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说普通话?
“这个回答很无聊,是的,我只能用这个无聊的回答来应对这个无聊的问题。记忆中第一次问这个问题的人是个军人。那时候我还在小学四年级。学校在准备运动会的仪仗队表演,请了部队的战士来训练我们。战士们和我们这些小娃娃相处的很好,训练结束后我们还聊天。在一次聊天结束时,这个家伙突然说:“你为什么不说普通话?”我还指着学校墙上画的标语“注意你的语言”。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我是最标准的普通话。“我在青岛上学的时候,普通话还没有今天这样的市场,尤其是在我的日常口语中。普通话交流仅限于课堂,平日里大家都是标准的青岛口音。我认为有几个原因。首先,那时候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自己也不会说什么普通话。他们觉得平日里没必要强迫孩子说普通话(声明:会不会说普通话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无关,但是很多人都被教坏了,认为说普通话是文明的表现,甚至强迫别人说,这种反人类反文化的罪行,我要痛斥);其次,在学校里,上课一般用普通话交流,但课后老师不会做额外的强制要求。有时候上课的时候,我会忍不住想起哪个猛哥猛姐在努力说青岛话,用青岛话念一篇课文。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总会在最后尽职尽责地加一句,上课请用普通话,然后大家就笑了;再者,当时青岛外来人口没有今天这么多,大家用外婆语交流也没问题(汉语是母语,家乡话是母语多过母语,所以叫外婆语)。现在同学聚会最享受的部分就是和小学生,初中生在一起,语言一点都没有被污染。大家说的都是地道的青岛话,还是老城南口音,贝儿有面子。如果你有李沧区口音,你都不好意思打招呼。大家都很High。青岛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引起了很多人对它的向往,所以它也成为了一座“移民”城市。自从有了这个城市,就不断有外地的人在这里靠泊,所以青岛人的人口构成非常复杂,但还是以山东青岛周边居民为主。就我的家庭而言,我不是纯种的青岛人。我的祖先定居在青岛。旧户口本上,我的籍贯写的是“青岛崂山县棘洪滩镇南湾村”,是我的老家。爷爷奶奶从村里出来,在青岛定居,父亲在城里长大。我之所以不纯,主要是因为我妈。我爷爷老家是日照的,我奶奶家是胶南的,所以我是青岛、日照、胶南的“混血儿”。环顾四周,我们父亲的配偶都不是青岛人。复杂的人口构成了青岛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丰富。在大学里,大部分同学都是山东人,我渐渐发现很多非青岛方言里也有青岛话,所以互相听不懂,但是我认识很多单词。我不是语言专业的,只能看出青岛话的内涵,深不深我就搞不清楚了。我个人喜欢方言。我很注意不同地方的不同方言,喜欢通过口音来区分它们的起源。我甚至注意到不同地方的人说普通话的方式,并总结了它的特点。比如广东、闽南、江浙一带的人,习惯在电视上说普通话。我自己的独特发现是安徽和山东烟台说普通话的特点。我不能说我能全部猜出来,但是一旦我听到了,我就接近它了。不同的文化创造了不同的方言,方言包含了不同地方的不同历史。我相信它们有文化价值,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保护。有一次在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方言的文章,也让我收获了一些知识。特别是文中提到的天津话历史,与我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不谋而合。天津话在我们听来很幽默,很穷。我有时候喜欢模仿,但是学会串成烟台话。我发现两种方言真的很像,但是没有依据。从那篇文章中我们知道天津人主要由龙口、山东、安徽的移民组成,所以从我的经历来看天津话有点像烟台话也就不足为奇了。方言不仅包含历史,还反映了不同地方人们的性格特征。每当听到不同的方言,总会想到具体的生活场景,让你忍俊不禁。听北京话,总会想起那个住在街巷之间,皇城下,喝着大碗茶,聊着深宫趣闻的男人;天津话的贫穷,透露出这个人的幽默和独特的生活视角;东北话,在粗糙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能看到狡猾的乐观,而且很搞笑;上海话流露出精明与琐碎,陕西话流露出冷静与鲁莽,四川话流露出闲适缓慢,快语流露出热血...这些丰富的方言使生活变得生动活泼。方言绝对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细心呵护。言归正传,说说我为什么不常说普通话。我不是反对说普通话,而是提倡大家用方言交流。我对那些鄙视和排斥方言的人(或者生活中鄙视和排斥青岛话的人)感到愤怒。特别是一些单位领导,仗着自己的特权,甚至用普通话谈事情,简直可笑!)首先,“请说普通话”是我认为“政治不正确”的东西,即政治正确。普通话是官方语言,推广是为了方便交流,不影响重要的事情,避免生活中不必要的混乱。尤其是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方言那么多,而且不都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有些确实很难交流。我有一个江西的同事。据说他们隔着河隔着山说的话不一定听得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普通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方言只是一种约定的语言表达。普通话和通用语从古至今都在推广。近代,辛亥革命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普通话也在中国推广。普通话一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正式称谓。据说,当时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语言作为国语:所谓的普通话和粤语,由议员们决定选择哪种语言。据说最后粤语以一票之差落败(另一个说三票)。不然今天一见面就是“你好”“回房企”“洒水”之类的鸟语。其次,外地人对青岛话的轻视伤害了我的感情,这让我更加愤怒。青岛是我的家乡,青岛话是我奶奶的语言。我对两者都有很深的感情,他们的轻视伤害了我。现在青岛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也在膨胀浮躁。我估计现在的外来人口会占到70%以上。青岛人向来淳朴好客,不排外。你来的时候我们欢迎你。如果你不喜欢,请离开。当然,在任何一个城市生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免会让人有委屈和挫败感。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把这种不满投射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不敢当面指责领导,骂老板。他们开始抱怨自己谋生的城市不好不坏,房价贵,交通不方便,饮食不畅等等。最后,乡音也逃不掉。还有几个领导当不了领导,但是会当官。如果他们无事可做,就想摆弄他们的特权,展示他们的荧光力量。”口音需要改改。“去你的,如果你不想听,就滚出去!毛泽东和邓小平不会说普通话,伟人!官话本来就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的官话,敢说不懂,装孙子。我承认,我对普通话有偏见。不管这种偏见有多合理,反正我现在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普通话在生活中是相当具有欺骗性和虚伪性的。我们有一个总的认识,说普通话是文明行为的表现,说方言是低俗。虽然说不通,但人都有这种潜意识。或许是因为是官方语言,官方代表的是另一个阶层,另一种特权。这种阶级和特权更容易让有知识的人(我们认为文明人)进入,所以造成了这种认识。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有这样的理解。当我看到一个说普通话,戴着小眼镜的同学时,我对他非常钦佩,甚至对他的出身和家庭产生了美好的想象。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与道德和精神文明无关。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家伙,大部分都很恶心。他们喜欢说普通话来伪装自己。他们从小就攻心机,揣测俗人的心态,迎合俗人的口味,所以恶心也不奇怪。尤其是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向往城市生活(其实一直都是这样),尤其是在大城市,人来的城市成了划分人的标志。城里人的意思是见过世面,时尚,不土气,思想开放等等。特别是人是虚荣的动物,喜欢和别人攀比,所以以家乡为耻的人不喜欢暴露自己的出身。”方言”是解释你出身的最直接特征,但普通话可以消除这种差异。你很少听到北京人试图隐藏自己的口音。“呃”的声音特别高,怕你不知道他是北京人,尽管北京周边地区的人都把北京当成了一个可笑的故事。有上海人,即使知道你听不懂也说上海话,甚至在正式场合开多方交流会也说上海话。这确实需要敲打,必须指出一个客观时期。我大学有个同学,老家是山东某地区的,但是据说她在北京有个亲戚,恨不得平日里说话比北京人还北京人。语言交流是以交流的目的和效果为前提的,双方都能理解,感觉舒服。我觉得我说什么都不重要。高中毕业之前,我不知道外国人会听不懂青岛话。感觉发音差不多,但是语调不一样。高中毕业后,我在家旁边的一家餐馆工作。在一家小饭馆里,老板没有强迫我说普通话,而是叫我说慢点,不然外国人听不懂。当时我就知道,语气和语速的差异也会带来沟通上的困难。我到了大学后,同学大多是山东人,北方人,所以平日里基本都说青岛话。刚入学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一种可笑的担心:周围的人都不会说青岛话,语言环境没了。时间长了我会说青岛话不标准吗?我的担心终于破灭了。人的语言功能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脆弱。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小学同学。大家都说青岛话,他的一个同学说我的口音比我同学的重很多。寒暑假回青岛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奇怪的发现。周围人说的青岛话突然变得别扭,不好听。一开始我以为自己已经不在这个环境了,刚回来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后来我渐渐发现不对劲。他们说的真的不对,后来“知道”了。如今城市即将成为大都市,市区范围日益扩大。很多我们以为不是青岛的地方也属于青岛,人口流动也很频繁。很多人不愿意像青岛人说的那样被定性为“老巴子”,所以很快改变了想法。(其实还是有一些“老巴子”不是“老巴子”。这句小时候我们整天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早就在我自己嘴里消失了,因为周围全是“老巴子”。你在说谁?想说也不敢说。”老巴子”是青岛人对乡下人的贬义词。后来发现“巴子”这个词来源于上海话。工作后,我强硬的作风没有改变。单位里里外外还是说青岛话。一开始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太习惯了。后来逐渐发现问题,有人不喜欢了。至于原因,那就好多了。最让我恼火的是个别领导,而不是交流工作。工作之外不自觉说几句青岛话,也有看法。我忘记他在哪里了吗?当你决定了我要选择什么词来和你交流的时候,你以为你是谁?我玩惯了特权,我他妈想当家长。当然,我不是太难对付,但是我不喜欢干涉我私生活的人。现在我会说很多普通话。至少在公司,我可以和领导说普通话。毕竟这是工作,他们也很擅长。和公司以外的人交流,说普通话也是我的原则。不过例外是在山东,要看对方普通话的水平,看情况而定。有时候你说对方逼你说,但是你说的话让你不舒服,对方肯定不舒服。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尽力让大家恢复正常。其实说普通话也是一种习惯。现在我说的多了。有时候别人和我说普通话,我不知不觉就变得普通了。我说青岛话最真实的原因是,这是我最能熟练掌握的语言。只有用这种语言才能把我的喜怒哀乐表达的淋漓尽致,其他语言都做不到。我也想让你知道,我是一个真实的我,只是别人不太在意。其实仔细看,大部分愿意且不羞于说家乡话的人都很有气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有时候成了我互相试探的工具。很多人在跟我说话的时候,在我的带领下不自觉地说起了奶奶的语言。一首《疯狂的石头》让青岛话大出风头,也让很多人知道了青岛话。一个新疆的客户打电话来,开玩笑说一听到黄波的声音就想到我了(其实这个说法让我很尴尬,我领导还以为我在客户那里说的是青岛话,根本不是那样的)。作为一个平民,我也为青岛话增光不少。很多人也喜欢听我说青岛话,我从我身上体会到了我们青岛人的酷。对我来说,说青岛话并不难。有一次我大学的一个女同学来青岛玩。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她说我来青岛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听你说青岛话。听着,真是个他妈的空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