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游击战争的背景

全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极大地激发了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热情。为配合全国抗战,东北抗日联军主动牵制和打击日伪军,掀起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新高潮。

七七事变后,活跃在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抗联运动1路军,先后攻克了抚松县的庙岭县、辉南县,攻打了宽甸县的四平街,奇袭了吉安(今集安)县的老岭隧道工程,伏击了磨子沟的伪军经所青大队,歼灭300余人。这些战役的胜利,不仅打击和消耗了日伪,也破坏了日伪对这一地区的资源开发计划。活跃在吉林省东北部和黑龙江省东部的抗联3至11军,也向日伪军发起了积极进攻,在依兰、土龙山、青龙山、孟家岗、聚宝山等地取得了战斗胜利,死伤日伪军数千人。到1937年冬,东北抗联军的活动遍布70余县的广大地区,牵制日伪军数十万,不仅对东北日伪统治构成直接威胁,而且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抗战。

1937年底,日本关东军以第4师团和伪军2.5万余人,采取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步压缩包围的战术,以松花江下游为重点,进行“大东征三江省”,企图压缩包围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间的三江平原的抗日联军第4、5军。

为粉碎敌人的围歼计划,统一吉林省东部反统一战线军的领导,1938年6月在饶河(今黑龙江省)正式组织第二反统一战线军,周保忠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下辖第4、5、7、8、10军和姚振山东北义。从1938开始,日伪军连续不断地进攻第二路军在各地的秘密营地。为了迅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争取与南满的1路军和华北的八路军通信联络,4月,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召开西征会议,决定以第四、第五军为主力,总部领导第四、第五军和第七军的余部在宝卿、饶河坚持斗争。7月初,西征部队按计划从宝卿、牡丹江向武昌、舒兰挺进,先后取得攻克渭河县楼山镇、突袭贺铸(今尚志)县元宝镇等战役的胜利。8月,日伪军从哈尔滨、长春空运65438+万余人牵制西征部队,使西征部队损失惨重。四方面军军长李、副军长壮烈牺牲,只有一人进入武昌、地区,其余被迫返回原地坚持斗争。五军在回东途中,遭到日伪军袭击。冷云等8名女兵被围困,宁死不屈。他们毅然投入乌顺河,壮烈牺牲。坚持原地作战的2路军部队先后37次战斗,共击毙日伪军2000余人,其中7路军在饶河县西峰嘴子伏击中击毙日军少将日野武夫。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其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部、东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它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日寇的大后方,他们在14的艰苦斗争,牵制了几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地的抗日战争。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民族结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全面抗战。东北党组织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军立即响应,积极组织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中国* * *驻* *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成立宣言》,决定将党领导的东北抗日力量全部改为东北抗日联军,并吸收其他抗日武装参加这一联合军事组织,以扩大抗日统一战线。

从1936年初到1937秋,东北抗日联军先后组建了11军。其中,第一、二、三、六、七军是在抗日游击队(生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四军和第五军是在王德林救世军和杜丽抗日自卫队的基础上成立的。第八军、第九军、第十军、第十一军是在志愿军残余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十一个军的基础上,先后改编为第三路军。1936年7月底,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第二军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指挥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指挥,魏任政治部主任。1937、10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五、七、八、十路军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周保忠任总司令,赵尚志任副司令员(1940年2月),崔世全任参谋长。1939年5月,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路军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李任总司令,(1940年4月)任政委,许任参谋长。