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安的历史是怎样的?

自晚唐Xi失去都城地位后,城市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直到明代,Xi安作为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军事、交通等方面占据重要地位,作为地方城市而复兴。今天保存下来的Xi安城,主要是明初打下的地基。

明代的Xi城是在唐代长安帝都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位于今天的Xi市中心。扩建始于洪武三年(1370),完成于洪武十一年(1378)。根据当时东部和北部地势较高的地理情况,城市主要向这两个方向扩张。洪武十三年(1380)和十七年(1384),先后建成现在的鼓楼和钟楼。钟楼原位于西街中段北侧,万历十年(1582)迁至Xi安市中心。从此,城内东、西、北、南四条街道以钟楼为中心,呈“十”字形,向四面通往城门;城门外有一个小镇。这种布局在北方的涪城和县城具有代表性。

清代,Xi安北街以东、东大街以北被划为满族居住区,建有“满城”。全市面积约占全市三分之一,驻扎骑兵5000人,专门镇压西北其他民族人民的反抗。

虽然数百年来,老城区的古建筑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今天仍有较为完整的城墙,钟楼、鼓楼、碑林、城隍庙、清真大寺、卧龙寺、广仁寺、东岳庙、华清寺等具有非凡价值的古建筑,以及大量珍贵的传统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