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兴通
因“东有紫林,西有通水”而得名。它是古蜀道南端的一颗璀璨明珠。县城有很多景点,尤其是七曲山。七曲山庙据说是阿津人张亚子的庙。历经1000多年,亭台楼阁和寺庙是元、明、清三代建筑的精华。景区古柏苍翠,遮天蔽日,一片萧瑟。相传七曲山寺的“候梦仙台”是唐明帝的梦寐之地。此外,卧龙山的千佛岩、汉阙上庭驿的全健、司马长卿的石室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古迹。
梓潼县位于绵阳市东北部,从东经104 57' 16 "到北纬105 27' 35 "从31 25' 27 "到31 51' 43。县城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52.5公里。国道108斜穿境内,宝成复线铁路、成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县面积1442.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331公顷,占总面积的30%,森林42186公顷,森林覆盖率38.48%,丘陵和低山占全县总面积的95.3%。全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65438±06.5℃,无霜期264天,降水量902.4毫米。
梓潼县农业发达。全县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林地、草皮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市第一。猪、蚕茧、棉花、红麻都是梓潼的拳头产品。粮食作物有7科9属20多种,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等。全县平均粮食产量510斤。梓潼不仅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县,还是蚕桑基地县、水禽发展重点县、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棉花生产重点县、绵阳市脐橙生产基地县。梓潼脐橙香、脆、甜、大,口感极佳,橙质高、味浓,已列入中国药典。
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近年来,梓潼产业发展迅速,梓潼酥饼、千佛特曲、刀削粉、糯米粉等享誉省内外。其中,梓潼水磨精制糯米粉荣获商务部优质产品,银池牌千佛曲白酒系列产品荣获莫斯科国际金奖。
梓潼有很多景点。有文昌帝君出生地七曲山庙、全国罕见的纯古柏林“翠云画廊”、古蜀道国家森林公园、司马常青石室、卧龙唐代石刻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是蜀道风景游览线上的重要景点。
县城西13公里的卧龙山,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武侯驻扎的地方。山上的千佛岩是唐代的摩崖造像,雕刻精美,规模宏大,是古代石雕艺术的明珠,至今有3个洞窟40多个龛,1000多尊佛像,最大的高约2米,最小的不足3厘米。北墙上的一个壁龛高约2米,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台中间,表情自然,庄重中带着微微的微笑;站在两侧的朱雯普贤,造型生动,令人期待。孔鲤国王的眼睛怒目而视,他的肘部肌肉凸出而凶狠。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来到这里,拍摄了唐末崖珍贵的雕像供世人欣赏。
梓潼是革命老区,有很多红四方面军战斗过的遗址和纪念地。如今梓潼已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
[编辑此段]自然地理
梓潼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丘陵区向低山区过渡地带,位于绵阳市东北部。县城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52.5公里。全县面积1442.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331公顷,占总面积的30%,森林42186公顷,森林覆盖率38.48%,丘陵和低山占全县总面积的95.3%。
常青山
长青山,原名“神山”、“蚕婆山”,位于县城西25里。海拔670米,山势细长,宛如一条美丽的眉,覆盖着森林树冠,宛如一幅绘画屏风。
七曲山
七曲山位于梓潼以北10公里处,是蜀道入川后的最后一座险峰。山中古柏四万余种,绵延数里,为四川罕见。七曲山寺建在山顶,隐藏在茂密的古柏中。七曲山是剑门山的残留矿脉,地质构造属川北古中坳陷低级构造区,主要为下白垩统和七曲寺组,其次为白龙组,砂岩和夹层岩石,页岩比砂岩厚。
景区沿山脊呈带状分布,带宽约800 ~ 3500m,带长约16000m,呈南北走向。景区属盆地深丘地貌,海拔500 ~ 892m,相对高差约400m。坡度大、长、缓,坡度25° ~ 35°。山坡上有许多小平台,还有山脊。
全县土地资源丰富,耕地、林地、草皮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市第一。猪、蚕茧、棉花、红麻都是梓潼的拳头产品。粮食作物有7科9属20多种,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等。全县平均粮食产量510斤。梓潼不仅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县,还是蚕桑基地县、水禽发展重点县、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棉花生产重点县、绵阳市脐橙生产基地县。梓潼脐橙香、脆、甜、大,口感极佳,橙质高、味浓,已列入中国药典。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梓潼这个名字源于夏商时期。《广吴波志》问世已有四十年。梓潼原名倪晨山,因是于霞治理陈方河水、疏浚淤泥的地方而得名。于霞想造一艘独木舟。他知道陈山有梓木,直径10尺2寸,就让工匠去砍。梓树没有倒下,变成了一个男孩。于谴责,于是祖师爷把梓树改成了男孩,于是把陈山改成了梓潼山。因蛇水环山,以水为表,故名梓潼,蛇水(今通江)故名梓潼水。
梓潼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梓潼这个名字始于战国时期,意为“东有子林,西有通水”。春秋战国时期,梓潼是古蜀国的疆域。秦惠王派司马错灭巴、蜀后,梓潼成了蜀的地盘。公元前285年建立梓潼郡,隶属广汉郡。所以梓潼做了2000多年的县令。秦汉以来,梓潼被视为“千里丰饶,是屏障”,“梓潼失守,成都危在旦夕”。因此,梓潼历来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梓潼在军事上的地位更加重要。刘备决定蜀国后,设立梓潼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特区。此后郡县易主,辖区也有所调整,归属也几易其主,但梓潼作为县城,至今仍被攻陷。
秦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设蜀郡,分三十一郡,梓潼开始建郡。梓潼县位于文昌镇,文昌镇位于县城中部通江东岸,北临奇曲枕,南接双峰,西接长清。县城中心海拔475.6米。梓潼县古城的原址是莲枝坝,在本市西北2公里处。《华阳国志》:东汉二年元初(公元115年),梓潼郡在梓潼坝今址南四十里处设立,渐为市。世代为梓潼县、县治,历史近1900年,城址基本未变。
[编辑本段]当地风俗
东京音乐
洞经音乐是讲道家“太上老五集镇文昌大洞景贤”的音乐。在文昌祭祀中,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宣讲文昌经旨,这是梓潼祭祀文昌帝非常有特色的活动。东京音乐出现在大型祭祀活动中,这也是古代“为鬼神歌舞”的传统习俗。这种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制度。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东方之帝》《云中之王》等九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楚国祭祀活动中以歌舞求神、颂神的内容。在随后的朝代,无论用音乐(包括打击乐)祭祀神灵都趋于大规模。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由于宗教音乐的渗透,丰富了祭祀音乐的内容,明确了祭祀音乐的层次,提高了缉私音乐的水平。不难看出,缉私音乐是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梓潼阳西
在四川剑门梓潼县的七曲山上,有一座巍峨壮丽的寺庙,寺内有一尊装扮成皇帝的梓潼(文昌)皇帝像。传说梓潼帝是天上来的文星,专事人间名利。所以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官员、儒生祈福功名的圣地。因为人们认为这里是梓潼帝的故乡,是文昌信仰的发源地,所以县城取名梓潼,也是因为它的名气。在这个流传着梓潼神话的地方,流传着一种民间傩戏——杨紫彤戏。
杨紫彤戏始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甚至更早,就已经在梓潼一带流传,约有300年的历史。
杨紫彤戏以“四圣”(传主、土主、王耀、文昌)为神,有一整套祭祀仪式和表演,用于好男信女、祈求上帝和好运的民间活动。
相传,杨紫彤戏有三十二天,三十二场。根据手稿,32天的戏份如下:扫棚前,出小鬼,出地,出马,出春牛,出心结,与老人讲和,出监牢,出猿猴,出屏风,出僧道,出梅花,出三圣, 出了大师,出了凤冠,出了关,出了韩二将军。
至于地方戏的剧本,根据上述文稿,包含:上太白茶山、上功曹、上祖师、上白河童儿、上灵官镇坛、上电盘地、上铜兵元帅、出关钟馗、鲁班造船、二郎扫等。
根据它的内容,是:太白金星找到了一个求神的地方,于是她向天帝报告了。天帝派真武创始人真武、灵官、土察院、钟馗去驱鬼。最后,二郎神带领判官在土地上除魔驱邪。把疫鬼全部装进船里,赶出门外,一扫而光。
梓潼题阳戏的表演很有特色。以提线木偶为主,配以面具和彩绘人物,所有表演都溶于祭祀仪式中。杨紫彤戏的音乐唱腔以“沈戈调”为主,唱腔由师傅朗诵,道童与曲调和谐,伴有锣鼓。表演地方戏时,也用川剧和花灯戏。
表演杨紫彤歌剧有一种特殊的方式,那就是在表演过程中与上帝意愿的人直接交流。比如王灵官在台上问“我给弟子许个愿。那你为什么许愿?”愿主告诉你,“我不清楚我的家。”王问曰:“吾今日如何报恩?”愿主答曰:“赐花展、泥猪、龙凤、香烛。”王灵官当即传话:“一劳永逸,一劳永逸,一劳永逸,水上脱刀,永不欠愿。”愿长辈长命百岁,少者长命百岁。“愿主磕头致谢,退下舞台。《钟馗斩鬼》中,钟馗抓了两个捣蛋鬼,拉去见主。问主:“你认识这两个鬼吗?钟道:“这两个鬼在你房前屋后斗鸡斗狗,扰你不得安宁。”。如果我现在抓到它,我该怎么报答你?"愿主:"金钱和酒席报答。钟道:“好,我就把这两个鬼斩在阴山后面。”。从此你家清清白白,人也平安。愿主:“感谢上帝!“回答完毕,自动退下。《二郎扫墓》里妥协了,二郎走上了神坛。希望家人立刻引导二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走,驱逐未知。最后,二郎把所有的“邪气”都扫到了船上,并带领祝主的人,在乐队的陪同下,把船开到村外的河边,当天就烧了。表示疫鬼已除,地方平安繁荣。至此,话剧表演全部结束。杨紫彤戏紧密结合了驱魔仪式、戏剧故事和驱魔民俗,是对古代方驱魔疫、逐房驱邪活动的继承和发展。
[编辑此段]经济概述
农业生产
梓潼县资源丰富,特产丰富,素有“五谷适宜之地,林蚕之乡”的美誉。全县有栽培作物83种,栽培果树23种,牲畜53种,鱼类44种。全县拥有的水资源总量为654.38+0.38亿立方米。地下矿藏已被证实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地下资源。
梓潼县共有耕地52.28万亩,人均1.4亩,与全国人均持平,比全省人均多0.5亩。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物产丰富。生猪、蚕茧、棉花、红麻都是梓潼的拳头产品,农产品以大米、玉米、油料、棉花为主。粮食作物有7科9属20多种,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豆类等。全县平均粮食产量510公斤。梓潼不仅是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县,还是蚕桑基地县、水禽发展重点县、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棉花生产重点县、绵阳市脐橙生产基地县。梓潼脐橙香、脆、甜、大,口感极佳,橙质高、味浓,已列入中国药典。
全县有林业用地44万亩,森林覆盖率22%,总活立木蓄积量80万立方米。
梓潼县畜牧业以人工饲养猪、牛、羊、鸡、鸭等畜禽为主。
叶公
改革开放以来,梓潼县的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县有15个工业大类,1000多个产品,8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部级、省市级优质产品称号。食品、纺织、化工成为梓潼经济的三大支柱。
充分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加工业。近年来,梓潼产业发展迅速,梓潼酥饼、千佛特曲、刀削粉、糯米粉等享誉省内外。其中,梓潼水磨精制糯米粉荣获商务部优质产品,银池牌千佛曲白酒系列产品荣获莫斯科国际金奖。猪、蚕茧、棉花、红麻都是梓潼拳头产品,全县所有村庄都通了路、电、程控电话。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梓潼县位于绵阳市东北部,从东经104 57' 16 "到北纬105 27' 35 "从31 25' 27 "到31 51' 43。
梓潼县
510725
622150
县人民政府驻文昌镇
2004年,梓潼县辖11个镇(文昌、旭洲、长清、莉雅、白云、卧龙、关彝、玛瑙、石牛、强子、仁和)和21个乡(潇雅、严武、咸丰、双坂、文兴、仁和)。
[编辑此段]旅游梓潼县
七曲山
七曲山位于梓潼县北部,古称“倪晨山”。地理坐标为1 41′51″,105 11′34″,主峰海拔861.5m。天宝十五年,唐玄宗路过此山时,有朝臣留下“细雨微旋,郎当泣玉环”的诗句。从此,“七歌”之名名扬天下,被道教誉为“天下第九名山”。
七曲山景区位于剑门蜀道景区南端,金牛古蜀道贯穿南北。整个旅游区沿山脊呈带状分布,面积29.3平方公里。旅游区距省会成都150公里,距科技城绵阳仅45公里,交通便利。
七曲山景区作为文昌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最大的纯古柏林而享誉海内外。以古蜀道、古柏、古建筑、古文化为主体的人文景观50余处,文化底蕴极为深厚。七曲山寺是海内外文昌宫的祖庭。在一千多年的造神运动中,张亚子被历代追封为“鲁五祖弘忍大满禅师皇帝,富源文明文昌”,被誉为“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七衢山寺现存元、明、清三代古建筑23座,被著名建筑师梁思成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它宛如人间宫殿,天上宫殿,1996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源于文昌祖庭的洞经音乐,因演奏《文昌洞仙经》而得名。随着文昌帝的流行,它走出庙堂,扎根民间,不断吸收各民族的音乐营养,发展成为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听这首优雅的《田隽妙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养人的身心。洞经音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全人类的宝贵文化”。中国最大的纯古柏林占地400多亩,古柏两万多株。最年长的“寿星”黄白2100岁,最年轻的“寿星”潘家柏200岁。如今,新种植的柏林与库柏林区相连,形成了一条10多公里的“绿色走廊”。古柏完整的生态遗产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94年,新老柏林地区被林业部批准为“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予以保护,2004年被省林业厅列为“四川省翠云朗古柏自然保护区”。据美国林业科学家测定,一公顷柏树分泌的挥发性杀菌剂是松树的6倍,能产生大量负氧离子。人呼吸净化空气后,可以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所以,七曲山景区无疑是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为使独具特色和独特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展现其迷人魅力,近年来,七曲山景区投资近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功能,加强宣传营销。随着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高,前来参观、朝圣的游客络绎不绝。2005年共接待中外游客51.6万人次,其中台湾省和日本境外游客301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2750万元。
七曲山景区美丽独特的景观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也受到了影视行业的青睐。《西游记》等32部电影都曾在此拍摄。同时,良好的服务作风也赢得了省文明委的认可。2004年被授予全省首批“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荣誉。
2007年6月26日,“首届全国旅游文化示范点暨中国文化旅游推介会”在北京举行。首批30家“中国旅游文化示范点”代表与旅游专家、新闻媒体、中外旅行商齐聚一堂,共商中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计,推介优秀文化旅游品牌。七曲山景区有幸被列为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点之一。杨先生作为示范点单位代表在会上作了讲话,并播放了七曲山风景名胜区宣传片。最后,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石先生为七曲山景区授牌并合影留念。
七曲山寺
七衢山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梓潼城北10公里川陕公路上。这里是全国文昌帝的诞生地,所以也叫皇帝镇。
该寺原名“伢子寺”,是为了纪念晋代的张伢子。张雅姿是谁?众说纷纭。有的说他侍奉母亲尽孝,史进战死沙场;有的说他为人民行医,深受爱戴;其他人形容他是一种不朽。寺庙建成后,从唐朝到元朝,被授予“梓潼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华凯文昌帝”的称号。这个小神龛也扩展成了一个拥有23座宫殿和亭台楼阁的大寺庙。这些建筑要么建于元代,要么是明清时期的遗迹。
步入大庙正门,便是被明取而代之为“西蜀名楼”的百尺楼。这座三层楼高100英尺。当时这座建筑据说可以与荆楚名楼岳阳楼、黄鹤楼相媲美,后来毁于大火。这座建筑是清雍正十年(1732)重建的。而建在山顶上的天尊庙更是气势磅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非常珍贵的资料。
大庙里有10尊明代的铁像。最大的文昌帝像高4.7米,重30吨。八尊护卫雕像高6英尺,每尊重达10000公斤。这些雕像比例匀称,工艺精湛,在四川并不多见。展现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术和造型水平。
大庙里以前有个张的雕像,绿袍金脸,很有气势。曾被清代绵州知府安鸿德所毁,现重修。据说张带兵入川到七曲山,见文昌皇帝张亚子呈在殿上,就说:“你姓张,我们姓张,我就与你结缘!”因此,文昌庙改为祠堂。“大”和“太”是相通的,所以以后就叫大神庙。
寺外翠柏茂密,绿波如云。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古蜀道翠云画廊。始于秦汉,完成于明清。尽管历经沧桑,但依然枝繁叶茂。它们的体态千奇百怪:有的挺拔,骨瘦如柴,刚直如泰山,所以人们称之为“泰山柏”;有的盘根错节,同根同源,连为一体,所以人们称之为“夫妻柏”;有一棵巨柏,树干倾斜,形成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树洞。传说刘禅亡国后被俘,到洛阳树下避雨,所以人们把这棵树叫做太子柏,也叫阿逗柏。最不寻常的是,孟赢仙台这边的刺柏树没有皮,没有枝,没有叶,但是它又老又壮。据说是张亚子种的。
著名的翠云画廊古柏是怎么来的?传说三国时期,张飞带兵来到此地,因为太热又是夏天,就命令士兵种树遮荫。据说奇迹出现了,居然是“上午种树,下午得到荫凉”。当地人叫它“张”。明代,建州周知动员人民在古驿道上种植了数十万棵柏树,为后人创造了这座翠云画廊。翠云廊上的柏树是活的历史文物,是不可多得的自然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