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和唐代敦煌壁画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我先说隋唐时期的彩塑和壁画,都是方脸。隋唐虽矮,方脸大耳短颈,体甚厚。美的概念变了,美的形式也变了。为什么?隋唐统一中国,开始安定。也开始从那个幻想王国回归世界。没有那么多主观幻想。在这个真实的物质生活中,因为我们可以得到物质的衣食住行,所以我们不追求那种单薄而神秘的微笑,无论是壁画还是彩塑。他所创造的神也开始重返人间。所以刚才的比例已经接近真人比例了,但还是不完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属于唐朝的,唐朝的审美是健康的,不是魏晋南北朝的畸形美,不是人们内心扭曲后追求的畸形美。唐朝以后,尤其是鼎盛时期,非常强大,物质上非常丰富。他想追求健康、充实和人情味,即使他是神或菩萨。不像南北朝,他想让这个神贴近世界,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这些菩萨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神,而是主观的事实,求助的权威,主宰我们世界的神。他们和人很亲近,但他们仍然主宰着世界。这是人神合一的形象。隋朝,美人分。什么是差异化?不是中立菩萨,是释迦牟尼。有很多菩萨。(见图)分工,释迦牟尼是其中心,可见释迦牟尼的认真、善良和威望。而安安表现出他很执着,很单纯,很可信,很天真,对别人没有伤害,就是刚才那个老头。那就是叶佳,说明他很认真,甚至刻薄,饱经沧桑,值得信赖,能在很多方面帮助你,这也是他塑造这样一个形象的原因。然后就是观音,善良,慈善,亲民。说到天网和力士,就很凶很威武。看完这些血淋淋的南北朝故事,已经换成了歌舞升平的场面。佛教的宣传也随着时代而变化。这个时代要求人做出自我牺牲,没人相信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徒跪在神灵面前。他乞求什么?他不会乞求今生,他知道今生没有希望,他乞求来世平安幸福。但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朝,他跪在菩萨面前。他不求来世,他要的是今生菩萨保佑。比如一个商旅人经过敦煌去西域做生意,跪在菩萨面前说,希望菩萨保佑他在西域赚到第一笔大钱,平安回来。如果他能赚钱,他会开一个洞,画壁画。敦煌壁画和敦煌彩塑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一些女人跪在他面前乞求生孩子。能好不生病,病得快,都是现实中的问题。对于现实中的问题,其神有分工。如果我们进入这个洞穴,跪在这些彩塑面前,我们第一个视觉接触的就是天王力士。这种安排很有讲究。第一次接触是和天王,力士,他给人一种威武的感觉,给你打败你所信仰的整个佛教的力量,然后看到侄子,一个很嚣张的女人,可能很早以前就告诉你,好事有好报,坏事有好报。如果你不相信我,我会给你一个警告。然后看观音。观音似乎在告诉她,没关系。你只要放下屠刀信佛,就会成佛行善。再看看安安,一个天真的人。这个和尚可信。再看看叶佳。他很有经验,能帮助我,能出主意,最后专心于释迦牟尼。他的心理路线是这样的。分工负责带领你相信释迦牟尼。所以在唐代,佛是人神合一的。西部净土喜气洋洋,人物形象圆润饱满。瘦的美和硬的美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饱满圆润的人物。线条也更优美,不像南北朝那样急。

时代变了,宗教宣传和艺术风格也变了。所以要欣赏唐朝的情况,下面有很多壁画。这些都是供养者,描述皇帝供养菩萨。这时,提供者的形象逐渐占据了洞穴的空间。供养者的数量增长了,菩萨的形象逐渐萎缩,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这只是在寻求改变,也是在描述现实,这也是改变了的净土。建筑很多,这是释迦牟尼手下很多乐队的歌舞。到了唐代,看到的不是血淋淋的故事,而是选择天道,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快乐。这是一张图表。(见图)这歌舞升平,盛大聚会,都是非常欢乐的场面。反弹琵琶。画的现实生活中的少女,非常简洁,充满青春活力,和南北朝时期完全不一样。这也是一个反弹琵琶。(见图)这个是初唐的。这一个已经用在有金银和大量珠宝的壁画中。因为有钱,菩萨也有钱。南北朝的菩萨很朴素,没有那么多装饰。这个是西魏的。看瘦弱的身材,没有太多装饰(见图)。完全不一样。这是西方极乐净土。它非常大。整面墙四米,宽四米。四个女巫被风吹得站不稳,袖子飘了起来,四个都在一起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情节。这是宋代的。

这是对唐代幻想城市的隐喻(见图)。讲的是什么故事?一群和尚想要到达沙漠中的一个地方,但是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到达那里,也就是说,没有东西可以喝,也没有东西可以吃。带领他们的人说:“你可以通过努力走到前面的一个城市。”和尚听了领导的话,真的走了。他的幻觉出现了一个城市,而这个黑色的就是这个城市。也就是说,佛陀出现了,让他在旅途中可以休息,可以得到食物和饮料。你看,有一个人牵着它,后面还有一匹马骑着进城。整个环境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但是中国唐代的原作已经看不到了。要看原著,可以在敦煌这里看。中国最早的山水画《青绿山水》就用幻觉描绘了这样一座城市。山上有很多花,环境优美,很好。

(见图)这张图有点乱。到了隋代,建筑划分的画面很多,一个一个。这也是唯一出现过几次的变化。这个说法比较多。这就是生活。唐朝的壁画很多都是今生遇到强盗。商人去做生意,遇到了强盗。菩萨来保佑他们。生活中有很多场景,比如治病,结婚,都画得惟妙惟肖。于是,唐朝从天上回到人间。(见图)幻想来到现实,艺术形象被夸大扭曲,走向现实主义。所以它的巨大反差,这是理想美,这是现实美,这是社会变化决定的。没有艺术家可以离开这个社会。在艺术方面,相对简单的形式,包括色彩,已经达到了复杂的形式。色彩丰富,色彩绚丽,到了唐代,色彩已经非常绚丽了,用的颜料也多了。所以这种形式跟整个审美和社会都有关系。

让我们看看(见图)这是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如何骑马和耕种土地。事实上,在魏晋南北朝后期,它已经开始描述现实生活。我来补充一个故事。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精致的比丘尼制品。她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上辈子,她是富家的第一任妻子,但多年没有和丈夫生孩子。她的丈夫娶了一个妾,第二年生了一个胖娃娃。她似乎很爱这个孩子。经常拥抱

在我的怀里,我爱你胜过爱我自己。其实她心里很恨那个孩子,于是有一天她老公和小老婆出去玩,孩子就交给她照顾,她就趁这个机会把这根绣花针插进了孩子的脑袋里。孩子死了,丈夫和第二任妻子回来后怀疑她是凶手。她对天发誓,我没有杀你的孩子,如果我杀了你的孩子,我会受到什么惩罚?这是她前任的事。然后看这一生,小康家庭,幸福家庭,生了孩子,怀孕了。这是一个印度故事,你要生个孩子,回娘家。然后,带着大儿子,老公去了娘家。在路上,孩子要出生了。因为没有地方,她丈夫就在院子里和一个空旷的地方过了一夜。没想到印度多条毒蛇咬死了丈夫。由于无法埋葬丈夫的尸体,她带着一个大儿子和一个小儿子去了父母家。过河一半,只有一条船,只能坐两个人。她现在有三个人。就把老大留在这个岸上,抱着孩子穿过对岸,把孩子放下,当你抱起老大的时候,老大调皮的玩水,把老大淹死了。于是她只好回到另一边,另一边的孩子被恶狼抢走了。也就是说,她老公和两个儿子都死了,留下一个人独自回家,走到村口。一个老人问她为什么一个人回来。她说,出了这么多事,老人说你不用回家了。你家昨天着火了,全家都被烧死了,她无奈遇到一个商人在野外哭,她很同情他。很快这个人就死了,因为他太悲伤了。在这个地方,丈夫死了,妻子陪葬,被活埋。然后一群盗墓贼来了,挖了她的坟墓,把她救活了。她见它漂亮,就收它为妻。这是盗墓贼的首领,但是盗墓贼爱赌博,爱喝酒。一天晚上,人们追着她要债。这个人在里面刚生完孩子,他老公很生气。他说你要孩子不要老公,他就把孩子煮了吃了。她憋不住,跑了出去。没跑出多远,又被抓了回来。盗墓贼又被抓了,罪大恶极,要被执行死刑了。她第二次被活埋,坟墓被野狗挖开。释迦牟尼说灵魂受够了,就把她送到尼姑那里。为什么会受这个苦?因为她在杀死孩子的时候,发誓说“下辈子我要被活埋几次,我要和几个人结婚。”结果实现了。而这个故事已经是现实中的故事了。这个故事很长,也有恶有恶报。

(见图)这不是平的,而是起伏的,很有意思。我刚才* * *讲的故事是21剧情,是这样的。有兴趣可以找找《敦煌壁画》画册。所以这个故事也很贴近生活。隋唐时期更近,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隋唐的整体风格比较丰满,比较华丽,比较大方,人物也比较收敛,比较含蓄,没有南北朝的运动那么大。这是时代的变化,也是造型的变化。

然后到了宋代,佛教可以从敦煌的几个洞窟得出结论,佛教在宋代开始衰落。这是隋朝。宋朝的东西比较理性。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狂热,也没有隋唐时期内部人物的丰富表达。到了宋代,就比较平静了,色彩也发生了变化,从壮美到沉稳。表现形式是什么?石头、青石、绿色为主色调,整个洞穴基本为绿色和蓝色。我们知道学绘画的人都知道绿色和蓝色是冷色和红色,而这些颜色是暖色。走进宋代的窑洞,你会觉得冷清,因为色彩让人觉得很冷清。另一方面,他对魏晋人物的描写荒诞夸张。在隋唐时期,它是现实的。这很人性化。这时候是远离世俗的,是接近世俗的(见图),到了宋代,是冷冷的,是平静的。人物的刻画不是讲人情,不是讲人的感受,而是讲人的结构和解剖结构,但和西方解剖学不一样,更物质。

转自敦煌知识产权研究院。

/莫高窟

网上讲堂敦煌壁画美学的时代特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