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采纳这一建议仅两年就去世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军营正式化,大规模铺开,当然很难。掌管军营的主要官员中郎将、校尉、校尉等,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220-226)设立的。这说明军营正式化是在曹丕时期。
曹魏的军事驻防是广泛进行的,但其主要基地设置在边防军地区,尤其是与吴、蜀的军事对立地带。曹魏与吴、蜀对立地带两处军事基地的创建,与司马懿有关。
在曹魏和蜀汉相邻的地区,如长安、李坏、陈仓、上官等地,都有平民和军事组织。其中,上邦军营最为著名。这个军营基地是太和四年(230年)司马懿在尚彪的倡议下建立的。《晋书·食货志》说:“表自冀州移农五千,为佃农,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利军。"杜挚尚书和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主持当时的具体事务. "《晋安平传·王符》一书说:“关中屡遭贼袭,粮丝不足。他派冀州农民丁五,在上官过千日,秋冬练战,春夏耕田桑。因为关中军队有富余,所以准备好了盗贼。“由此可见,上邦军屯是在司马懿和司马孚的共同策划下建立的。
太和五年,诸葛亮攻天水。此时,上高军营上的麦子已经长起来了。有人主张“上高收麦子,偷贼粮”,但魏明帝拒绝了。“前后都派兵加大对王军的宣传力度,护麦”。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持不下,正是拜上述军营中的麦子所赐,才取得了胜利。直到二年(255),安西将军邓艾再次屯田,是“地种庄稼,手执雷,身先士卒之法”(《晋书·段卓传》)。这些都说明了去军营的重要性。
太和五年司马懿驻长安,掌管雍、梁两国军务,开始主持对蜀战争。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他非常重视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青龙元年(233年),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国渠,修陈仓至李坏运河,引地三千余顷,灌溉卤水”(《晋书·宣帝纪》),收到了“富国”之效(《晋书·食货志》)。青龙三年,关东闹饥荒,司马懿运了五百万斛小米到都城洛阳作为救灾款。可见他在关中有大量的粮食。
曹魏与吴栋毗邻地区的屯田开垦主要在淮河以北和以南。曹操曾经“屯田淮南”(《三国志·舒威苍辞》),但那只是为了人民。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讨伐吴的战争,他和当过牛倌、农民的商邓艾打算在淮南淮北安营扎寨。第二年,司马懿“奏通运河,引水入汴河,灌溉陂东南,始居两淮”(《晋书·宣帝纪》)。第三年,司马懿再次进驻这一带,打通了淮阳和白螭运河,修复了颍上南北的陂区,面积达一万多公顷。自然,两淮苍玉相望,而寿阳为都城,农官安禄山甚至归燕(《晋书·宣帝纪》)。
《晋书·食货志》记载司马懿、邓艾创建淮北屯田,曰:“今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分而治之。水源丰富,收入往往是西部的三倍。年底500万算军资。六七年的时间,可以在淮土积累三千万棒子,也就是说几十万人可以吃五年。.....北起淮河,南至钟,横石以西,渡水四百余里,五里扎营,六十人在其中,守之。同时修建广淮阳、白螭两条运河,通向河道,通向怀英,治理颍南、颍北恶性地区。横跨300多里的运河和2万公顷的水浇地,把淮南和淮北连在一起。从寿春到史静,农、兵、田,鸡犬之声,皆属彼此。”
司马懿和邓艾进行的大规模垦荒,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增加了曹魏的财力,支持了与吴栋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