事会有权向国务院提出免除或推荐该行第一任经理的义务;第四,董事会或监事会有义务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国有独资银行的重大经营事项。

(二)努力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1)按照市场和效率的原则,在原有精简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精简内部机构。

(2)以“买断”的方式解决多余的股票退出问题。

(3)建立完善的各级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

(4)建立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培训机制。

(3)按照国际一流银行的标准,全面完善信贷、会计、产品开发、成本财务、内部审计等标准化业务操作流程。包括结合入世后银行在新形势下确定的发展战略,重新整合原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的、部门的内部成本利润核算体系和相应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和机制,不仅包括信用风险,还包括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推进审慎会计原则建设,真正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在此基础上,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及时、正确地披露相关信息,增强银行的透明度。

2003年初,一场意义重大的审计制度改革在国家开发银行大楼悄然进行。这一改革的直接结果是在国内银行业率先实现了审计监管体系的垂直管理。改革后,审计监督工作真正成为贷款风险的“排雷者”和改进工作的一面镜子-

为加快向全面发展具有国际一流市场绩效的金融机构目标迈进的步伐,适应“业务提升、风险控制、审计监管”三线经营体系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开发银行的审计监管,2003年初,CDB借鉴国际现代银行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审计制度改革创新,审计监管权全部收归总行,成为CDB加强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

这次调整了审计管理制度。一是取消分行审计部,使分行能够集中精力做好项目开发、信贷管理和自身风险防范及内控工作。第二,加强稽核组的力量,将原来的9个稽核组增加到12组,每个稽核组负责辖区内分支机构的稽核监督。审计组财务费用独立核算,为在组织体系上加强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三是审计监督机制进一步理顺,明确并落实了对总分行各部门的监督责任;确立了以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理论指导CDB审计工作的重要原则,从风险的角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事实上,国家开发银行审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为进一步提高全行合规经营意识和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CDB自2002年开始实施逐笔审计和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即在全行各项业务自律自控和二线部门管理监督的基础上,以CDB全部资金使用情况为监控对象,每月采用现场和非现场审计手段,促进

逐一稽核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了CDB总行及分行对财务费用及信贷资金业务管理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了对信贷业务、资金业务及财务费用的管理、控制和监督;促进了各项操作的合规性,大大提高了业务操作和费用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有效促进了全行基础工作的加强和会计管理水平的合规合规。据了解,目前逐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率接近100%;总行财务费用审计结果连续4个月无差错,部分分行实现零差错率。

为适应CDB改革发展的需要,及时发现风险,CDB十分注重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审计。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有意识地结合各分行的信贷管理,揭示项目贷款的主要风险隐患和项目评估、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总行加强信贷管理、积极化解风险的意识和工作,也将审计监督和服务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确保CDB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行自去年以来还组织了对全行2001年末资产质量分类的全面审计,对全行2001年末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真实性、分类依据的充分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客观评价,此项工作今年已按季度开展。同时,在本息回收的检查和评估中,审计人员还试图通过对借款人财务数据的分析来预测风险,从而进一步确定需要高度关注的范围和目标,对CDB的本息回收起到了监督和保障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开发银行在放贷两年后,一直坚持对项目贷款进行后评价。其目的是揭示项目评估、决策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分阶段总结信贷业务的经验教训,实现评估、信用评级、信贷管理的信息反馈和独立监督。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内部控制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各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工作质量。今年以来,经过不懈努力,CDB立足自主业务创新,初步开发完成了国家开发银行贷后评估信息系统,并在全行试运行。毫无疑问,在更高的水平和技术条件下,完成了后评价业务系统的系统规范,最终实现了“使项目贷款管理和监督形成闭环”的要求,从而全面完善了贷款执行效果的检查手段和监督评价机制,向项目贷款后评价的网络化、系统化、规范化迈出了重要一步。据了解,目前,按照我行2003年项目贷款后评价计划,我行30家分行和总行9个业务部门已分别完成了2000年结束的218项目贷款后评价工作,并形成了基本评价结果。据CDB同志介绍,在此基础上,该行将进一步组织内外部后评价成员对上述项目贷款的成功与否进行独立评价和评级,形成对贷款实施效果的定期“回顾”和监督评价。

事实上,在开发银行,审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处处与创新紧密相连。例如,为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的有效性,我行开发了非现场监管和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了会计核算、信贷管理和财务费用管理的非现场监管平台,设计了操作风险管理指标。2002年,该系统被中国人民银行高度评价为“国内领先”,并获得“银行科技发展二等奖”。通过对我行资本业务的月度非现场监测,CDB目前的资本头寸水平已控制在合理水平,为提高CDB的资本效率做出了贡献;通过对信贷业务特别是全行新增贷款的季度审计和评估,对防范新增贷款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人把审计工作比作银行内控机制监管的“总闸门”,因为它不仅履行内控建设本身的职能,还是独立于银行机构内各业务部门的检查监督中心。正是通过审计制度的创新,国家开发银行实现了内部控制的完善,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为确保和促进发展具有世界一流市场绩效的金融机构的目标发挥了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