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长沙的历史背景。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毛泽东早年在这里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2月从上海回到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到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故地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美丽的自然秋景,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于是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此字写于1926年秋(作者将此字手书为“1926”,见《毛主席诗词墨迹续》,似为笔误。1926年秋,作者在上海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但没去过长沙)。全诗苍劲有力,大气磅礴,感情丰富,表达了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宏伟理想,乐观自信,心灵迷人,气度不凡,也显示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全字第一部是写风景,下一部回忆往事。从“独立寒秋”这句话开始,指出时间地点在深秋,土地在湘江橘子洲。用笔平淡,语气舒缓,其实是为下面做准备。几个带“看”字的句子就是一套完整的长句,一气呵成,透露出作者对眼前美景的极度倾倒。数不胜数的排比和对仗句使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山是红的,水是蓝的,色彩对比鲜明;山上的树如朝霞般绚烂,河里的船如奔马般喧闹,动静相映;仰望雄鹰飞翔,俯视鱼儿游动,变换视角,呈现出一幅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动人湘江秋景图。于是作者不禁对“万种霜天争自由”表示由衷的敬佩,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自由地生存和发展。多么令人向往的场景啊!从宋玉的“悲,秋为气”(《九辩》),悲秋成为中国古代诗人墨客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虽然也有一些赞美秋天的作品,如刘禹锡的《初闻秋风》“天地可灭,君(指秋风)可复病而升高台”,感谢秋风助其战胜病魔,振奋精神,在古诗词中并不多见,但其境界和气魄自然不能也无需与这里的“各种霜天自由”相提并论。作者后来的秋颂是“一年秋风浓,不似春。”《比春更好》、《万里霜在大江上》(《采桑·重阳》),都体现了作者对瑰丽、悠远、自由、苍劲的自然美的重视和爱好。这种对秋景的赞颂,使词的情绪趋于高涨。可是,百尺竿头又变成了一层,他忽然问:“我好失望,问苍茫大地,沉浮归谁管?”整个词达到了高潮。
“谁来统治涨跌?”这个涵盖了漫长时空、广袤土地、人类历史和现实斗争的大问题,体现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这里凝结着作者对时代和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烙下了他对民族和祖国命运的热切关注和苦心探寻。自1921年夏以来,毛泽东积极投身于党的建设和各种革命群众运动。1924年冬,回到湖南,在韶山等地组织了“复仇会”,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组织宣传群众。1926年秋,湖南督军赵恒惕下令逮捕毛泽东,毛泽东警惕地离开韶山,南下到当时的革命策源地广州。这个词是我在长沙暂住期间写的。显然,我们不难理解作者并没有以游客的闲情逸致陶醉于自然景观,而是怀着为民族争取自由、为人民争取解放的强烈使命感,意外地找到了与自然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