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重大历史问题的答案

中国近代留学生的社会进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和技术

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的"开国之举",广东留学生洪榕。中国留学第一人,1854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872年,来自中国的120名幼童第一次被带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正式留学生,揭开了中国留学史的第一页。遗憾的是,由于清廷顽固保守势力的反对和破坏,大部分赴美留学生未能完成学业,以至于在1881全部撤回。虽然“幼童邮购”夭折了,但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和随后一批赴美欧的留学生,都不负所学,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产生了人才,为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的军事、铁路和工业建设、外交和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许多建设国家、改造社会的有用材料,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篇章。

官方派人留学主要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洋务人才需求,倡导和推动了这一举措。很明显,这里面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能够把人送到国外学习,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社会进步的表现。正如曾国藩和李鸿章所说,是“中国的开国之举”,是“前无古人之事”。或者如容闳所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新时代”。

第二,政治方面

从洋务运动开始,留学生生病成了家常便饭。1894-1895甲午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廷的惨败给国人以强烈的警示,东方邻国日本逐渐成为留学的目标,形成了留学日本的高潮。成千上万的学生胸怀大志,远赴日本、欧美留学。20世纪第一个十年,五万多名学生跨过扶桑去日本留学。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中国近代许多有影响的革命家、思想家、作家、科学家,几乎都是从这些留学生中产生的。他们用自己的业绩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展现了后人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和奋斗。

清廷留美学生后不久,又向西欧几个国家派出了几批留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上。这些留学生毕业后,很多也成了有用的材料。在留英学生中,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一位,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亚当?斯密《国富论》和赫胥黎《进化论》的译者,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④严复,著作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哲学、美学等多个方面。

第三,经济方面

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他们主要在法国、俄国和日本学习。从1951开始,为了振兴中国的科技,鼓励年轻人向西方学习,倡导“勤工俭学”,发起成立“中国勤工俭学协会”,自愿找一年时间到法国留学,为中国未来的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文化和教育

1920年,苏俄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招生对象是苏联远东和亚洲各国少数民族的革命青年。1925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东方大学中文系更名为孙逸仙大学,又称中山大学。第一次全国合作的时候,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选了一批人,中山大学。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留学欧洲和苏联的学生,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各个领域的奠基人。

这个时代也有著名的耿同学。1907年,罗斯福总统提出将美国拨出的多余庚子赔款用于兴办中国高等教育,招收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08,美国参议院批准了两院的这一提案。此后,英、日、法等国纷纷效仿美国,返还部分庚款在中国兴办高等教育。文化是人类精神凝结的结果,也是这种结果凝结的动态过程。在中国近代传统文化逐渐瓦解和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留学生发挥了关键作用。近代留学教育促进了女权解放。近代留学教育给中国的民主科学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很多好处,冲击了旧的教育制度,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改革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纵观百年留学史,在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中,留学生无一例外地在每一个重要关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决策中,总能看到留学生的身影:无论是在推翻帝制、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岁月,还是在发展经济、完善社会制度的改革变革中,留学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学生在留学期间获得的先进的专业知识、精通的外语和文化、全球人脉和国际视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历史上如此,改革开放的今天更是如此。

综上所述,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在推动改革、辛亥革命和建立民主共和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季羡林先生曾说:“对于中国的现代化,留学生可以比作春天的鸟和普罗米修斯,他们的功绩是永存的!⑦“这生动地概括了留学生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参考资料:

①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

(2)钱钢、胡劲草合著《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方留学生;(3)刘中国和黄晓东合著的《容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