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位历史学家了解春秋时期的中山?(比较好)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叫中山国(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氐族的先玉部落,其姓氏为白蒂。最早是在陕北绥德,后来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姬姓是周王室的姓氏,的来历,据说是的后裔毕万公的后代,也有说是西郭国的,是封给他在的弟弟郭枢的。西郭诸王担任周代清人,同时又是三公之一,担负着南征北战、东杀西杀以惩罚朝廷的任务。可能是时期,西郭王在北方称帝,其部分后裔继内蒙古撒娄的苏和之后留在了陕北。仙峪得名于仙峪水,是从五台山西南流向滹沱河的清水河。这个地区是先玉最早的发源地。仙玉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国语》一书中。据书中记载,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之问时,曾说西北有姬姓诸侯国16,异性诸侯国6个,以及南蛮、东夷、戎、狄等国或部落群,其中有新鲜危险。

春秋时期,先玉、费、顾、秋组成先玉部落联盟,并逐渐开始扩张势力。公元前652年春,先虞攻打邢国,次年,逃走,魏军被杀。齐桓公用宋、曹、邢、魏国的力量打败了先虞,才使邢、魏免遭灭顶之灾。

春秋中后期,贤愚的主要敌人是晋国,采取了先吃鼓、肥、仇等国,最后消灭贤愚的策略。公元前530年,晋国大将荀武进入鼓都昔阳(今河北省进贤县西),却没有灭掉鼓。当年八月,晋灭霏(在河北省藁城县一带),攻下国君绵皋,霏故地归晋。次年冬,晋昭公得知献帝边境空虚,即令荀武率领大军攻破献帝中人城池(今河北省唐县西北的桥陵)。公元前527年秋,荀武率军攻鼓,俘获国君袁朗,使鼓为晋国诸侯国。六年后,鼓被彻底摧毁。

公元前407年秋,先玉出兵,晋,大败金军,俘虏金勇士观虎,报了金杀肥打鼓占城之仇。

公元前406年,先虞人在一座危城(今河北省唐县西北的宿山)建立。因为中国城有山,所以叫“中山”。这是早期的中山国,中山国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史书上。《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春,晋国拒绝了蔡侯要攻楚的请求,准备集中力量攻中山。公元前405年和404年,晋国两次攻打仙寓中山,为擒虎报仇。从此,仙寓中山国在史书中被称为“仙寓”和“中山”。

公元前497年,晋国内讧后,中山从晋国的重压下得到喘息,开始介入各国纷争。

公元前494年,中山联合齐、鲁、魏征服晋,获得晋脊柱(在今河北赵县),纳入中山版图。491年前,晋朝大夫殷寻因晋朝内乱,逃到仙寓钟山。殷寻原本是中山的死敌,但此时中山为了削弱晋国,接受了殷寻到新占领的白人(今河北隆尧县西)。为了报复中山国,公元前489年春,晋朝大夫赵阳“伐贤愚”,破中山。这次袭击对先虞中山国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以至于史书上20多年都没有中山国的记载。

后来晋国把矛头指向了孙中山国家最后的敌人。晋国的智伯(名荀夭)诡计多端,生怕敌人在国道上难走,就铸了一口新钟,假装送给敌人的国君,让敌人“削堤扼流”迎钟。虬,项赤章满,识破了荀妖的诡计,多次劝说国君,但国君急于报仇,不听劝阻。七天后,复仇被摧毁。

外围被清剿后,晋国开始进攻中山内地。公元前459年至457年,“荀夭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在今河北易县)。前457年,金派新人伐中山,直入中山腹地,占领左仁和(在今河北唐县),“一日两城”,对中山造成致命打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分晋,晋国灭亡。前403年,赵、韩、魏被立为诸侯,形成秦、齐、楚、燕、赵、韩、魏争霸的局面。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孙中山开始复兴。

414年前,中山武公率部离开山区,迁徙到东部平原,在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建立新都。武公模仿华夏国的礼仪制度,建立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初步治理国家。然而,不久吴宫驾崩,桓公即位。桓公年幼无知,被魏攻击。魏派、吴起统率大军。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于前407年占领中山。魏文侯派太子攻打中山军,三年后调走了小儿子。后来,他被任命为魏,也就是。中山国残余退入太行山。

中山被灭后,桓公经过20多年的努力,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左右复兴了中山国,定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山治附近)。

复兴后的中山国位于赵国东北,分隔了赵国的南北,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赵于公元前377年和公元前376年两次进攻中山,但都遭到中山的抵抗而失败。此后,中山开始修建长城。史记?赵时嘉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长城筑于中山。”考古学家在顺平、唐县发现了土石混杂的战国中山长城。长城高约3米,宽0.5-2.5米。方法是两边挖地基,做圬工块做侧墙,中间用土和碎石填实。据专家推测,中山长城可能在中山西北边陲,沿太行山在唐县、曲阳、行唐、灵寿、平山、石家庄西南,止于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国,迁为浮石。中山国建立于春秋末期,350多年后宣告灭亡。

孙中山灭亡后,后人后来被秦国迁到太原,后又从太原逐渐南迁,散居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改姓易,为孙中山皇室直系后裔..

中山国兴衰的警示

战国时期,在200多年的峥嵘岁月里,钟山为赵岩历史写下了壮丽的篇章。孙中山生于逆境,被列强欺凌壮大,被强国占领复活。其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举世罕见。在强国的包围下,发展了经济,壮大了自己,几乎跻身强国之列,经济文化辉煌令人刮目相看。然而,在秦国统一中国的70多年前,却被赵国所灭,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孙中山灭亡的深层次原因不仅仅是它的渺小。战国时期,当国家之间发生纷争时,小国可以利用强国之间的矛盾来抓住机遇,谋求生存,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孙中山当初就是这样起死回生的。最早孙中山位于陕北,是一个附属于金的小国。内忧外患,不断受到爱国国的攻击。它没等挨打。经过几十年的跋涉,于公元前506年左右进入河北。从唐县开始,逐步占领保定、石家庄,有了新的立足点。此时已近春秋末期。韩、赵、魏不仅分晋,还争夺中山。公元前432年左右,中山成为赵的傀儡政权。然而中山人并没有屈服。公元前414年,他们乘赵国内乱之机,在顾(今定州市)重建独立政权。然而没过多久,改革后强大的魏国接连击败齐国和楚国,占领了沁河之地,公元前406年派乐羊和吴起灭中山。中山族不甘于亡国之辱,于公元前381年在齐的支持下复兴国家,迁都灵寿(今平山县)。齐桓公领导国家复辟,功勋卓著。他几次打败赵的进攻,把自己的疆域扩大到500英里,并修建长城抵御外敌入侵。自桓公以来,中山两代君主“勤政报国”、“忧国忧民”,自强不息,使强兵富裕起来。当时各国以战车的数量来衡量国力,中山被称为继战国七雄之后的“千骑之国”。这些史实足以证明中山人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继续以桓公时期的势头发展下去,中山国一定能以弱胜强,再以弱胜强。万国之时,不先灭中山。

中山国占据的地理位置虽然不如秦国,但却比赵国的邯郸好,也不比燕国的蓟原方便,靠太行屏障,扼河北山西咽喉,靠滹沱河护城河(史称“小黄河”)。而且石家庄、保定兼具太行山和华北平原之利,发展农牧业生产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在石家庄地区及其以南地区,华夏族从商代就开始从事农业,当时在平原浅山区发展农牧业已有相当的经验。对此,中山人自来就兼收并蓄,注重学习和吸收中原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需要指出的是,中山国统治者已经意识到“庶民附平”,注重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同时,中山也注重交通的发展。陆路可以连接南起邯郸,北至卓妍,东至齐国首都,西北至代国。境内河流众多,水运可通齐。贸易发达,粮食贸易可观。据史料记载,中山人“乘势而食”,商业活动已相当普遍。交通和商业带来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此外,陶瓷、木材、丝绸、麻都是中山重要的经济部门,手工艺品素有“美物”之称,酿酒业也有相当发展。青铜冶铸和铁冶铸技术进步,技术水平很高。中山王墓出土的长方形铸铁盆重126.4公斤,其铸造尺寸和耗铁量在我国发现的战国铁器中独树一帜。石家庄市石庄战国文化遗址(现省文化厅院内)出土了一批铁器,其中有一部分是用高温液态还原法精炼的铁水铸造而成,两把铁斧也经过淬火软化处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用退火软化技术制作的铁器。更让世界惊叹的是精美的丝绸和亚麻面料。在两座中山王墓出土的纺织品中,纺织刺绣工艺之精湛,品种之丰富,在我国先秦遗址考古发掘史上首屈一指。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中山寿丘石碣是中国碑刻文化的鼻祖。中山王墓出土的《巨域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建筑平面设计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尺的建筑图。中山王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金、银、铜器、器皿上刻有工整的长铭文,体现了中山文化的华丽魅力。

一个小国,承受着兖州、赵包围的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不断在边境作战,承担着巨大的军费开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上的如此进步,是不可想象的。这足以说明,即使是一个小国,只要坚韧不拔,自力更生,也一定能够使强兵由弱变强。

正如其他国家被秦国灭主要是自身原因一样,孙中山被赵灭的主要原因也在于自身,在于孙中山的统治者在治国、治军、外交上的失误,在于思想上的滑坡和政治上的腐败。在这里,最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原本在苦难中诞生的小国,面对敌人虎视眈眈、随时入侵的危机,已经失去了忧患意识。复辟后,桓公执政近四十年。在继任者称王的后期,他没有隐藏实力,吸取教训,反而得意忘形,自我膨胀。公元前323年,魏、赵、韩、燕四国对抗秦、齐、楚三大强国,互相称王。同时为了离间中山与齐的关系,鼓动中山认领爵位。孙中山当了国王,他很迷茫,不顾齐国的反对,非要当国王。结果他失去了齐国这个可靠的支持者,孤立了自己。到了中山王,简直嚣张。公元前314年,忘了赵在后,竟然乘齐国入侵之机,插手燕国内乱,大举进攻燕国。在这场战争中,中山国“开疆拓土,行万里路,列数十城,大败敌军”,甚至占领了首都夏衍。这样,中山就更加洋洋自得了。其实际的“胜利”首先把燕推到了对立面,其死敌又多了一个大国。而且,这种有利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由于各大国的干预和压力,齐军很快撤出了燕国。中山以倾国之力夺取的大片土地被燕国收回。

孙中山不可能居安思危,当然也没有改革进取之心。当时,秦、赵、魏等国都进行政治改革,改革弊端。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学习北方少数民族的长处,赵武灵王在胡夫练习骑射。为了对付秦国,他曾经装扮成使者,冒险去秦国打探真相。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孙中山国家不是入不敷出,而是沉迷于孔墨学。儒墨思想是拯救当时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社会苦难的药方。因为不符合诸侯之间吞并战争的需要,所以在其他国家没有市场。但中山国被视为治国之术。不能引进真正的法家来治理国家,国内有智慧的人被排除在外,被重用的“学者”大多碌碌无为,导致国内人才匮乏。在各国都在重奖耕田的同时,孙中山奉行“重儒轻壮”的政策,导致“兵懒于战”、“农懒于田”的局面,很快“兵弱于敌,国穷于家”。这种情况能不加快亡国的步伐吗?

中山王缺乏进取精神还表现在一心一意追求虚无缥缈的王者尊严和奢华享受的生活。如不顾国家安全,肆意玩乐,大修宫殿,修建陵墓。从中山墓葬的发掘可以看出,均有金字塔形的墓葬,积石、积炭、多层棺、内埋珍宝、外埋车马,并效法赵、魏、燕国墓葬,均有高大的围场。君王贪图享受,必然亲近奉承重用之人,造成政治腐败。中山王最喜欢的是宰相司马Xi,他的功绩刻在陪葬品上。另一方面,司马Xi擅长政治、权术和阴谋诡计。纪欣得罪了他。他让人刺杀纪欣的仇人,却栽赃到纪欣身上。中山王杀了纪信,替他排除异己。尹姬和姜姬争夺皇后的位置。尹姬重金贿赂司马Xi,请求他的帮助。司马亲自去见赵,称赞尹姬的美丽,并诱使向中山索要尹姬。然后跑回中山,劝中山王赶紧立尹姬为皇后,免得失去赵王的希望。王中山建立了尹集。《韩非子》说司马Xi“好赵,欲以中山之计告赵王”。如果是这样,司马Xi仍然是一个大内奸。如果汉奸是亲人,也不至于亡国!

国王做得好就会有效果,中山民间也有严重的腐朽之风。《史记》说“夫聚游戏,慨叹慷慨。他们起床时会相随,休息时会为狡黠和美丽挖坟,为的是崇尚卓越。女子击鼓,摇曳,调情,入后宫,遍告诸侯。”其中“倾斜”是脚尖着地的舞步。能歌善舞,享受聚会娱乐,不能说是坏民风。但与农民的“懒在田里”和“士兵的懒在队伍里”联系在一起,说明闲散、讨厌工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在王公大臣的家里,个个都是乐呵乐呵,做好事的人经常杀人盗财,挖坟盗墓。谁还想着治国?当时的有识之士从其腐朽的民风中看到了中山的政治腐败,并断言中山即将灭亡。

公元前305年,才华横溢的赵武灵王见条件成熟,发动了吞并中山的战役。腐败无能的中山王早已被吓得魂不附体,只好割地求和,以求生存。两年后,赵军再次晋级。前296年,中山首府灵寿失陷。当然,国家有难,必有忠臣。中山人吴秋鸽在抵抗赵军的过程中,“披挂铁甲,挥舞铁棒,但击皆破,冲皆陷,车投车,人投人”(《吕春秋》),抵抗十分顽强。然而大势已去,中山军民的鲜血已经无法让中山起死回生。吞并中山之初,赵扶持了中山的傀儡,公元前295年被废,迁至浮石(今陕西榆林南),中山王国最终灭亡。

历史上孙中山去世已经两千多年了。但它的兴衰一直在向后人展示:

一个国家无论大小,其统治者勤政爱民,奋发向上,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明里玩政治,沉湎于奢靡享乐,国家就会衰亡。这也可以说是一条规律,值得后人深思。

所以,中国,不要自大!!!

我祖先的国家就是因为这个错误而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