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些关于贵州六盘水盘县的资料?
具体位置在北纬25° 19 ' 36 "之间-东经26° 17 ' 36 "东经104° 17 ' 46 "-104° 57 ' 46 "。东邻普安,南接兴义,西接云南省富源、宣威,北接水城。全境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4056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红果。有汉族、彝族、布依族、回族、苗族、白族等28个民族。人口86。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12.7%。非农业人口占10.9%。
盘县历史悠久,有一处距今约3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盘县洞(原名十里洞)。古代是夜郎之地,汉属。宁州、锦里,刘宋时属安县,南齐时属西宁县。唐初为练兵州之地。贞观八年(634),设盘州。天宝之后,宋代为丫丫(米奇)之地。普安道设置于元初。后来提升为招议部,再改成傅玄部,再后来就成了普安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并立魏府,改普安道为普安府,另设普善府(土府),土刘和魏两个统治者分驻一地。蒲山郡被废除后,蒲安升任军政都指挥使司(后被废除,改称卫)。永乐元年(1043)设立普安绥靖部,十三年(1415)撤销绥靖部,迁至普安府。万历十四年(1586),迁至普安府和普安微同城统治。清顺治十八年(1661),兖州位于三营李三普安县,康熙二十六年(1687),普安微被割并为普安府。嘉庆十四年(1809),普安府升为直隶府,十六年,普安府改为普安直隶厅。宣彤元年(1909),改为盘州堂。民国二年(1913)改为盘县。解放后还是盘县。上世纪60年代,国家启动了“三线建设”。为了开发盘县煤田,1965年在盘县设9个公社,在云南宣威设3个公社,设立盘县矿区(后改名盘县特区)。1970年,盘县特区与盘县合并,仍命名为盘县特区。截至1985年底,特区辖17个区(镇)、93个乡(镇);有汉族、彝族、布依族、回族、苗族、白族等28个民族。1993“建、并、撤”后,全县辖37个乡,747个行政村,后合并为450个村。1999更名为盘县,县政府迁至郭虹。截至2003年底,全县人口117000人,其中农业人口约95万人。
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南部隆起。北部的牛棚梁子主峰海拔2865米,东北部的格索谷地海拔735米。相对高差为2130m。由于地形的起伏和南北盘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有山有谷的高原山地地貌。山地占总面积的82.4%,丘陵占9.2%,坝地占2.4%。益林现有土地373.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61.3%,耕地145.5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3.9%。其中较好的耕地只有4.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0%,多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间。
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无霜期271天,日照时数1.59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390 mm,雨热基本同季。5月至65438+10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8%,适宜动植物繁殖生长。局地倒春寒、冰雹、洪水、秋雨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这个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金、银、铜、铁、铅、锌、汞、石膏、石棉、大理石、冰洲石、煤层气等都有分布。煤炭储量105亿吨,种类齐全,煤质优良,居江南各省之首。明朝初期,煤被用作燃料。在“三线建设”中,国家决定开发盘县煤田。建设中,全国20个省(市)65438多个单位、14个矿务局的1966人、100多人参加了70年代相继投产的建矿战役,其规模和速度为国内罕见。到1985,盘江矿务局有5个矿井,6对井,2个选煤厂,1水泥厂等附属单位。随着当地煤矿的迅速发展,盘县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1985年,全区原煤总产量423万吨,精煤1.42万吨,土焦64万吨。煤炭工业产值达到12879万元,占工业产值的66.5%。
盘县有很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县境内有一处旧石器遗址——大东。被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兵团盘县会议会址。县城南郊的碧云洞自明代以来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许多诗词和版画,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老厂有万亩竹海,山川秀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竹子中的泉水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了国家鉴定。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一种含盐量极低、硬度极低、钠含量极低的天然优质饮料水。托勒村成千上万棵银杏树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盘县的银杏产量是全省最高的。
2003年8月,盘县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了盘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即到2010,将盘县建成中国煤炭电视大学、贵州畜牧大县、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