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书,我们在读什么?
目前各类网站都很流行真理学习。专攻各种历史时间的第一时间、第一人称和第一时间或作出与史记相反的结论作为论据。有些人喜欢做一件事,寻找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虽然看似哗众取宠,但却充满了语录和文字,让人顿悟。比如我认识的大王郝连波,文裁缝就是这种类型的性情中人。他专门研究一般人忽略的东西,比如为什么太上皇的父亲叫二狗,为什么杨迪皇帝是贤明的国王,皇帝第一次把它给了谁等等。看完让人觉得终于明白了,脑子里又多了一个概念:我终于知道历史的真相了。无论历史书怎么写,是否与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同,读者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如果我们摆脱了思考历史的沉重感,仅仅把历史书当成武侠小说来看,也许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历史真的不如小说好看。如果只想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无疑会陷入矛盾的境地,除非你是专业的历史学家,因为史记中有很多虚构的成分,甚至有些有歪曲事实的嫌疑。很多后续的谣言也能影响不同人的推理和记录,所以我们不会知道二十四史的哪些记录是基于虚假信息的。但是我们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是追求真理还是满足好奇心?其实历史总是在重演,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发生过,只是呈现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认识一个就够了,为什么要认识两个,三个甚至n个?我们读历史是为了什么?对于热衷于阅读秘史和怪力的困惑的人来说,他们只是在看小说消磨时间;在我看来,真正读历史的人,是在读人类的道德良知。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事能深深震撼人心。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真正热爱读史的人,一定是真正触及了人类发展史的良心脉络,希望找到一个标准,引导他找到真正的价值观,为人处世。从远古蛮荒的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现在,人类的心灵沿着道德人心的主干道被驯化,从单纯到欺骗,再到现在回归自然。过程中有太多的悲欢离合,不得不发人深省,引导人们对美好道德、美好价值乃至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我们谈论历史时,我们不得不谈论战争。战争是一面镜子。就算是黄河的水也洗不掉历史流下的鲜血,尤其是历史上的种族屠杀。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事件的描写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以汉族在对其他民族的战争中战败最为突出。我还是不明白,这些话向年轻人宣传爱国主义合适吗?与时俱进?孩子读历史,我们应该让他们读的是历史人物对人民的爱,以及这些人符合道德社会规范的行为。不要写一个历史人物为国捐躯,让孩子们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