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鼓书的历史渊源

长子被称为“曲艺之乡”,历史悠久,曲艺种类繁多。歌曲类型有:长子鼓书、长子道情、长子钢板书、长子莲花落、长子迷鼓、长子鼓词等。可以说,上党地方歌曲有近1/3发源于长子县。

这种汉族民间说唱艺术,在宋和元年间,就存在于山西省长子县。先是评书,然后出现了长子柳情和长子扇鼓。到了清代,长子领地内还有其他种类的歌,如《莲花落》、《木板书》、《铁板书》、《巴内尔书》、《河南坠子》等。由于天灾人祸或其他原因,许多民间说唱歌手逃离了这个国家,或与他们的长子一起经商。再加上当地人有的以此为生,有的依靠爱好,各类歌曲的队伍逐渐在县城及周边的各个角落扩大壮大,繁荣一时。然而,他们和当地其他艺人一样,社会地位低下,经常受到恶势力的欺凌和歧视,处境十分悲惨。那时候,尽管有“黄三俱乐部”这个组织,但充其量只是一种精神寄托,生活还是没有保障的。

1942年,长子县抗日政府在石柘镇马家峪成立了长子历史上第一支由盲人组成的曲艺队,起到了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的特殊作用,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机。由于抗日政府的重视,他们首先根据体裁的特点对长子鼓书进行了改革。大儿子的鼓书本来是木板书。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上党梆子、洛子、刘舒道情、河南坠子的唱腔,初步形成。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子的曲艺队伍日益壮大,在县内外的村寨中活跃着许多“轻骑兵”。尤其是80年代后期,长子曲艺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席卷了整个上党大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60多个鼓乐演唱组。他们活跃在上党、三晋多年,有的甚至冲出娘子关,走下太行山,与山西周边的陕西、蒙古、河北、山东、河南等兄弟争夺市场。

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老艺术家有华晓晓、石全忠、张玉奎等,但都已去世。后来的周桂喜、沈庞友在群众中影响很大。鲍先平、李先灵、刘银红、刘海燕、胡万红、沈虎伟、张玉玺、吉献国、胡泽培、赵婉梅等。在上党地区很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