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徐庶
曾经的干将曹仁,在徐庶手里简直就是小儿科。被徐庶戏弄,曹操被迫用程昱的方案把徐庶的母亲骗到许昌。后来又伪造了徐庶母亲的亲笔信,将徐庶骗到许昌投靠曹操。结果,徐叔的母亲自杀了。徐庶虽然投靠了曹操,却从来没有为曹操献过一个计策,献过一个策。
看来徐叔吃了不少苦头。曹操的谋士们无奈,只好从刘备那里骗来徐庶。徐庶简直是天下第一谋士,诸葛亮第二!《三国演义》还创造了一句话:徐庶二话不说进了,身在,心在汉!
然而故事讲到这里,必须说明,以上情节都出自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真实历史中并不存在。徐叔的才华和SJ都是罗贯中给的,是虚构的。之所以写这个故事,是为了让《三国演义》看起来更精彩。那么真实历史中的徐庶是什么样的呢?
徐庶是三国时期颍川郡(今河南许昌长葛洞)长蛇县人。三国时期,颍川县人才辈出,如钟繇、陈群、于迅、荀攸、郭嘉、司马徽等。但徐叔出身贫寒,早年报仇时被官府抓了。获救后,他放弃了军旅生涯,四处求学。
后来由于中原之乱,同郡的徐庶、石涛为避乱南下荆州,因共同的兴趣爱好结识了诸葛亮,成为诸葛亮的朋友。当时诸葛亮住在隆中,徐庶与石涛、、崔成为诸葛亮最好的朋友,四人合称“诸葛四友”。
诸葛亮经常和徐庶、石涛、、崔一起周游列国,经常彻夜长谈。诸葛亮曾对徐庶、石涛、孟建说,三个人才能当刺史、长官。三个人问诸葛亮,他的才能能有什么地位。诸葛亮笑而不语。刘备南下投靠刘表,驻扎新野后,徐庶首先来投靠刘备,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曹操南下荆州,徐庶随刘备南逃。数十万当地学者和民众随刘备南逃,其中包括徐庶的母亲。曹操率领的虎豹骑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双方交战,刘备大败,留下妻儿逃走。此时,徐庶告别刘备,转而投靠曹操。
徐庶此时离开刘备投靠曹操,可以说是刘备最危难的时候,而刘备并没有强迫徐庶留下,也确实没有理由强迫徐庶留下。汉朝以孝治国,汉朝所有的皇帝,谥号,都有一个孝字。就连汉朝的人才选拔程序也包括了孝道这一科目,意思是孝顺和诚实,也就是说你没有人才也没关系。只要孝顺老实,就可以做官。
史书上关于徐庶在刘备地位的记载就这么多了。我没有看到徐庶所谓的才华和神机妙算,我甚至不知道刘备给了徐庶什么地位。估计没有这回事。可能徐庶和诸葛亮一样,当时是以幕僚的形式,还没有官职。诸葛亮也在赤壁之战,刘备获得了武将的位置。
徐庶在刘备阵营中向刘备推荐诸葛亮,除此之外,再无建树。徐庶投靠曹操后,史书上没有记载。不仅《魏略》中没有《许舒传》,而且《三国志》中也没有《许舒传》。为什么不呢?
因为能被史家写进史书的,史书上的名字都是对当时时局有影响的人,比如何入关、董卓、袁绍,或者对各自政权有贡献的人,比如诸葛亮、张昭、于迅,或者特别有名的人,比如许婧、辛毗、刘友。
徐庶投靠曹操后,估计不会被重用了。曹丕时代,徐庶是游手好闲的中下层官员。徐庶在曹魏任职期间,没有专门的记载,别人的传记中也没有发现关于徐庶的记载,可见徐庶确实没有多大的本事。
诸葛亮的四个好朋友除了崔的儿子、前禁军烈之外,都下落不明。另外三个都是魏的官员。可能是魏国人才济济,也可能是魏国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官员靠出身。徐庶、石涛、在魏国默默无闻,地位也不大,以至于多年后诸葛亮得知徐庶的情况时,很是感慨。为什么不重用徐叔和石涛?
能在史书上扬名立万的人不多,徐庶在魏国不过是个普通的小官史。如果徐庶一直没有离开刘备,跟随刘备,那么《三国志》中大概会有《徐庶传》,因为蜀汉人才不多,可惜了。
徐庶离开刘备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他的母亲。更有可能是他担心刘备的前途,转而投向前途更有希望的曹操。毕竟曹操代表的是东汉朝廷,控制着整个北方,所以他的机会更多。徐叔的做法无可厚非,不需要任何谴责,但绝不是因为孝顺。毕竟人各有志,徐叔好歹有刘备有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