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龙江古迹故事快!!快速加分!

不久前,顺德向外界发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顺德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龙江左潭马祖岗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由此,顺德的考古发现推进了1000多年。从此,“先秦时期顺德先民的生活”就成了确凿的事实而非推论。那么,这个突破性的文化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换句话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几十年来,关于先秦时期顺德是否有人类居住,先秦时期顺德是否有人类居住的猜想,困扰了考古学家乃至关心这片土地历史的顺德人几十年。

1958年以来,特别是1976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南海关山西樵山东麓发现了许多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制造作坊遗址。后来,在珠江三角洲和一些沿海岛屿发现了100多处史前人类活动文化遗址。其中包括顺德周边的新会、中山、鹤山、高明、番禺、石湾。遗憾的是,地处珠三角腹地的顺德并未发现任何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长期以来,顺德考古发现的年代界限仅在春秋时期,没有更早的历史或人类活动的痕迹。由此推断,顺德平原开发较晚,顺德可能还是一个新石器时代的汪洋。但也有学者甚至顺德人认为,顺德没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不代表顺德没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只是还没有发现而已。

在马祖岗文化遗址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顺德人张永熙,近十年来一直坚持后一种观点。考古不是他的专业,而且他退役前从事的是一个与考古完全无关的行业,那么他为什么要坚持这个观点呢?

张永熙说,8年前,他受聘主持编写了一本反映龙江历史文化的书——《龙江千年回顾》。在编纂过程中,一个“龙江历史最早始于何时”的问题促使他对顺德早期人类历史产生了兴趣。通过材料,他了解到顺德没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他心头。2004年,广东省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张永熙被任命为龙江镇文物普查工作组组长。借此机会,他走遍了龙江,对它的地形地貌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2005年受托在龙江新世纪农业园修建珠江文化纪念馆,从中全面了解珠江的文化渊源。在那段时间里,他参观了岭南地区的许多博物馆和古文化遗址,尤其是顺德周围的文化遗址。

在调查了许多史前文化遗址后,张永熙得出结论:山和水是祖先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山上的森林是生产资料和生活燃料的来源;河湾可以聚鱼,供祖先捕鱼狩猎;其次,山泉溪流可以祖祖辈辈饮用(珠江口4000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咸潮注入内河,不能饮用);再者,还有背朝南北的土堆和梯田,冬暖夏凉。

根据这个结论,张永熙发现龙江有几个地方,包括龙江左滩大金山以南的一大片地方,今天都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具备了人类生存的这样的条件。于是,一个大胆的猜想在张永熙脑海中形成:龙江可能有证明顺德史前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址,过去的考古工作可能遗漏了龙江。

几天后,张永熙和龙江文化站站长冯顺秋被带到这个村民发现贝壳的鱼塘。他一看,是四个重点检查点之一。他捡起地上的贝壳,发现都是咸水生物的贝壳。“在这个时候,我有一个好主意,”张永熙说。

从那以后,张永熙和他的同事去了那个地方几次,每次他们都更有信心。区文体局分管文物工作的副局长罗瑞强、区博物馆馆长凌健得知这一信息后也前往现场。他们看到后也很兴奋,认为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了解情况。

当他们把这个消息告诉区镇领导和专家时,大家都很激动。顺德史前人类活动遗址发现的曙光就在前方。经过省、市、区专家的充分论证,顺德区、龙江镇相关部门领导作出了在马祖岗进行考古试掘的决定。

“我从来没有在这么小的地方挖过这么多。”

今年8月底,南方汛期过后,试掘工程正式开始。邱立成副局长亲自划定三个考古坑,省内权威考古专家参与发掘。

试着挖掘一点,第二天传递好消息。挖到地下七八十厘米的时候,“宝宝”出现了。同一天,在三个坑中挖出了100多件填砂陶器和一些地面细石器。经过10天的挖掘,挖出了200多件陶片、石器和陶网挂件。

省内一位参与发掘的专家表示,从未在这么小的地方(50平方米左右)挖出这么多东西,可见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遗址。

一个困扰专家和顺德人几十年的历史疑团终于解开了。顺德人终于知道,早在3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