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文化的文章

65438-0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学者对大众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引发了文化研究的新热潮。在这股文化研究浪潮中,西方文化史及其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和阵地。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有关西方文化史的书籍很多,但书籍和介绍较多,著作较少。西方文化史是什么?如何学习西方文化史?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史?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有些概念上的问题还很模糊,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和解读,以利于更深入地研究西方文化史。

一,西方文化史的学科概念

1,从传统史学、新史学到新文化史学

文化史作为史学的一个分支,有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人们对文化史的认识也随着这一过程而变化。自18世纪弗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出现以来,“记录史实”的实证主义史学影响至今。19世纪以来,“思辨的”历史哲学把政治史推到了历史研究的中心。当时文化史在史学中的地位并不高。

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史学”,往往自称是文化史或文明史。《新史学》认为,文化是人类发展各方面的总和,历史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因此,“新史学”的研究包括了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历史。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斯潘塞在他出版于1860的《论教育》一书中讨论了这一新的历史范畴。"在斯潘塞的历史范畴中,政治、阶级、宗教、风俗、文学、艺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无所不包."虽然斯潘塞没有使用文化史的概念,但西方学者通常把他的论述视为对文化史理论的精辟阐述。德国文化历史学家威廉·李尔认为,文化史是真正的历史哲学,是“所有国家所有文明的历史,这种历史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而且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上。”被称为“最杰出的文化史学家”的瑞士历史学家巴克哈特在一次演讲中对文化史给出了更为明确的定义:“通常情况下,文化史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历史,而历史则意味着事件的发展及其联系...对我们来说,这个标准包括:什么推动着世界,什么贯穿始终产生影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史学界兴起的“新文化史”被视为“当代西方史学的主流研究趋势”。新文化史是旧“新史学”的反动和发展。与以往的历史研究取向相比,新文化史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它关注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方面,也就是说,历史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从以往强调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方面转向了社会文化范畴;另一方面提出文化的概念来解释历史,新文化史运用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符号的分析来解释其文化内涵和意义。新文化史将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人类学史等原有名称统一在其旗下。林·亨特主编的《新文化史》(1989)对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文化史进行了理论总结,标志着新文化史理论的初步建构,文化史的研究领域迅速扩展到物质文化史、身体史、表征史、记忆社会史、政治文化史、语言社会史等多个方面。

2.西方文化史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文化的成分包括意识形态的直接表现,如科学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潮等。它们是抽象和基本的。同时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形式,即通过事物的形式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宗教、文学、艺术、风俗、生活方式等。它们是具体的、外在的反映。文化史也是对上述方面的历史描述和总结。”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史作为历史学的范畴之一,应该只是关于狭义的文化史,包括思想理论、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等。然而,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将文化史的研究扩展到其他领域,甚至包括人类所有的历史现象,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甚至军事,西方文化史也不例外。

在国内研究西方文化史的著作中,庄锡昌的《西方文化史》、沈知行的《西方文化史》、张的《西方文化史》、高福晋的《西方文化史》、叶圣念的《西方文化史》、沈复绪的《西方近现代文化史概论》都属于狭义的西方文化史,没有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军事。这些书基本都是作为教材和通俗读物出版的,不能称之为研究著作。

北京大学和徐新的《西方文化史:从文明的开端到启蒙运动》是我国西方文化史的主要研究著作。该书完整展现了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同时特别注意突出贯穿其中、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和成就。蒋等人撰写的《西方文化史》虽然基本上是一部狭义的文化著作,但该书介绍了西方从古至今的精神文化成就,认真梳理了西方文化的精髓,追溯了西方文化的渊源,还论述了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分析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因此可以说是一部研究著作。

从内容上看,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基本不涉及大众文化,尤其是西方的风俗习惯、下层大众文化等等。

3.西方文化史的时间跨度。

从时间上看,目前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主要分为两类:文化史通史和断代史。通史主要从古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8世纪的启蒙运动、19世纪的理性主义、自由主义和20世纪的现代主义按时间顺序叙述西方社会的文化成就。是对文化史实的客观叙述,国内大部分西方文化史著作基本都是这样写的。

断代史研究者主要阐述个人对某一时期文化的见解,其成果多为思辨性的。我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却不知道西方文化的历史并不狭隘简单。不可能在一本书里解释西方文化史的所有内容。徐新将《西方文化史》一分为二,可视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西方文化断代史著作。法国文化史家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也是西方文化史中断代史研究的一部力作。在这本书中,他高度赞扬了那个时代,认为“欧洲的文明礼仪和社会精神应归功于路易十四的宫廷”。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于1949年出版了腓力二世时期的代表作《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也属于同一范畴。

4.西方文化史的空间定义。

从不断变化的“西方”概念来看,西方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和扩张的文化。“18世纪以前,西方还仅限于西欧国家。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是从18世纪开始纳入的。”。20世纪以后,广义的西方不仅包括整个古代欧洲,还包括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包括东亚的日本等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狭义的西方是指欧美发达国家。从我国现有的西方文化史著作来看,人们基本认同欧美是西方文化的代表,这种空间观念使得西方文化史基本成为欧美文化史。

西方基督教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发达的经济社会使西方学者把自己的文化视为最好的文化,因此以往的西方文化史研究充满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乔治和英国历史学家巴克专注于欧洲文明史的研究,其思想中存在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认为欧洲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而外来文化通常要么被描述为其他文化;或者被妖魔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视野的开阔,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西方中心论”的束缚,认识到其他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优秀性。荷兰历史学家彼得·利伯根的《欧洲文化史》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框架,将欧洲文化的发展置于欧洲与其他地区的关系中。

二,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视角

1,从历史哲学的角度

在西方学术界,历史哲学的研究一般分为两类:“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前者主要论述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特点、意义或规律;后者侧重于历史研究本身的独特性质、方法或功能。何兆武、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一书,将文化形态史观视为当代西方思辨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德国当代历史哲学家宾格勒的《西方的衰落》体现了文化史研究的历史哲学特征。从文化形态的历史观来看,宾格勒认为人类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八种文化体系,认为西方文化和其他七种已经处于僵化状态的文化一样,也将走向其归宿和衰落。作为“新斯宾格勒学派”,汤因比的毕生著作《历史研究》继承和发展了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理论,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探索。他从宾格勒的八个文明发展到三十七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成为20世纪末继斯宾格勒、汤因比之后,又一位从文明和文化的角度解释历史、认识现实、预测未来的学者。所以有人说亨廷顿是另一个从历史哲学角度看待西方文化的人。

2.新的历史研究视角

新史学脱胎于传统史学。传统史学长期以来关注的是人类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的研究,所以它的根本缺陷是只关注政治事件和精英人物的活动。由此,早在18世纪中叶,传统史学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就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被誉为“文化史之父”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进行了突破传统史学的大胆尝试。65438-0860年,瑞士历史学家巴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化》一书的出版,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史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亨利·贝尔可以说是新史学的先驱。他主张以史学为中心统一人类知识,提倡跨学科的综合研究。1900年,贝尔创办了具有跨学科特色的综合史学杂志。罗宾逊是美国新史学的倡导者。他反对传统史学的封闭性,强调历史学家要利用关于人类的新科学知识,寻找包括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社会心理学、比较宗教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在内的“新盟友”。

3.新文化史的研究视角

如前所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文化史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新视角。由于这个学派主要由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学者组成,他们的研究以社会史、政治史、语言史等为特色,拓展了以往西方文化史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概念,促进了文化史的跨学科研究。

4.跨学科研究视角

新史学倡导的跨学科研究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促使文化史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如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民族文化学、宗教文化学等。在这些学科中,鉴于文化在各个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从新的角度研究文化史,如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等。国内文化人类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林的《文化人类学》和马光海的《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方面的著作有西玛·云杰的《文化社会学》(2001)。第二类是文化与其他学科的互动。文化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杨善民等人的《文化哲学》(2002)从文化、生活实践和人的解放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哲学的特征。第三类是以文化为研究视角或氛围的跨学科研究,如宗教文化学。张志刚的《宗教文化学导论》的第二部分是从现代文化背景的角度讨论世界宗教关系。

5.比较文化研究视角

通常西方文化史的研究基本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内,即使有比较,也是在西方文化的范围内进行。而中国人写西方文化史,自然会从东方人的角度去思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于是有学者在著作中加入了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内容。例如,江的《西方文化史》就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6.大众文化研究的视角。

虽然大众文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但问题却由来已久。和中国一样,很长一段时间,历史写作主要集中在“才子佳人”的上层领域,较少涉及下层民众的文化。这个问题可以从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中看出。在我们看到的同类著作中,只有叶圣念的《西方文化史》有一章是关于大众文化的。然而,在西方,近年来出现了专门研究大众文化的文化史著作,其中一些已被翻译成中文。比如英国著名学者汤普森对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就很有代表性。

第三,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西方文化史的研究

了解西方文化及其历史是研究西方文化史的关键。从现有的著作来看,人们对西方文化及其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还有很多差异,西方文化史的写作自然也就不同了。也许有些写西方文化史的作家并没有从认识和评价西方文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不思考就很难研究西方文化。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认识需要在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

1,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国内西方文化史著作对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关注不多。庄锡昌、沈志兴主编的《西方文化史》中虽有关于基督教的内容,但对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本质的解释却十分简略,不足以说明问题。叶盛年的《西方文化史》第四章的题目是《基督教文化与新约》,江的《西方文化史》第三章的题目是《中世纪神秘的基督教文化》。这些作品虽然具体描述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但基本局限于古代。我不知道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本质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何向读者传达这种基督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西方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2.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的。

人们早就理解了西方文化的多样性,或者说多元性。然而,要在西方文化史著作中写出这种多样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新的《西方文化史:从最初的文明到启蒙与西方文化史的延续:从美国革命到20世纪》描述了西方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可以说是比较多的关于西方文化多元化的著作。但是,西方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比如,在西方文化中,有许多宗教、种族、语言、民族、风俗习惯等等,应该区分它们的特点和差异。

3.西方文化有自己的特点。

很多论文都分析过西方文化的特点,分析出来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比如海洋商业文化、扩张文化、动物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开拓文化、奋斗文化等等。要写一部成功的西方文化史,就要把这些特点渗透到作品中去。但从目前国内学术界来看,这样的作品并不多。

4.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跨文化对话与合作活动的频繁,文化史的多元性和统一性成为其研究的特点。《多元文化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组报告》一书提出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平衡的观点,认为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人们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每一种文化。一方面,文化交流丰富和加强了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在一个复杂而不稳定的全球社会中,文化差异成为国家和种族之间冲突的根源。因此,只有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利、共存和共享的原则,才能实现某种统一。这里的“统一”不是“一致”,也不是损害和抹杀每种文化的独特性。所有文化越是民族性,就越是世界性。何兆武先生在《文化漫谈》一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文化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多样性。是多中选一,多中选一。”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在解决世界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文化史经历了从传统史学到新文化史的发展过程。虽然在研究中还存在概念界定、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等模糊的、有争议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文化史家通过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研究、总结和概括西方乃至世界文化史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定会找到一把通向和平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