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评书的历史渊源

四川评书起源于唐代的“会说话”和明代的“评书”,兴盛于清代。咸丰以后,四川评书兴盛,著名评书艺人有钟、戴全妮等。

据《成都通鉴》记载,最早的四川评书是在街上搭棚子搭台,在台上放灯笼,以“评书”的形式。说书人扬起扇子,弓步后退,讲述着将军与将军的交锋,两军的交锋,互相吼叫,短招捉人,给人一种爆骨的感觉。

四川评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以四川地方语言特色著称。由于出书路径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清棚”和“雷棚”两种。青鹏主要讲述烟粉、传奇等风情故事,以写为主,讲究典雅,以情动人。“清舍”是指文人从事评书,无纲领,偏重文采,讲究“声、才、辩、博学”的基本功,强调“抑扬顿挫、谈吐工整、思维敏捷”、“生动多彩、生气生气”、“知识广博、得心应手”。

雷朋主要以《讲史》、《金戈马铁》等书籍为主,以武术为主,注重模仿和描写。马嘶的金鼓大炮和虎啸都是通过艺术家的嘴来表达的,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雷朋艺人中,有专门研究蹴鞠和棍棒的武侠书籍。此外,还有一派集“清”“雷”于一炉,文武双全。它的藏书范围很广,还汇编了一些展示近现代生活的书目。建国后,四川评书还发展了押韵评书的形式,所有的故事都用押韵的方式讲述,表演时朗诵的语调朗朗上口。韵评书专做反映现代生活的短书目,如冷枪、斗天池、米拉山上的英雄等。

20世纪50年代,四川评书艺人创作了短小精悍的“押韵评书”,用韵文讲故事。20世纪60年代,评书艺术家和专业作家改编了一批革命小说,如《红岩》、《保卫延安》、《火金刚》、《林元》、《平原上的枪声》等,并成功引进。近代四川评书的代表人物、民间艺术大师李伯清在传统评书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形式,即“散打评书”。四川评书的著名演员有王秉诚、钟、傅平川、唐玉龙等。著名说书人徐贤以其“有力的手、高明的眼、有形的身、有条不紊的步”的精彩表演艺术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散打评书

自唐宋以来,评书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中国人民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讲故事取得了巨大成功。“有井的地方,大家都听单田芳的。”那时候的评书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然而到了90年代,随着大众娱乐的种类越来越多,听评书的人越来越少,评书艺术开始衰落。

然而在四川,评书离开百姓的步伐似乎慢了下来。原因是90年代末,成都评书发生了变化,由李伯清独创的散打评书遍布成都大街小巷。李伯清的出现让四川评书焕发了勃勃生机,让四川评书在评书衰落的大潮中“逆流而上”。一时间,“李伯清现象”成为媒体和专家研究的话题。

与传统评书相比,李伯清散打评书最大的贡献在于评书内容的创新,更贴近时代。很多段子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这种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创新,也让四川评书得到了新的发展。

说起四川评书,可能大家会想到一个身材瘦削、颧骨突出、三角眼狭长、留着小胡子、额头明亮的高个子。他就是李伯清,一个把四川评书创新并推向大街小巷的人。很多成都人说,只有李伯清才能代表当代成都的“俗”文化。成都人喜欢这个高瘦的男人,讲书的时候充满活力。自从李伯清1994开始讲散打评书,十几年了,人们还是喜欢听他讲。

李伯清开创了“散打评书”的时代

李伯清的散打是“与时俱进”。WTO是热点的时候,他对抗WTO,非典时期,他对抗非典。2005年春节,李伯清还在sctv献上了《散打十二生肖》,其中他不再一个人上阵,四川版的“十二姑娘乐队”——“锦城四关女子蜀乐”民乐团为节目表演量身定制了《十二生肖歌》,一位美女上台与李伯清共舞。经常听李伯清评书的人发现,李伯清的评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李伯清喜欢收徒,他的几个徒弟都是四川电视台黄金时段的节目主持人,比如廖健、丁当和闵天浩。廖健是一名学徒,他将李伯清的散打评书运用到生活中。在散打评书的基础上,他创造了“蒲川说唱”的形式。舞台上穿着hip-hop的廖健,一张嘴,流行的说唱节奏里出来的是:“别出声,别出声,在桌子上使劲打我把你宝宝打爆。”廖健继承发扬了李伯清的经典《素芬》《虎门墩》并作曲:“那天你在春熙路吃凉粉,我在你旁边吃蹄花...我们两个玩得很开心,牵着你的手在府南河边转圈。”《素芬》一度成为四川最受欢迎的市民歌曲。

廖健还有一个哥哥叫吕品,他是2004年风靡成都的“方言漫画”的创作者。2004年2月,吕品策划了四川话版的《猫和老鼠》:猫汤姆取名为“假世故”,老鼠杰瑞叫“风车”。“装老练”和“风车”在方言版成了针锋相对的朋友。《猫和老鼠》在四川一上市就卖了20万套,也直接掀起了国内的后续:东北话版、河南话版、兰州话版...

内容创新

遗憾的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散打评书如火如荼的时候,李伯清选择了离开成都去重庆。散打评书呈现下滑趋势,有人将其归因于李伯清的离去和后继乏人。然而,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即使李伯清已经回到成都,他也培养了几个得意门生。但是现在散打评书已经今非昔比,四川评书似乎也注定要被传统评书淘汰。时至今日,除了李伯清还在坚持“散打”,另一位一直坚持本土传统评书的大师是罗世忠。

内容创新曾赋予四川评书新的活力,但仅靠内容创新并不能使四川评书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赋予评书生命力,内容创新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在于现代传播方式和营销手段的应用。专家表示,当前文化产业要形成良性产业链,最缺乏的是现代营销理念和人才。传统文化发展的前提和优秀内容的支撑是第一步,但仅仅靠内容是无法维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从国情来看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