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年来的五大考古发现是什么?

其实这几年考古发现还是很多的,只列举以下几个案例:

2010古今新发现:“南澳1”明代沉船;

“南澳一号”是我国沿海地区经过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明代沉船。为解决中国海外贸易、航海、制瓷等诸多学术问题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实证材料,为研究中国明代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线索。以陶瓷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窑制品非常有特色。由于漳州窑的性质,目前国内传世和出土的器物很少,窑址发掘多为残遗;此次发掘不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成品品种,而且填补了16-17世纪大航海时代中国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东南沿海经济结构的变化等信息的空白。

2011考古发现: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

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南郊樱桃沟景区,二七区后宅乡。在50平方米的发掘范围内发现了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块动物骨骼和碎片、20多处火灾遗迹、多层且连续分布的古人类聚落。这一新发现清晰地展示了当时人类连续生活在中心营地的细节,也挖掘出了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文物。老祖母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连接了近年来在嵩山南麓调查发掘的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址。这些遗址包括临时活动遗址、长期生活中心营地、特殊石材加工遗址、放置石堆和大象头骨的特殊活动遗址。其分布明显地分组在一起,形成了以基本营地为中心,各种临时活动呈放射状分布的多个站点。遗址沿古河道两岸分布,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新发现明确证明,早在3-5万年前,中原地区就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和复杂的居住形态。

2012考古发现:内蒙古辽商北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

辽宁上京城遗址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林动镇东南部,由皇城(北)和首尔(南)组成,平面上略呈“日式”造型。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天然高地,也是整个城市的制高点。还有三组东建基地。其中地面保存较高的锥台形建筑基座有3个,编号为YT1、YT2、YT3。

根据形制和出土的遗物来看,YT1应该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六角形佛教建筑的基址。始建于辽代,至少两次大规模修建,金代以后逐渐废弃。YT2、YT3可确认为六边形塔基,两个塔基的包砖、分水做法和规格同YT1。此次发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辽代都城考古遗址。根据考古遗存和遗物可以确认,西山坡是辽代修建的佛寺遗址,地位重要,规模巨大。北群佛寺是一个由院墙环绕的向东的长方形庭院。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为大型六边形砖木混合结构建筑(YT1),左右对称布置有小型六边形砖塔(YT2、YT3),前方为小型建筑底座和广场。YT1建筑结构特殊,柱基上雕刻有莲花纹、龙凤纹,出土的描绘写实、绘画、贴金的泥塑,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基址的档次和功能。这次发掘的结果证实了西山坡建筑遗址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性质,这将对重新认识上辽北京皇城遗址的形制和布局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一考古新发现为辽代考古学、历史学、佛教、建筑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考古发现:四川成都旧官汉郭牧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队)与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位于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的一处西汉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 * *发掘出4座西汉木墓。早期墓葬被盗。墓葬是有竖洞竖坑的木墓,分为底箱和无底箱。这些坟墓在方向和大小上都很相似。方向为南北向,墓室长5-7米,宽3-4.5米,高2-2.2米。* * *出土遗物620余件,有壶、锅、盆、瓮、壶、井、炉等。漆木包括耳杯、骨灰盒、桌子、盒子、木俑、马、墙、棍子、固定器、箱子、半圆、织布机模型等。青铜器有弩、钩、扣,钱币有“半两”和“五铢”;还有少量铁器、竹织工和草(棕)织工。重要收获包括M1出土木简50余件、M2出土玉玺、竹木织布机模型4件、M3出土竹简920余件、人体穴位彩绘画像等。M1出土木简的书写内容是公文和巫术。M3竹简是医学简牍。经初步整理,医书暂定名为《五色脉诊》、《我的历代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经络全书》、《诸病候》、《脉数》、《医马书》。墓葬年代初步推测为西汉景帝、武帝时期。此次出土的4台织布机模型,应该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多综多蠕织布机,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研究的空白。四川首次出土的医学竹简是继马王堆之后出土数量最多的医学文物。

2014考古发现: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及南江旧石器遗址群;

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西部云浮市郁南县。该遗址是广东省首次发现并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荒野遗址。历时4个月的抢救性发掘有了突破——这是广东最早确认的古人类文物。这一发现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该地区最早人类活动的历史从约13万年前大大提前到数十万年前,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该遗址的发现,不仅是岭南乃至中国旧石器考古的一大进步,也为华南乃至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同时,也为深入研究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区域人类起源与进化史、东西方文化比较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机。

2015考古发现:郭家庙曾国墓;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郭家庙曾国墓地位于枣阳市吴店镇赵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墓地,总面积1.2万余平方米,分为郭家庙曾国墓地和曹门庙墓地。郭家庙墓地分布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山头上,北面山头为郭家庙墓地,南面山头为曹门湾墓地,总面积超过654.38+0.2万平方米。该墓地位于周泰遗址和忠义寨城址以东1公里,九连墩战国楚墓群以西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的两次发掘证实,此墓地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国贵族高级墓地。2014年的考古发掘,因其学术价值巨大,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次展览首次展示郭家庙墓地2002年和2014年的发掘成果。郭家庙曾国墓地、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文峰塔曾国墓地、擂鼓墩曾国墓葬同构,确立了曾国考古的年代顺序,为研究曾国历史和周代封国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考古发掘是指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根据发掘计划,在文物埋藏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中进行调查、勘探、发现和发掘文物,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或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考古发掘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