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有哪些家训?
与儒家倡导的“家和为贵”的思想一脉相承,传统家训都把家庭和睦和“父子、兄弟、元气合一”作为“家兴旺”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见孙奇峰《孝友堂家训》),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和谐共处对于“家和”、“家兴旺”的极端重要性。传统家训,尤其是宋代以来的家训,在强调家庭和睦的同时,大多是在家政管理和家族企业管理方面总结和传授具体的经验和详细的措施。
在谈到家庭成员关系的调整时,传统家训主要讨论父子、兄弟、夫妻关系(还有其他版本的“六亲”),认为“一家只有三口”(颜氏家训)。当然,家训中也谈到了亲属关系的调整(比如司马光的《家庭模式》就讨论了侄子、姑姑等公婆)。在处理这些关系时,传统家训基本上是以儒家家庭伦理为基础的。
在父子关系上,强调的是慈父之恩,孝顺之道。因为封建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家庭财产的继承和家族权力的转移都是由父母决定的,所以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和孝顺就成了最根本的家庭伦理。袁说:“儿子是父亲的儿子,兄弟是兄弟的兄弟,士兵是将军的士兵,小官员是官员曹,侍女是雇主的侍女。”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家训的作者都把孝顺作为处理父子关系的主要方面,有的甚至提倡“愚忠”、“愚孝”,但很多家训也提出了“慈父之恩”的要求,要求父母在不丧失权威的情况下,对子女和家庭宽大为怀。就像明仁皇后说的“善良执着,则利亲”,否则“父不善良,子不孝”,对自己和家人都是不利的。很多家训也提出了父母要诚信,要爱孩子的要求。他们认为如果父母不公平,家庭将不可避免地不和。
在夫妻关系中,强调的是夫妻。古代家训受封建礼教影响很深,也以“夫为纲”、“男主外,女从内”为调整夫妻关系的行为准则,宣扬“凶女不多于二夫”等观念,但有些家训主张一夫一妻制,“娶女不顾嫁妆,娶女不顾姻缘”(姚舜牧:《药话》)
在兄弟关系中,强调兄弟、朋友、兄弟。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更是“让一家人在一起”的重要条件。比如《颜氏家训》说,这是因为“各兄有妻,各子有子”,容易产生嫌隙。只有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弟媳之间的团结合作。
传统家训在管理家庭的时候,侧重于四个方面:第一,严格管理家庭。封建父母深知成家之难,在家庭管理上非常谨慎。例如,《元》中有72篇关于“管理家庭”的文章,几乎涵盖了家庭管理的各个方面。二是勤俭持家。“想一粥一饭不容易;半丝半缕,难存物力之念。”(《朱子家训》)许多家训还规定了宴席、衣服、婚丧、祭祀等的标准。,并严格控制开支。第三是忠诚的传家宝。许多家训都要求家庭成员宽仁,说明了“先人以慈开导后代,就放下了德,后代薄德,损失随之而来”(张履祥《荀》)的道理。第四是善待仆人。在处理主仆关系时,传统家训不仅强调对仆人的严格控制,还要求家庭成员善待仆人。比如袁彩对家人说,婢女老了要还给父母,仆役和游民要养老。郑板桥告诉他的弟弟烧掉上一代奴隶的契约债券等等。
第二,教孩子。
由于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养、和谐、治理、平等的统一,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受其影响,作为家庭教育教材的《家训》也反复强调教育孩子家庭立足修德的重要性。其主要内容是:
以德开悟。《家庭指南》的作者强调早期教育对孩子成功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养育是家庭的第一件事”(小优堂家训),反对溺爱和溺爱孩子,把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励志学习。许多家庭教育鼓励孩子胸怀大志,成就大事,做一个成功的人。他认为“无志之人,非人也”(《嵇康:家训》)。有些家训还解释了志与学的关系,“不学则通,不立志则不学”(《诸葛亮:诫书》)。家训作者还把自己的治学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学风。
负责世界事务。难能可贵的是,在“万般皆下品,唯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仍然有很多家训要求孩子种田与读书并重,学点手艺手艺自立,自立于世。陆游“终日谈子,不用犁”(陆游:《剑南诗》)。霍韬的《家训·唯雅》论述了子女参农的重要性,认为“幼则学诚,不可有贼心。”他还主张农村学校的老师应该考核学生在农业生产中的表现,那些以务农为耻的人应该受到停职处分。如果连续三次犯罪,将被开除“学籍”。纪晓岚甚至颠倒了自古以来“士、农、商”的顺序,给儿子灌输了一种全新的观念,“农为四民之首,士为四民之末”(《纪晓岚家书》)。《庞氏家训》等家训著作中也写有一些农副业的经验。
清正廉洁。不同时代、不同家庭的家训,教导家庭成员要清白,不贪奢,讲究节操和名誉,尤其是一些官家的家训。《赵鼎家训录》认为“当官要勤政”。包拯对贪官深恶痛绝,对家人说“后人之子孙世官,有犯罪流弊者,不得还其家;他死后,不应该被埋在一个大棺材里。”(《包拯集》卷十《补遗》)并命人刻在石头上,以供后人。
报效国家,关心人民。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皇帝和官员的家训中。唐太宗的《范》和清圣祖的《庭院训》都告诫子孙要认真对待国家大事,关心人民生活。许云《艺谋》要求子女做官“不论官阶高低,一是清正廉明,报效国家和人民。”许衡的诗《荀子》要求儿子“思君于穆,思民于朝。”
杜绝恶习在强调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时候,传统家训都把戒除恶习放在第一位,并谆谆告诫子孙不要染上赌博、酗酒、游手好闲、搬弄是非等恶习。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如果他们有,他们不能纠正他们。若知其圣贤,不可亲之。虽生于此世,他人难在此。”(邵雍《圣子颂》)也有很多家训详细规定了对染上恶习的孩子的惩罚措施,从鞭笞、鞭笞,到免除崇拜、开除宗族,甚至处死。
第三,人生指导。
一个家庭要想自立,在社会上发展,不仅要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外人的关系。所以传统家训在教导家庭孩子的时候,大多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处理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经验来教授哲学和处世之道。总结起来,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与当地的歌曲保持和谐,慷慨和耐心。很多家训都反复叮嘱家人要谦虚谨慎,对人要宽厚,尤其是对村里人和邻居,要“容人而不待人”。(郑太和等郑规范)
交友谨慎,远近亲疏。友谊是五种伦理关系之一。许多家训作者都注意到了社会环境和朋友邻居的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反复教导孩子要谨慎交友。近君子,远小人。交“忠信,可攻我也”的朋友,不交“谄媚,骄恶”的朋友(《朱致长子书》)。
扶贫济困,关注人性。很多家训体现了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教育孩子的家庭发扬人道主义精神,量力而行。
要明智的保护自己,小心自己的言行。在缺乏民主的专制时代,鉴于统治阶级勾心斗角,相互争斗,很多家训教育子女恪守韬光养晦之道。“多说不如少说,多认识一个人不如少认识一个人”(高攀龙:《家训》)。
二
传统家训在对儿童家庭进行上述基本内容的道德教育时,在方式、途径、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部分是有效的。选择其重要的人物,有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的制度化。
比如建立定期的“家庭民主生活会”制度。这是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有效制度,很多古代家族在其家训中都有具体规定。比如《庞氏家族训令》规定每月10日、25日召开家族会议,家族成员全部前来参加。会上,大家讲述了自己这半个月来的工作生活和所见所闻。“要么善有善报,要么恶有恶报,要么义无反顾,要么事不关己,依己之见。互相倾听,回顾事物,小心谨慎。”这样的生活一定能收到“道德和专业的忠告,疏忽和纪律”的效果。家训还规定“家庭民主生活会”由大家轮流主持,形式和时间不限。任何无故不参加会议的人都是“自暴自弃的人”。
第二,启蒙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第一,注重家风修养。很多家庭都非常注重简朴、善良、正派的家风对孩子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比如唐代3700余人共居共饮19代,江州陈氏家族被皇帝赐为“真家”,浙江浦江郑氏家族横跨宋元明三代,屡受元明皇帝褒扬,依靠家族和睦、孝顺、勤劳、守法的传承,积善自立,在后世声名鹊起。
二是以身作则,亲自教导,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品德。许多家训的作者不仅通过语言而且通过实例来重视他们的孩子。例如,施立,明朝袁神婆的妻子,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但她是一个高贵的女人。她不仅把前夫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还用自己的榜样来示范,比如勤政济贫,宽以待人,以德报怨(见《袁仲禄:朝廷杂记》,丛书集成第975册,中华书局,1985版),被视为“自己的事情重要”的他在清军南下时带领军民持之以恒,最后全家自杀。《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在《文母训诫提要》中引用了这段史实,对文的家庭教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知其家世常为功名、教育,能应付困难,非虚言。”(《四库全书》卷717,第522页)原出版者在后记中也这样评价文的母亲“以身作则者,信家法之善,贤母使之值得。”(同上,第529页)
第三,运用谚语、诗歌和韵文,以收易记、易循。这些形式的家庭指导书籍生动活泼,易于记忆和实践。比如徐芬鹏的《教子心法》,庞的《寻梦歌》,邵雍的《训子诗》,范雎的《训子诗》,陆游的《示子诗》,都是很有名的。还有一些以箴言、警句、警句等形式写成的家训,如清代学者的《家训》、明代官员吴的《家训》,作为启蒙读本广为流传。
四是填“功过”知其不改。通过填写“功过”来教育家人培养自己的品德,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新颖的做法。明代黄原的家训《荀子言》通过这种形式向家人介绍了磨砺德行的具体方法。他把《宫格》和《郭戈》各分成50篇,每篇都标上做完后的应得分数。要求儿子每天晚上认真填写,这样道德水平会逐步提高。
五是刻石,立碑文,以便不时查看。这种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明代陈继儒家训书《安得长者话》的介绍中,他把平日的所思所听写在屏风上,让后人耕田后阅读接受教育;吕坤把他为家人子女制定的在家做人、积德行善的“孝道家训语”刻在“石戒”上,要求他们“日夜诵念”,检查自省;清代左让儿子把信中关于修身养性的指示贴在墙上,经常反省。现在还有很多家庭把家训挂在祠堂里或者家谱里,应该是全家人执行的。
第三,坚持“以刑育人”的宗旨,辅之以家法、族规的约束。
用惩罚的手段加强对家庭子女的管教,是宋代以来家训的一个发展,宋代及以后的许多家训都对违反家训的人作出了惩罚性的规定。这与中国儒家提倡的“道德主导刑罚,辅助刑罚”的思想是一致的。许多制定惩罚性条款的家训制定者明确指出,他们的目的是教育和约束自己的族人和子女。清代安徽环山俞《家规》指出:“家规之立,以教为主,故宜与法无关,而不可借法教也。”(《余氏族谱家规》)这样,以教育为辅,以惩罚为辅,更有利于约束品行不良的子女和族人,避免为整个家庭招致灾难的犯罪。这对维持家族的生存和发展,维护氏族成员的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些家庭法规督促人们严格遵守封建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规范,也从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角度强化了国家法律,维护了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
就传统家训的这两个方面而言,有许多内容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首先,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要摒弃以身作则、养气平和相统一的家庭教育目的,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在封建社会,家庭教育被提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一家之教,乃朝廷之教”(《汉书·姬叔疏》)。朱元璋当皇帝的第二年,亲自制定颁布了“教子子孙孙,保生理平安,不可做错事”的教民六条训令,强调家庭教育。虽然社会发展到今天,但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仍应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教育做好了,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培养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容上,要发扬传统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为我国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服务。
随着传统家训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盛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唯心主义和封建礼教的糟粕,这无疑是要被批判和抛弃的。但我们应该看到,由于传统的家训文化是父辈、祖辈对家庭、子女的训诫和劝诫,完全陈腐封建、板着脸说教的事情要少得多。实际上是对上述传统家训基本内容的现实分析,无论是治家经验的传授,还是子女修身的劝诫,抑或是家庭哲学的指导,其中大部分都是可以扬弃和借鉴的,为我们今天的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的培养和公民健康人格的塑造服务。
再次,在培养公民道德品质的方式上,要借鉴传统家训,注重家风熏陶,培养蒙中诚信,影响亲情,以达到最佳效果。
家风是一个家庭、宗族在世代生活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和道德观。很多家训都要求子女继承自己家的清白家风,说“富而近祸,不可堕家风”(陆游:《示子孙》)。虽然上面提到的陈、郑这样的大家庭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围,显然有利于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
培养诚信是传统家训的一个显著特点。颜的《家训》被誉为"家训之祖",强调"养"的重要性。清代学者孙奇峰甚至在《孝友堂家训》中认为“养育是家庭中的第一关系”。从现代教育理论来看,从小对孩子加强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符合教育规律和道德品质培养规律。“开悟修义”的启示是,公民道德品质的培养从家庭做起,从源头抓起,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此外,由于家训的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和伦理关系的基础上的,父亲和祖父总是对子女和孙辈关怀备至,他们会用严格的要求统一亲情,做到“恩不可忍,严不可伤恩”(《任晓雯皇后传·内训》)。亲情和爱情的渗透,可以使受教育者爱亲信道,大大增强道德品质培养的效果。
第四,在方式方法上,要借鉴传统家庭教育的一些有效措施。
上述传统家庭教育的许多方式和方法可以为今天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服务。比如父母率先垂范。古代非常重视父母、族长和完颜政的道德修养,要求父母公平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不偏不倚。父母可以树立榜样,他们的孩子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在培养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极其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另一个例子是教育的制度化。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家庭的启蒙基础,更需要启蒙的制度保障。传统家训的发展史也证明,凡是有诚信道德的家庭、家族,都是管理教育制度完善、措施得力的家庭、家族。
四
继承和发扬传统家训是我们今天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有价值的课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有几个关系需要强调,应该认真讨论。
首先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家庭教育的许多内容、方式和方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哪些应该批判和摒弃,哪些应该继承和保留,需要根据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和选择,以找到传统家庭教育与我们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契合点,使之“古为今用”。
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与古代家庭相比,今天的家庭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封建宗法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家训文化需要进行梳理和创新。继承传统家训与实施新家训的关系成为一个必须认真探讨的课题。这需要从事伦理学、社会学、家庭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
三是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协调问题。如上所述,家庭在当今社会仍然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甚至可以说,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优劣和家庭文明程度,反映和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教育状况和文明程度,而教育状况和文明程度又取决于父母的道德素质和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家庭成员积累道德品质、建设道德文明的重要环节,要从这个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