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方言的历史演变
传统上,苏州话仅指吴县(原属郭县)方言,狭义上仅指通行于苏州市区的方言,即“白素”。
常熟在历史上一直属苏州管辖(包括秦汉时期的惠济县、吴军县和宋代的平江府等。),所以常熟话和苏州话渊源最深。
想要了解地道的常熟方言,首先要看古今常熟历史。
唐朝以前的常熟县不在虞山镇。唐武德七年(624),常熟郡迁至海虞城(今虞山镇),划归吴军。
元代贞元年间(1295),常熟郡升为常熟府,隶平江道。
明洪武二年(1369),减为一县,隶苏州。
清雍正四年(1726),赵文县位于常熟县东部,两县治一市。
1911爆发辛亥革命,常熟、赵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
同年5月,常熟市设立为县城,县市两级办事处合署办公。
1951年常熟划归苏南行政区肃州区。
6月,1954,11,常熟晋升为江苏省直辖市。
1958年常熟撤市,仍统一为常熟县。
1983年3月撤县建市,常熟市设在该县。
现代常熟方言的发展应该是从清代两县分治开始的。常熟和赵文两县以秦川为界,方塔一侧是常熟县,另一侧是赵文县。
常熟方言的发展是在环线以内的小范围内慢慢演变的。
常熟县和赵文县也被称为西乡和东乡。
东乡偏高,西乡偏低。所以在农业经济时代,地势低洼的西乡远比地势高的种植棉花等农作物的东乡发达,因为这里种植的是价值很高的水稻和油菜。
东乡和西乡的方言分化越来越明显。
那时候东乡族妇女以吃白米饭,说西乡话为荣。
1911辛亥革命爆发后,常熟重新统一为郡,但东乡和西乡的经济差距还是蛮大的,经济不平衡导致人口流动。
合并后,人员的流动促进了方言的逐渐融合,从原来的差别很大到差别很小。
解放后,常熟方言的方言结构变化不大。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常熟的人流量有所增加。外地人来常熟,常熟人去外地。东乡经济发展已远超西乡,媒体丰富。
随着越来越多的方言和普通话,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演变,常熟方言也发展迅速。
变得更加多元化,新词多了,受外来影响的词多了,不用的旧词也在慢慢消失。
常熟话是新常熟话。常熟话只要是常熟人听得懂的,就是常熟话。
没有固定的方言,就像没有固定的玉山。
何必在意这是东乡话还是西乡话,农村话还是城市话?都是古常熟方言的分支、支。
生活在常熟的人都是常熟人——老常熟人和新常熟人,自然说的都是常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