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历史
1.中国历史上有过两个通过农民起义直接登基的叛逆皇帝。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从某个角度来说,刘邦可以说是个流氓。他可以在一个学者的脖子上撒尿,他可以在别人想煮他爸爸的时候说“我想要一块蛋糕”。朱元璋最出名的就是杀英雄。他在近20年的时间里杀死了5万多名英雄。他认为这会让他的后代统治得更好。戏剧性的是,此后朝中没有一个知兵的大臣,导致朱迪开战时,他的皇帝朱允炆没有将军可派,朱迪只用了四年就攻占了首都。
一般来说,修天下的开国皇帝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这两个叛逆的皇帝也不例外,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只要把自己的至亲围起来,到周边修一条支流来守卫首都,就可以永保太平。这也导致了汉武帝时期的吴楚之乱和文健时期的荆南之战。不同的是,景帝有周亚夫,而文健没有将军可派。还有一点很有意思,朱元璋做了两件事,一是废除宰相一职,二是朱元璋不允许官员(宦官)干预政治。但他的后代并没有设立宰相,而是非常倚重宦官,导致了中后期宦官掌权。
2.夏商周三代都实行分封制,即“封建”制。当时诸侯国的分封从六十到七十到几百不等。秦统一六国时,嬴政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这是秦始皇的一个高明之处。虽然后来实行的县制有所不同,但大体上还是一样的。
秦朝大概只有不到四十个郡,秦朝的时间也短,就不提了。汉初,郡数不变。到七国叛乱时,共有54郡,而当时只有15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后来平定后,中央政府逐渐将郡县收归中央。汉武帝缩小了郡的规模,把郡的数量增加到120多个。大县的户口能达到百万以上。郡守是一个2000石的大官,地位和中央九大臣一样,郡是下一级。这样汉朝官阶少,升迁优越,官员就能安全高效地履行职责,所以汉朝的地方行政永远是后人的美谈。另外,韩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区,每个监区派一个刺史,起初只是一个六百石的小官。
唐朝时,全国设358州。虽然州和郡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唐朝的州的规模与汉朝的郡相差甚远。唐朝时,户籍在十万以上的称为商州,下州户籍在二万以下的称为商州。然后中央分十路,每路派一个观察员监督。后来的观察使它逐渐演变成一种更高层次的状态。这样,在当地实际上有三级,而下一级的县长要想升官,必须先做中一级的县长,再做上一级的县长,最后才能在下一级的州走马上任。这样官阶多了,虽然升职机会多了,但下属总会变成下属,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但边境地区赋予了观察员军事权力,演变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使节,造成了后来的缓冲区割据。
宋朝沿袭了唐朝的旧制度。在全国各地设置道路,相当于唐朝的道。一开始有15,后来有20多个。路下面是州,州下面还是县。每路有四个监军:仓、冼、帅、曹。这样,州州长以上有四个老板,办事难度更大。
元朝和宋朝一样,也分路、州、州、县。但元统治者为了控制地方,就派中央政府,也就是中书省的官员到那个地方,称为中书省,有时还长期驻扎。这也是我们现代所说的省的由来。但实际上,分省只是为了军事统治,与道、道有很大区别。
明朝知道行省制度不合理,但好歹挺过来了。明在全国即十三省设置十三部承担宣传和调兵,但明人并不称之为省。该省省长是一位政治特使。除了司使、宣使、使局之外,还有惩使、审使、使使,合为三司。司,即省部,派下一个司(清代叫道台)去监察地方,凭空多了一层,地方官更难做了。
清朝为了控制地方,任命明朝没有设立的巡抚为常任官员,给地方又增加了一层。真正有事的时候,中央政府会派出由政府任命的官员,比如经济部长、参赞部长,总督、巡抚只是服从命令。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地方秩越来越多,地方官越来越难做是一个趋势,但是郡县制的初衷并没有改变,朱元璋划分封建诸侯只是一个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